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辩菽麦

成语“不辩菽麦”详解

读音

bù biàn shū mài

含义

“不辩菽麦”中的“辩”通“辨”,意为分辨;“菽”指豆类;“麦”指小麦。字面意思是连豆子和麦子都分不清楚,形容人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或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极差。

该成语通常用来讽刺某人愚昧无知,或对简单的事物都无法区分。

典故

  1. 《左传·成公十八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书、中行偃派人刺杀晋厉公,立公子周为国君(即晋悼公)。当时公子周年仅十四岁,但聪慧过人。有人担心他年幼无知,但大臣们认为他“能辨菽麦”,即能分辨豆子和麦子,说明他具备基本的生活常识,可以胜任国君之位。后来,“不辩菽麦”便成为反用此典故的成语。
  2. 《晋书·惠帝纪》
    西晋惠帝司马衷昏庸无能,听闻百姓因饥荒饿死,竟问:“何不食肉糜?”(为什么不吃肉粥?)后人以此讽刺他“不辩菽麦”,连基本的民生疾苦都不懂。

近义词

  1. 五谷不分——连基本的农作物都分不清,形容人愚昧无知。
  2. 愚昧无知——缺乏知识,不明事理。
  3. 懵懂无知——糊涂迟钝,对事物缺乏理解。
  4. 目不识丁——连最简单的字都不认识,形容人文化水平极低。

反义词

  1. 见多识广——阅历丰富,知识广博。
  2. 博学多才——学识渊博,才能出众。
  3. 明察秋毫——形容人观察细致,能看清极微小的事物。
  4. 洞若观火——形容人眼光敏锐,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他连苹果和梨都分不清,真是“不辩菽麦”。
    • 弟弟太小了,还“不辩菽麦”,分不清猫和狗。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这个人连基本的农作物都不认识,简直是“不辩菽麦”。
    • 他整天沉迷游戏,对生活常识“不辩菽麦”。
  3. 初中

    • 有些学生只读书不实践,导致“不辩菽麦”,连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没有。
    • 现代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很多都“不辩菽麦”,分不清稻子和麦子。
  4. 高中及以上

    • 某些官员脱离群众,对民间疾苦“不辩菽麦”,令人失望。
    • 他虽然是高材生,但在生活常识上却“不辩菽麦”,连煮饭都不会。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不辨是非”

    • ❌ 他这个人善恶不分,简直是“不辩菽麦”。(正确应为“不辨是非”)
  2. 误用为“不学无术”

    • ❌ 他整天游手好闲,“不辩菽麦”。(正确应为“不学无术”)
  3. 误用为“粗心大意”

    • ❌ 他做事马虎,“不辩菽麦”,经常出错。(正确应为“粗心大意”)
  4. 误用为“眼高手低”

    • ❌ 他只会空谈理论,实际操作时“不辩菽麦”。(正确应为“眼高手低”)

“不辩菽麦”强调对基本事物的无知,而非能力不足或道德问题,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不辨菽麦

不辨菽麦的读音拼音为bù biàn shū mài。该词形容人缺乏基本的辨识能力,不能分辨豆子、麦子等农作物。典故来源于《左传》和古代故事。近义词包括懵懂无知、愚昧无知等,反义词则是博学多才、聪明伶俐等。使用该词语时需注意避免将其误用为贬义词,不能滥用场合,也不应与特定群体挂钩使用。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以辅助理解。

不辨菽粟

“不辨菽粟”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缺乏基本的辨识能力,对常识、知识或事物分辨不清。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该成语可用来形容一个人连基本的生活常识或知识都掌握不了,常用来表示某人缺乏基本的辨识能力。其反义词为明察秋毫、聪明伶俐等。但需注意,该成语仅用于形容对基本常识的缺乏,不适用于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不足,避免错误使用造成误解。

不识不知是什么意思 解析这个成语的含义典故用法及常见错误

不识不知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shí bù zhī,含义是缺乏知识或理解能力。其典故源于古代人们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无法对某些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或处理。不识不知的近义词包括懵懂无知、茫然不解等,反义词则是洞若观火、了如指掌等。在使用不识不知时,需要注意其错误用法,避免混淆使用或误用为贬义词。文章提供了关于不识不知的详细解释和例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菽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探索这个古老汉字背后的豆类文化与历史渊源

本文介绍了菽的拼音、部首、笔顺、含义及详细解析。菽是豆类的总称,包括大豆、小豆等。文章还提到了菽在各种文献中的记载,如《说文》、《汉书·五行志》等。此外,菽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菽水、菽乳等。

汉字"籴"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详解dí的部首笔顺与古代粮食交易文化

本文介绍了汉字“籴”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含义。该字表示买进粮食的含义,与“粜”相对。文章详细解析了“籴”作为动词的用法,包括从入、从米的构造,以及其在本义上表示买进粮食的意义。同时,文章还通过示例来进一步说明“籴”的用法,如籴米、籴粜等。

五谷不分是什么意思

五谷不分的读音五谷不分(wǔ gǔ bù fēn)五谷不分的含义“五谷不分”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对农业知识、农作物的认识不足,缺乏对农业生产的了解。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于日常生活常识、基本技能的缺乏。五谷不分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论语·微子》中的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经遇到了一个农民,他问农民关于庄稼的事,但农民却回答说:“吾不如老农。”孔子又问农民关于政治的事,但农民却回答说:“吾不如老吏。”最后,孔子感叹道:“吾闻之矣,五谷不识,孰为君子乎?”这个典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农业知识的重视,也反映了孔子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尊重。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典故与“五谷不分”有关。比如,有人因为长期居住在

材疏志大是什么意思

材疏志大,读音为cái shū zhì dà,指一个人虽然才能疏浅,但志向却远大。这个成语强调人们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目标,即使自身能力有限也要追求更高的境界。其典故可能源于历史人物故事或文学作品中的描述。近义词如志大才疏、空怀壮志等,反义词如才高行洁、德才兼备等。运用该成语时需注意语境把握,避免误解和滥用,且不要用它来嘲笑或贬低他人。例句描述了志大心雄的人虽能力有限但仍努力追求梦想的情形。

不识高低是什么意思 3分钟掌握成语含义、典故及正确用法

不识高低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做事或说话不知深浅缓急、缺乏判断力。该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但常用来形容对形势缺乏正确认识和判断的行为。不识高低的近义词包括不知深浅、盲目冒进等,反义词为明察秋毫、精明能干等。在使用不识高低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语境和搭配的词语,避免滥用和误用。错误用法包括滥用场合、误用对象和与贬义词语搭配使用。

百无一用

“百无一用”是一个成语,拼音为bǎi wú yī yòng,意思是形容某人或事物毫无用处、没有价值,常带讽刺意味。其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无用之才、毫无用处、毫无价值,反义词有举世无双、不可或缺、大有裨益。文章还介绍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并给出了一些例句。通过对“百无一用”的详细了解,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个成语。

推本溯源是什么意思

推本溯源的读音读音:tuī běn sù yuán拼音注音:tuī běn sù yuán推本溯源的含义“推本溯源”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线索,从根源上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起源。它强调了对于事物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和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推本溯源的典故“推本溯源”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学者对于学问的追求和探究。在古代,学者们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常常会从最基本的概念和事实出发,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推理,逐步推导出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结论。这种探究的过程就类似于“推本溯源”,即从根源上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起源。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推本溯源”的记载和论述。例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