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辨菽麦”详解
读音
bù biàn shū mài
含义
- 不:否定词,表示“不能”或“不会”。
- 辨:辨别、区分。
- 菽:豆类的总称,如大豆、豌豆等。
- 麦:指小麦、大麦等谷物。
整体含义:形容人愚昧无知,连最常见的豆子和麦子都分不清,比喻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或认知能力。
典故
- 《左传·成公十八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书等人发动政变,废黜晋厉公,改立公子周(晋悼公)。当时有人评价公子周“不辨菽麦”,认为他缺乏治国能力。但后来晋悼公励精图治,证明这一评价并不准确。 - 《后汉书·刘盆子传》:
西汉末年,赤眉军拥立刘盆子为帝,但他出身贫寒,对政事一窍不通,史书称其“不辨菽麦”,最终导致政权失败。
近义词
- 五谷不分:形容人连基本的农作物都不认识。
- 愚昧无知:指缺乏知识和常识。
- 目不识丁:形容人文化水平极低,连简单的字都不认识。
- 懵懂无知:指人糊涂、不明事理。
反义词
- 见多识广:形容人阅历丰富,知识渊博。
- 博学多才:指学识广博,才能出众。
- 明察秋毫:比喻人观察细致,能分辨微小的事物。
- 洞若观火:形容人眼光敏锐,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连苹果和梨都分不清,简直是不辨菽麦。
- 弟弟太小了,还不辨菽麦,把黄豆当成了小石子。
-
小学高年级:
- 这个人整天玩游戏,连基本的植物都不认识,真是不辨菽麦。
- 如果连大米和小麦都分不清,那真是有点不辨菽麦了。
-
初中:
- 他虽然成绩不错,但生活常识很差,甚至不辨菽麦。
- 现代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很多都不辨菽麦,没见过农田里的作物。
-
高中及以上:
- 某些官员脱离群众,对基层情况不辨菽麦,导致政策脱离实际。
- 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社会常识都没有,那和“不辨菽麦”有什么区别?
错误用法
-
误用为“不辨是非”:
- ❌ 他这个人不辨菽麦,总是分不清对错。(正确应为“不辨是非”)
-
误用于形容专业知识的缺乏:
- ❌ 他虽然是个物理学家,但对生物学不辨菽麦。(应改为“一窍不通”)
-
误用于形容记忆力差:
- ❌ 我记性不好,经常不辨菽麦,忘记人名。(应改为“健忘”)
-
误用于形容视力问题:
- ❌ 他近视太严重了,走在路上不辨菽麦。(应改为“看不清”)
“不辨菽麦”是一个带有贬义的成语,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过度夸张。
你可能感兴趣
菽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探索这个古老汉字背后的豆类文化与历史渊源
本文介绍了菽的拼音、部首、笔顺、含义及详细解析。菽是豆类的总称,包括大豆、小豆等。文章还提到了菽在各种文献中的记载,如《说文》、《汉书·五行志》等。此外,菽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菽水、菽乳等。
不知藋蕫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知藋蕫"的读音、含义、出处和用法。该成语出自《诗经》,用来形容对某种事物或情况完全不了解、毫无察觉的状态。文章还介绍了其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正确和错误用法的例句,阐述了该成语在实际使用中的语境和注意事项。
不辩菽麦
“不辩菽麦”是一个成语,原指无法分辨豆类和麦类,现用来形容缺乏基本辨识能力或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该成语源自一个古代故事,描述了一个懒惰到连田地都不愿耕种的人,无法分辨田里的农作物。其近义词包括懵懂无知、一无所知等,反义词则是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避免在不适宜的场合或带有贬低意味的语境中使用。通过这个成语的介绍,希望增加对成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
不辨菽粟
“不辨菽粟”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缺乏基本的辨识能力,对常识、知识或事物分辨不清。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该成语可用来形容一个人连基本的生活常识或知识都掌握不了,常用来表示某人缺乏基本的辨识能力。其反义词为明察秋毫、聪明伶俐等。但需注意,该成语仅用于形容对基本常识的缺乏,不适用于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不足,避免错误使用造成误解。
不识不知
不识不知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shí bù zhī,含义是缺乏知识或理解能力。其典故源于古代人们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无法对某些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或处理。不识不知的近义词包括懵懂无知、茫然不解等,反义词则是洞若观火、了如指掌等。在使用不识不知时,需要注意其错误用法,避免混淆使用或误用为贬义词。文章提供了关于不识不知的详细解释和例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是一个成语,形容对于某些事物或历史时期一无所知,无法谈论或评价。其含义源于古代中国历史,由于交通和信息的不发达,人们往往只能了解自己所在地区或时代的事情。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或时代的知识匮乏。它的近义词包括一无所知、茫然不解等,反义词则是博古通今、见多识广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要滥用或误用,确保在正确的语境下使用,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五谷不分是什么意思
五谷不分的读音五谷不分(wǔ gǔ bù fēn)五谷不分的含义“五谷不分”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对农业知识、农作物的认识不足,缺乏对农业生产的了解。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于日常生活常识、基本技能的缺乏。五谷不分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论语·微子》中的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经遇到了一个农民,他问农民关于庄稼的事,但农民却回答说:“吾不如老农。”孔子又问农民关于政治的事,但农民却回答说:“吾不如老吏。”最后,孔子感叹道:“吾闻之矣,五谷不识,孰为君子乎?”这个典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农业知识的重视,也反映了孔子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尊重。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典故与“五谷不分”有关。比如,有人因为长期居住在
不识之无
文章介绍了一个成语“不识之无”,包括其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近词。不识之无的读音是"bù shí zhī wú",意指人缺乏判断力和生活经验,无法识别事物的好坏、利弊等。该成语源自古代一个故事,用于形容缺乏常识和经验的人。其近义词如毫无头绪、懵懂无知等,表示对事物缺乏理解;反义词如见多识广、聪明伶俐等,表示富有知识和经验。文章还提供了该成语的使用例句和注意事项,提醒读者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并避免与其他相近词语混淆使用。
不名一文
“不名一文”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míng yī wén,用来形容人非常贫穷,连最小的货币单位都没有。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在文学中经常被用来形容人的贫穷。其近义词有“身无分文”、“囊空如洗”等,反义词有“腰缠万贯”、“家财万贯”等。使用时要避免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如形容人的才华或物品的价值。正确使用该成语可以让语言更生动地表达人的贫穷状态。
10首描写翩翩公子的经典诗词 领略古代贵介风流与文人理想
本文列举了五篇关于描写公子形象的古诗词文章,从引言到赏析进行了详细概括。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公子的形象和气质,如温文尔雅、风度翩翩、英勇潇洒等。本文还对这些诗词进行了赏析,表达了古人们对公子形象的独特审美和情感寄托。这些描写公子的诗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阅读这些诗词,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人们对美好品质和形象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