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战心摇

胆战心摇

读音

dǎn zhàn xīn yáo

含义

  • :指人的胆量、勇气。
  • :颤抖、发抖。
  • :内心、情绪。
  • :晃动、不安。

整体含义:形容人因极度恐惧或紧张而胆战心惊,内心慌乱不安的样子。

典故

  1. 《左传·昭公元年》
    “楚子围郑,晋人救之。楚子闻之,胆战心摇,遂退师。”
    楚王听说晋国援军将至,内心恐惧,最终撤兵。
  2.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胆战心摇。”
    项羽被围困时,听到四面楚歌,内心惊恐不安。
  3. 《聊斋志异·画皮》
    “王生见鬼,胆战心摇,几欲昏厥。”
    形容人见到可怕事物时的恐惧状态。

近义词

  1. 心惊胆战:形容极度害怕。
  2. 魂飞魄散:形容极度惊恐,失去理智。
  3. 惶恐不安:内心慌乱,无法平静。
  4. 毛骨悚然:因恐惧而全身发冷。
  5. 不寒而栗:因害怕而发抖。

反义词

  1. 镇定自若:面对危险时保持冷静。
  2. 泰然处之:对事情毫不在意,心态平和。
  3. 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沉着应对。
  4. 无所畏惧:毫无恐惧,勇敢面对。
  5. 气定神闲:心态稳定,毫不紧张。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他第一次上台演讲,紧张得胆战心摇。
    • 夜晚独自在家,听到奇怪的声音,她胆战心摇。
  2. 小学高年级

    • 考试前,他因为没复习好而胆战心摇。
    • 看到蛇爬过来,小明胆战心摇,一动不敢动。
  3. 初中

    • 面对严厉的考官,他胆战心摇,说话都结巴了。
    • 深夜走在荒郊野外,他胆战心摇,生怕遇到坏人。
  4. 高中

    • 股市暴跌,投资者胆战心摇,纷纷抛售股票。
    •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人们胆战心摇,四处逃散。
  5. 大学及以上

    • 在法庭上,被告胆战心摇,生怕被判重刑。
    • 面对未知的挑战,他胆战心摇,但仍咬牙坚持。

错误用法

  1. 形容轻微紧张

    • ❌ “明天要考试,我有点胆战心摇。”(应改为“有点紧张”)
    • ❌ “面试前,他胆战心摇。”(除非极度恐惧,否则不适用)
  2. 形容兴奋或激动

    • ❌ “看到偶像,她胆战心摇。”(应改为“激动不已”)
    • ❌ “比赛获胜,他胆战心摇。”(应改为“欣喜若狂”)
  3. 形容身体不适

    • ❌ “他发烧了,浑身胆战心摇。”(应改为“浑身发抖”)
    • ❌ “跑完马拉松,他胆战心摇。”(应改为“筋疲力尽”)
  4. 形容愤怒或生气

    • ❌ “老板发火时,员工胆战心摇。”(应改为“战战兢兢”)
    • ❌ “他气得胆战心摇。”(应改为“怒不可遏”)
  5. 形容快乐或放松

    • ❌ “度假时,他胆战心摇。”(应改为“轻松愉快”)
    • ❌ “听到好消息,她胆战心摇。”(应改为“喜出望外”)

总结胆战心摇仅适用于极度恐惧或紧张的场景,不能用于其他情绪或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

胆颤心惊

胆颤心惊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 chàn xīn jīng。它用来形容人极度惊慌害怕的心理状态,如面临危险、遭遇变故或听到令人惊恐的消息时的情绪反应。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在古代文献中找到类似的表达方式。胆颤心惊的近义词包括心惊胆战、提心吊胆等,反义词包括心安理得、从容不迫等。使用胆颤心惊时需要注意场合和对象,避免在不需要过度害怕或担心的情境下使用,同时也需要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胆战心惊

“胆战心惊”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人因某种情况或遭遇而极度害怕、惊慌或紧张的状态。这个成语由“胆战”和“心惊”两部分组成,分别描述心理和生理反应。它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危险、恐怖或未知情境时的心理状态。近义词包括惊慌失措、心惊胆颤等,反义词则为心安理得、从容不迫等。使用时应避免在非相关场合使用,并需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

心寒胆战是什么意思

心寒胆战的读音心寒胆战的读音为xīn hán dǎn zhàn。心寒胆战的含义心寒胆战是指形容人因极度恐惧而心生寒意,身体颤抖。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面对极度恐怖、危险或紧张的情境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心寒胆战的典故心寒胆战这一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其含义。其中,“心寒”可以指内心的寒冷、恐惧感,而“胆战”则是指因恐惧而身体颤抖。这个成语可能源于古代人们对恐惧的深刻体验和描述,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成语用法。心寒胆战的典故出处这个成语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等。例如,在战争场景中,当一方面临极大的危险时,可能会形容他们心寒胆战,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和紧张。

成语背生芒刺

本文介绍了成语“背生芒刺”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内心因恐惧、担忧或疑虑等不安情绪而产生的强烈不适感,仿佛有芒刺在背。文章详细解释了其含义、出处和用法,并给出了相应的例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重足屏气是什么意思

重足屏气的读音重足屏气的读音为:zhòng zú píng qì,其中“zhòng”的音调为第四声,“zú”的音调为第二声,“píng”的音调为第二声,“qì”的音调为第四声。重足屏气的含义重足屏气,形容人们极度恐惧、紧张、不敢动弹的状态。其中,“重足”指的是双脚不敢着地,形容极度恐惧;“屏气”则是形容呼吸都不敢正常进行,形容极度紧张。重足屏气的典故重足屏气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据传,汉朝时期,淮阴侯韩信在攻打赵国时,赵国士兵们因为害怕韩信的威名而不敢动弹,甚至不敢呼吸,形成了“重足屏气”的场面。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人们极度恐惧、紧张、不敢动弹的状态。此外,这个成语也可以与一些

股战而栗

股战而栗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ǔ zhàn ér lì。它形容内心充满恐惧,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的状态。该成语源于古代文献,如《战国策》。其含义是形容人面临极度危险或恐怖情境时,表现出的恐惧心理状态。股战而栗的近义词包括胆颤心惊、胆战心惊等,反义词包括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等。使用股战而栗时需要注意其语境,应描述极度恐惧的情况,避免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或其他表示恐惧或紧张的语境中误用。例句中展示了不同情境下使用股战而栗的实例。

杯弓市虎

杯弓市虎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因误解或疑心而惊慌失措的状态。其典故来源于《战国策》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成语可以与其他表示惊慌、疑心的词语互为近义词,如疑神疑鬼、草木皆兵等。反义词则包括处变不惊、心安理得等,表示镇定自若的状态。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错误用法,如滥用、误解题意等。在文学创作和正式场合中,应根据情境慎重使用。

胆战心寒

“胆战心寒”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 zhàn xīn hán,形容面对某种情况或事物时内心充满恐惧和寒意的心理状态。其源于古代文学作品,最早可追溯到《史记》等古籍。该成语的典故多与战争、灾难、面对强大敌人等场景相关。其近义词包括胆颤心惊、毛骨悚然、提心吊胆等,反义词则包括镇定自若、心安理得、无所畏惧等。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在使用时,需避免错误用法,如误用场合不当的词语代替或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摘要完毕。

汗洽股栗

本文介绍了成语“汗洽股栗”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于形容人极度恐惧、害怕到极点的状态。典故源自古代文献和民间传说。文章还列举了汗洽股栗的例句,并指出了错误用法示例及解释。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其含义和语境的匹配程度,只有在形容极度恐惧或紧张的状态下才可适用,需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准确使用。

毛发悚然是什么意思

毛发悚然的读音拼音为maō fɑː sɒŋ rɑːn。这个形容词短语用来描述人因恐惧、紧张等强烈情感刺激而感到全身毛发竖起的状况。其典故源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夸张表达。毛发悚然的近义词包括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等,反义词则为心安理得、泰然自若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不当场合、与原意相反的使用以及滥用成语等错误用法。例如,他走进黑暗房间时感到毛发悚然,仿佛有可怕的事情即将发生。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