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惊受怕
读音
dān jīng shòu pà
含义
- 耽:沉溺、滞留,引申为长期处于某种状态。
- 惊:惊吓、恐惧。
- 受:承受、经受。
- 怕:害怕、畏惧。
整体含义:形容长期处于担惊受怕的状态,内心充满不安和恐惧。
典故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历经艰险,他的随从们“耽惊受怕”,时刻担心被追杀。后来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才结束这种提心吊胆的生活。 - 《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尤二姐在贾府中备受王熙凤的欺压,整日“耽惊受怕”,最终郁郁而终。这一情节生动展现了成语的悲剧色彩。 - 民间故事:
古代有个商人常年在外奔波,家人因担心他的安全而“耽惊受怕”,直到他平安归家才放下心来。
近义词
- 提心吊胆:形容非常害怕,心神不宁。
- 惶恐不安:因恐惧而内心无法平静。
- 心惊胆战:形容极度害怕,连心脏和胆都在颤抖。
- 惴惴不安:因担忧或害怕而心神不定。
反义词
- 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依然镇定自若。
- 心安理得:内心坦然,毫无愧疚或恐惧。
- 无所畏惧:什么都不怕,非常勇敢。
- 镇定自若:遇到事情时保持冷静,不慌乱。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考试没复习,一整天都在耽惊受怕。(简单场景)
- 小狗走丢了,主人耽惊受怕地到处寻找。(生活化表达)
-
小学高年级:
- 探险队在森林里迷路了,大家耽惊受怕地等待救援。(稍复杂)
- 妹妹第一次独自睡觉,整晚耽惊受怕。(情感描写)
-
初中:
- 战争年代,百姓们耽惊受怕,唯恐炮弹落在自家屋顶。(历史背景)
- 他偷了同学的东西,之后一直耽惊受怕,最终向老师坦白。(道德教育)
-
高中及以上:
- 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让投资者耽惊受怕。(经济领域)
- 犯罪嫌疑人逃亡期间耽惊受怕,最终选择自首。(社会新闻)
-
文学化表达:
- 夜雨敲窗,她独坐空房,耽惊受怕地听着门外每一丝响动。(氛围渲染)
- 战火连天,难民们耽惊受怕地蜷缩在废墟中。(战争描写)
错误用法
-
误用为短期恐惧:
- ❌“突然看到蜘蛛,他耽惊受怕地跳开了。”(应为“吓了一跳”,“耽惊受怕”强调长期状态。)
-
误用为积极情绪:
- ❌“比赛前他耽惊受怕,最终赢得了冠军。”(“耽惊受怕”是负面情绪,此处可用“紧张”或“兴奋”。)
-
误用为物理伤害:
- ❌“他不小心割伤手指,耽惊受怕地包扎伤口。”(应改为“疼得龇牙咧嘴”,成语不适用于生理疼痛。)
-
误用为夸张场景:
- ❌“老师宣布明天春游,全班耽惊受怕地欢呼。”(逻辑矛盾,应改为“兴奋不已”。)
-
误用为第三人称客观描述:
- ❌“科学家耽惊受怕地研究新病毒。”(科学家应“严谨认真”,此处用词不当。)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耽惊受怕”这一成语,避免在写作或口语表达中出现错误。
你可能感兴趣
肉跳神惊是什么意思
“肉跳神惊”是一个成语,形容人因极度恐惧或紧张而引发的身体和心灵上的强烈反应。其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如《史记》,描述人们在危险或灾难面前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该成语含有强烈的情感和紧张氛围,常被用于形容令人震撼和惊悚的场景或事件。其近义词包括心惊胆跳、提心吊胆、惊恐失措等,反义词则为镇定自若、心安理得等。文章还列举了关于该成语的多个例句,并强调了其正确和错误用法。
躭惊受怕
躭惊受怕的拼音是(dān jīng shòu pà)。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因某种原因感到极度惊恐、害怕、不安全或不安定的状态。它没有明确的典故和出处,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常用语。躭惊受怕的近义词包括心惊胆战、提心吊胆等,反义词有心安理得、从容不迫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错误用法,如随意形容并不严重的情况或与其他意思相近的成语混淆使用。
担惊忍怕
本文介绍了成语“担惊忍怕”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因担心或害怕而承受的精神压力或不安的心理状态。文章还给出了一些与“担惊忍怕”相关的例句,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成语。希望这些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
惊心吊魄
“惊心吊魄”是一个形容词短语,读音为jīng xīn diào pò,用来形容令人心惊胆战、魂飞魄散的事物,强调带给人的强烈情感体验。这个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但常用来形容一些惊心动魄的场景,如战争、灾难等。其近义词包括惊心动魄、提心吊胆、骇人听闻等。反义词有心安理得、泰然自若、毫不畏惧等。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该成语的用法,同时也提醒读者注意避免误用或滥用。正确理解和使用该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情感与情境。
吊胆惊心
本文介绍了成语“吊胆惊心”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提供了使用例句。该成语用来形容人极度惊恐、提心吊胆的状态。文章还指出了错误用法,如使用场合不当和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希望读者能够正确使用这一成语,以准确表达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情绪。
战战惶惶是什么意思
战战惶惶的读音战战惶惶的读音为:zhàn zhàn huáng huáng。战战惶惶的含义“战战惶惶”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内心极度恐惧、惊慌失措的状态。这个成语中,“战战”表示因恐惧而颤抖、不平静,“惶惶”则表示内心极度不安。战战惶惶的典故“战战惶惶”的典故源自古代战争时期,人们面对战争的威胁和恐惧,常常感到内心极度不安和恐慌。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重大事件或紧急情况时,内心产生的强烈恐惧和不安。战战惶惶的近义词心惊胆颤:形容内心极度惊恐不安。提心吊胆:形容心情非常不平静,担心发生不好的事情。惴惴不安:形容因担忧而心神不宁。惊弓之鸟:比喻因一次受惊而长期心有余悸的人。战战惶惶的反义
杯弓市虎
杯弓市虎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因误解或疑心而惊慌失措的状态。其典故来源于《战国策》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成语可以与其他表示惊慌、疑心的词语互为近义词,如疑神疑鬼、草木皆兵等。反义词则包括处变不惊、心安理得等,表示镇定自若的状态。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错误用法,如滥用、误解题意等。在文学创作和正式场合中,应根据情境慎重使用。
胆寒发竖
胆寒发竖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 hán fā shù,形容人极度害怕和恐惧的状态。典故源自古代文学作品,描述人在面临危险或恐怖情境时的恐惧表现。这个成语也可以追溯到《史记》、《左传》等古代文献。近义词包括毛骨悚然、惊弓之鸟、心惊胆战等。反义词则是形容面对困难或危险时能保持冷静的词语,如镇定自若、泰然自若、毫无畏惧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正确的场合、对象以及搭配,避免滥用夸张。文章提供了关于胆寒发竖的详细解释,包括其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等。
胆战心摇
本文介绍了成语“胆战心摇”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该成语用于形容人极度惊恐、心神不宁的状态。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情感色彩的准确性,避免误用或滥用。同时,也介绍了该成语与其他表示恐惧或紧张的成语的区别。
重足屏气是什么意思
重足屏气的读音重足屏气的读音为:zhòng zú píng qì,其中“zhòng”的音调为第四声,“zú”的音调为第二声,“píng”的音调为第二声,“qì”的音调为第四声。重足屏气的含义重足屏气,形容人们极度恐惧、紧张、不敢动弹的状态。其中,“重足”指的是双脚不敢着地,形容极度恐惧;“屏气”则是形容呼吸都不敢正常进行,形容极度紧张。重足屏气的典故重足屏气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据传,汉朝时期,淮阴侯韩信在攻打赵国时,赵国士兵们因为害怕韩信的威名而不敢动弹,甚至不敢呼吸,形成了“重足屏气”的场面。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人们极度恐惧、紧张、不敢动弹的状态。此外,这个成语也可以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