不寒而栗

成语”不寒而栗”详解

读音

bù hán ér lì

含义

“不寒而栗”这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不”:否定词,表示”没有”
  • “寒”:寒冷
  • “而”:连词,表示转折
  • “栗”:发抖、战栗

整体意思是: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因为恐惧、害怕或震惊而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人在极度恐惧时的生理反应。

典故

  1. 《史记·酷吏列传》:最早记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描述酷吏义纵执法严酷,百姓听到他的名字就”不寒而栗”。

    “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2. 《汉书·杨恽传》:汉代杨恽在《报孙会宗书》中写道:

    “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

  3. 宋代苏轼《东坡志林》:苏轼在描述某些令人恐惧的场景时也使用过这个成语。

近义词

  1. 毛骨悚然:形容极度恐惧,连毛发和骨头都感到害怕。
  2.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心和胆都在颤抖。
  3. 魂飞魄散:形容极度惊恐,连魂魄都飞散了。
  4. 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心和胆都在战栗。
  5. 惶恐不安:形容内心恐惧,无法平静。

反义词

  1. 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毫不慌乱。
  2. 镇定自若:面对紧急情况保持冷静,不慌张。
  3. 面不改色:形容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时神色不变。
  4. 从容不迫:形容不慌不忙,沉着冷静。
  5. 无所畏惧:形容什么都不害怕,非常勇敢。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例句

    • 黑暗的房间里突然传来奇怪的声音,让我不寒而栗。
    • 听到鬼故事的最后,全班同学都不寒而栗。
  2. 小学高年级例句

    • 看到蛇从草丛中窜出,我不寒而栗,立刻后退了几步。
    • 历史书上描述的古代酷刑让人不寒而栗。
    • 独自走在深夜的小巷里,风吹树叶的声音让我不寒而栗。
  3. 初中例句

    • 想到考试不及格后父母的反应,他不寒而栗,赶紧翻开书本复习。
    • 纪录片中展示的战争场面令人不寒而栗。
    • 听到远处传来的狼嚎声,探险队员们都不寒而栗。
    • 小说中描述的犯罪细节让读者不寒而栗。
  4. 高中例句

    • 了解到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后,各国领导人都不寒而栗。
    • 历史学家描述的古罗马角斗场血腥场面令人不寒而栗。
    • 想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环保人士都不寒而栗。
    • 法医描述的案发现场细节让新手警察不寒而栗。
  5. 大学及以上例句

    • 哲学家探讨的存在主义困境让深入思考者不寒而栗。
    • 量子物理学揭示的宇宙不确定性令传统物理学家不寒而栗。
    • 经济学家预测的全球经济危机前景使投资者不寒而栗。
    • 生物学家描述的基因编辑技术潜在风险让伦理学者不寒而栗。
    • 人工智能专家讨论的”技术奇点”概念令许多人不寒而栗。

错误用法

  1. 形容寒冷

    • 错误:冬天出门没穿外套,寒风吹得我不寒而栗。
    • 正确:应该用”瑟瑟发抖”或”冻得发抖”。
  2. 形容感动

    • 错误:听到这个感人的故事,我不寒而栗。
    • 正确:应该用”热泪盈眶”或”深受感动”。
  3. 形容兴奋

    • 错误: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我不寒而栗。
    • 正确:应该用”激动不已”或”欣喜若狂”。
  4. 形容紧张

    • 错误:上台演讲前,我不寒而栗。
    • 正确:轻度紧张应该用”紧张不安”,极度恐惧才用”不寒而栗”。
  5. 形容身体不适

    • 错误:发烧时我感觉不寒而栗。
    • 正确:应该用”发冷颤抖”或”寒战”。
  6. 过度使用

    • 错误:每次遇到一点小惊吓就不寒而栗。
    • 正确:这个成语应该用于形容极度的恐惧,不是一般的害怕。
不寒而栗.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胆破心寒

胆破心寒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 pò xīn hán。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极度恐惧的心理状态,其中“胆破”指胆量被吓破,“心寒”表示内心感到极度寒冷、害怕。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其含义。胆破心寒的近义词包括心惊胆战、胆颤心惊等,反义词则包括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等。文章还介绍了胆破心寒的使用注意事项,如不适合用于形容气氛或环境,以及避免与表示兴奋、愉快的词语搭配使用。文章给出了多个例句来具体展示胆破心寒的用法。

胆战心惊

“胆战心惊”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人因某种情况或遭遇而极度害怕、惊慌或紧张的状态。这个成语由“胆战”和“心惊”两部分组成,分别描述心理和生理反应。它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危险、恐怖或未知情境时的心理状态。近义词包括惊慌失措、心惊胆颤等,反义词则为心安理得、从容不迫等。使用时应避免在非相关场合使用,并需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

胆战心慌

本文介绍了成语“胆战心慌”的正确读音、含义、典故以及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于形容人因恐惧、紧张或激动而感到心神不宁、心惊肉跳的状态。文章还列举了该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及错误用法提醒,指出在运用时需注意不要滥用或误用,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搭配。

大惊失色

“大惊失色”是一个成语,形容因突然的意外或震惊导致面色苍白、神情慌乱。其源于古代文学作品,描述人在遭遇极度震惊时的神态。近义词有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心惊胆战等。反义词包括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泰然自若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适用的情境和语气,避免错误用法。例如,在描述并不令人震惊的事件时使用会显得夸张,用于描述内心情感时需用适当的语气和情境来衬托。

重足屏气是什么意思

重足屏气的读音重足屏气的读音为:zhòng zú píng qì,其中“zhòng”的音调为第四声,“zú”的音调为第二声,“píng”的音调为第二声,“qì”的音调为第四声。重足屏气的含义重足屏气,形容人们极度恐惧、紧张、不敢动弹的状态。其中,“重足”指的是双脚不敢着地,形容极度恐惧;“屏气”则是形容呼吸都不敢正常进行,形容极度紧张。重足屏气的典故重足屏气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据传,汉朝时期,淮阴侯韩信在攻打赵国时,赵国士兵们因为害怕韩信的威名而不敢动弹,甚至不敢呼吸,形成了“重足屏气”的场面。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人们极度恐惧、紧张、不敢动弹的状态。此外,这个成语也可以与一些

胆寒发竖

胆寒发竖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 hán fā shù,形容人极度害怕和恐惧的状态。典故源自古代文学作品,描述人在面临危险或恐怖情境时的恐惧表现。这个成语也可以追溯到《史记》、《左传》等古代文献。近义词包括毛骨悚然、惊弓之鸟、心惊胆战等。反义词则是形容面对困难或危险时能保持冷静的词语,如镇定自若、泰然自若、毫无畏惧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正确的场合、对象以及搭配,避免滥用夸张。文章提供了关于胆寒发竖的详细解释,包括其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等。

背若芒刺

背若芒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èi ruò máng cì。它的含义是形容内心不安、极度担忧或恐惧,有如芒刺在背的感觉。该成语出自《汉书·王莽传》,描述王莽夺取政权时的心境。近义词包括如坐针毡、心事重重等,反义词有心安理得、泰然自若等。该成语可用来描述各种场合下的内心不安,如考试、演讲、面对闲言碎语、做重要决策等。使用时需注意不要与其他词语混淆,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胆颤心惊

胆颤心惊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 chàn xīn jīng。它用来形容人极度惊慌害怕的心理状态,如面临危险、遭遇变故或听到令人惊恐的消息时的情绪反应。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在古代文献中找到类似的表达方式。胆颤心惊的近义词包括心惊胆战、提心吊胆等,反义词包括心安理得、从容不迫等。使用胆颤心惊时需要注意场合和对象,避免在不需要过度害怕或担心的情境下使用,同时也需要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胆战心寒

“胆战心寒”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 zhàn xīn hán,形容面对某种情况或事物时内心充满恐惧和寒意的心理状态。其源于古代文学作品,最早可追溯到《史记》等古籍。该成语的典故多与战争、灾难、面对强大敌人等场景相关。其近义词包括胆颤心惊、毛骨悚然、提心吊胆等,反义词则包括镇定自若、心安理得、无所畏惧等。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在使用时,需避免错误用法,如误用场合不当的词语代替或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摘要完毕。

战战惶惶是什么意思

战战惶惶的读音战战惶惶的读音为:zhàn zhàn huáng huáng。战战惶惶的含义“战战惶惶”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内心极度恐惧、惊慌失措的状态。这个成语中,“战战”表示因恐惧而颤抖、不平静,“惶惶”则表示内心极度不安。战战惶惶的典故“战战惶惶”的典故源自古代战争时期,人们面对战争的威胁和恐惧,常常感到内心极度不安和恐慌。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重大事件或紧急情况时,内心产生的强烈恐惧和不安。战战惶惶的近义词心惊胆颤:形容内心极度惊恐不安。提心吊胆:形容心情非常不平静,担心发生不好的事情。惴惴不安:形容因担忧而心神不宁。惊弓之鸟:比喻因一次受惊而长期心有余悸的人。战战惶惶的反义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