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便水土

成语“不便水土”详解

读音

bù biàn shuǐ tǔ

含义

“不便水土”指不适应新的气候、环境或饮食,导致身体不适。

  • :否定词,表示“不能”或“不适应”。
  • 便:适应、习惯。
  • :指当地的水质。
  • :指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

整体含义是指因环境变化而无法适应,常用来形容初到异地时的不适感。

典故

  1.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各国,途经郑国时,郑国大夫叔詹说:“晋公子贤,其从者皆国器也;若归,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后来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果然讨伐曾对他无礼的曹国。后人引申出“不便水土”形容不适应新环境。
  2. 《后汉书·马援传》
    东汉名将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时,士兵因“不便水土”而多患病,马援命人挖井取水、改良饮食,最终使军队适应环境。
  3. 民间俗语
    古代官员调任他乡时,常因气候、饮食差异而生病,百姓便用“不便水土”形容此类情况。

近义词

  1. 不服水土:与“不便水土”同义,强调不适应环境。
  2. 水土不服:现代更常用的表达,含义相同。
  3. 异地不适:泛指在陌生环境中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

反义词

  1. 如鱼得水:形容适应环境,非常自在。
  2. 随遇而安:无论环境如何都能安然处之。
  3. 入乡随俗:主动适应新地方的风俗习惯。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小明刚搬到南方,因为“不便水土”,总是拉肚子。
    • 小猫咪到了新家,“不便水土”,整天躲在角落里。
  2. 小学高年级

    • 我们全家去西藏旅游,爸爸因为“不便水土”,头疼了好几天。
    • 古代官员调任时,常因“不便水土”而生病。
  3. 初中

    • 殖民时期,许多欧洲士兵在热带地区“不便水土”,死于疟疾。
    • 移民初期,他因“不便水土”而消瘦了许多。
  4. 高中及以上

    • 跨国公司外派员工时,常需提供适应培训,以减少“不便水土”的影响。
    • 研究显示,长期“不便水土”可能导致慢性疾病。

错误用法

  1. 误用于心理不适

    • ❌ 他刚转学,因为“不便水土”,所以很孤独。
    • ✅ 应改为“他刚转学,因为不适应新环境,所以很孤独。”
  2. 误用于非环境因素

    • ❌ 我吃不惯辣,真是“不便水土”。
    • ✅ 应改为“我吃不惯辣,真是饮食不习惯。”
  3. 误用于动物植物

    • ❌ 这盆花“不便水土”,叶子都黄了。
    • ✅ 应改为“这盆花不适应新环境,叶子都黄了。”
  4. 误用于短期不适

    • ❌ 我昨天淋了雨,今天“不便水土”,感冒了。
    • ✅ 应改为“我昨天淋了雨,今天着凉感冒了。”

“不便水土”专指因自然环境变化导致的长期不适应,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不便水土.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不习水土

不习水土是一个成语,拼音是bù xí shuǐ tǔ,用来形容因为不习惯某个地方的气候、饮食、环境等因素而感到不适应或生病的情况。不习水土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迁移时因不适应新环境而生病的情况。该成语还有近义词如“水土不服”、“异地不适”等,反义词为“习以为常”。文章提供了不习水土的典故、例句和错误用法提示,提醒读者注意语境和用法。

不習水土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習水土”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指一个人或生物不适应新的环境或气候,常用来形容人到陌生地方后,因环境变化而感到不适或生病。其最早出自于《左传》,并有多部史书记载了与之相关的典故。文章详细解释了该成语的用法,并给出了多个例句。同时,强调了不習水土的错误用法,即不能用于形容非环境变化导致的不适或疾病。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运用“不習水土”这一成语。

水土不服是什么意思

水土不服的读音读音:shuǐ tǔ bù fú标注拼音:shuǐ-tǔ-bù-fú水土不服的含义“水土不服”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因为环境变化(如地域、气候等)导致身体不适或心理不适应的现象。具体来说,水土指的是自然环境中的水土条件,而“不服”则表示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应。水土不服的典故“水土不服”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和适应。在古代,人们经常因为迁徙、征战等原因,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由于不同地方的水土条件不同,人们往往会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如腹泻、呕吐、皮肤瘙痒等。因此,“水土不服”这个成语便逐渐流传开来,用来形容因为环境变化而引起的不适。水土不服的出处该成语最早出

逾淮之橘是什么意思

逾淮之橘的读音读音:yú huái zhī jú拼音注音:yú(第二声)、huái(第二声)、zhī jú(第一声和第二声)逾淮之橘的含义“逾淮之橘”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淮河两岸的橘子因水土不同而变得不同。后用来比喻事物因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本质的变化。逾淮之橘的典故典故出自《淮南子·修务训》。相传在古代,淮河两岸都种植着橘子树。然而,由于水土的差异,南岸的橘子又大又甜,而北岸的橘子却酸苦不堪。后来人们用“逾淮之橘”这个成语来比喻事物因环境变化而发生本质的变化。逾淮之橘的典故出处这个典故最早出自于《淮南子》这部古代的哲学著作。书中详细描述了淮河两岸橘子的不同,并引申出这个成语的含义。逾淮之橘的近义

展翅高飞是什么意思

展翅高飞的读音展翅高飞的拼音是:zhǎn chì gāo fēi。展翅高飞的含义“展翅高飞”是一个形容物体或人飞得高远、迅速的成语。其中,“展翅”表示展开翅膀,准备飞翔或已经飞翔的状态;“高飞”则表示飞得高远。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或事物迅速地、高远地发展或进步。展翅高飞的典故“展翅高飞”这个成语并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它的意象和飞翔、进步等概念相关联,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对飞翔的向往和追求。在文学作品中,经常用“展翅高飞”来形象地描绘人物或事物的进步、发展或成功。展翅高飞的近义词翱翔九天:形容鸟飞得非常高远,也可以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发展迅速。扶摇直上:形容事物迅速地上升或发展。鹏程万里:比喻前程远

箸长碗短是什么意思

箸长碗短的读音箸长碗短的读音为:zhù cháng wǎn duǎn。箸长碗短的含义“箸长碗短”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在饮食或生活中,餐具或物品的尺寸不合适,导致使用不便或不够用的情况。具体来说,“箸”指的是筷子,“长”表示过长,“碗”指的是碗具,“短”表示过小或不够用。因此,“箸长碗短”通常用来形容在饮食时,筷子太长,而碗具却太小或者碗里的食物不足以用较长的筷子夹起的情况。箸长碗短的典故“箸长碗短”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它所表达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古代,由于饮食用具的尺寸并不像现代这样精确,人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箸长碗短”的困扰。因此,这个成语可能是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关于描写居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关于描写居所的古诗词,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于居住环境的独特理解和追求。文章通过五篇不同风格的古诗词,描绘了林间小居、草堂闲适、秋日书斋、湖畔雅居和月下小筑等诗意栖居的画卷。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每一首诗都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诗意生活。

诗词中描写青苔

本文介绍了诗词中描写青苔的内容,列举了多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并附上作者、朝代以及解析。文章阐述了青苔在诗词中的美丽与深意,探讨了青苔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通过青苔表达的情感。文章还赏析了多句描写青苔的佳句,并探讨了青苔与诗人情感共鸣的关系。

痿怎么读

本文介绍了“痿”字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在中医中的含义。痿指的是身体某一部分萎缩或失去功能的病,例如下痿、阳痿等。文章还详细解析了痿的不同含义和用法,包括神经系疾病、肢体萎缩、男性生殖器官不能挺举的病等。同时,也介绍了痿的近义词如萎、痺等,以及痿的古文用法。

龟冷支床

龟冷支床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uī lěng zhī chuáng。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身体衰弱无力或年迈体衰的状态,就像乌龟在寒冷的天气下蜷缩在床上一样。龟冷支床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这个成语的近义词包括体弱多病、年老体衰等,反义词则是精力充沛、身强体壮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要用于年轻力壮的人或非身体上的状态,也不宜用于轻视或贬低他人的语境中。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