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藋蕫

不知藋蕫

读音

bù zhī diào dǒng

含义

  • :否定词,表示“没有”或“未”。
  • :知道、了解。
  • (diào):一种草本植物,古时指藜类植物。
  • (dǒng):通“董”,指“懂得”或“明白”。

整体含义:形容人愚昧无知,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类似于“不辨菽麦”。

典故

  1. 《左传·昭公元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向评价郑国公子子皙时说:“子皙之为人也,不知藋蕫。”意指子皙缺乏基本的判断力。
  2. 《后汉书·逸民传》
    东汉隐士梁鸿因不满时政而隐居,有人嘲笑他“不识时务”,他回应:“吾宁不知藋蕫耶?”表示自己并非愚钝,而是不愿同流合污。

近义词

  1. 不辨菽麦: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昧。
  2. 愚不可及:愚蠢到极点。
  3. 蒙昧无知:缺乏知识,不明事理。
  4. 目不识丁:连最简单的字都不认识。

反义词

  1. 博古通今:知识渊博,通晓古今。
  2. 见多识广:阅历丰富,见识广泛。
  3. 学富五车:形容学问深厚。
  4. 明察秋毫:观察细致,洞察力强。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他连铅笔和钢笔都分不清,真是“不知藋蕫”。
    • 弟弟问:“太阳是晚上出来的吗?”妈妈笑他“不知藋蕫”。
  2. 小学高年级

    • 这人竟以为企鹅会飞,简直“不知藋蕫”。
    • 老师说:“不读书就会变得‘不知藋蕫’。”
  3. 初中

    • 他连基本的物理公式都记不住,被同学嘲笑“不知藋蕫”。
    • 历史课上,有人把秦始皇和汉武帝搞混了,真是“不知藋蕫”。
  4. 高中

    • 面对复杂的数学题,他一脸茫然,显得“不知藋蕫”。
    • 辩论赛中,对方辩手逻辑混乱,评委摇头叹其“不知藋蕫”。
  5. 大学及以上

    • 这位“专家”的言论漏洞百出,暴露其“不知藋蕫”的本质。
    • 在学术研讨会上,有人提出违背科学常识的观点,被斥为“不知藋蕫”。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谦虚”

    • ❌ 错误例句:“我虽然得了奖,但还是‘不知藋蕫’,需要继续学习。”(此处应改用“才疏学浅”。)
  2. 误用于“不熟悉技术”

    • ❌ 错误例句:“我不会用智能手机,真是‘不知藋蕫’。”(应改为“不谙科技”。)
  3. 误用于“性格内向”

    • ❌ 错误例句:“他不爱说话,显得‘不知藋蕫’。”(应改为“沉默寡言”。)
  4. 误用于“粗心大意”

    • ❌ 错误例句:“他忘记带钥匙,被妈妈说‘不知藋蕫’。”(应改为“丢三落四”。)

注意:该成语多含贬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伤他人!

不知藋蕫.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不识之无

文章介绍了一个成语“不识之无”,包括其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近词。不识之无的读音是"bù shí zhī wú",意指人缺乏判断力和生活经验,无法识别事物的好坏、利弊等。该成语源自古代一个故事,用于形容缺乏常识和经验的人。其近义词如毫无头绪、懵懂无知等,表示对事物缺乏理解;反义词如见多识广、聪明伶俐等,表示富有知识和经验。文章还提供了该成语的使用例句和注意事项,提醒读者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并避免与其他相近词语混淆使用。

菽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探索这个古老汉字背后的豆类文化与历史渊源

本文介绍了菽的拼音、部首、笔顺、含义及详细解析。菽是豆类的总称,包括大豆、小豆等。文章还提到了菽在各种文献中的记载,如《说文》、《汉书·五行志》等。此外,菽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菽水、菽乳等。

不辨菽粟

“不辨菽粟”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缺乏基本的辨识能力,对常识、知识或事物分辨不清。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该成语可用来形容一个人连基本的生活常识或知识都掌握不了,常用来表示某人缺乏基本的辨识能力。其反义词为明察秋毫、聪明伶俐等。但需注意,该成语仅用于形容对基本常识的缺乏,不适用于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不足,避免错误使用造成误解。

不辨菽麦

不辨菽麦的读音拼音为bù biàn shū mài。该词形容人缺乏基本的辨识能力,不能分辨豆子、麦子等农作物。典故来源于《左传》和古代故事。近义词包括懵懂无知、愚昧无知等,反义词则是博学多才、聪明伶俐等。使用该词语时需注意避免将其误用为贬义词,不能滥用场合,也不应与特定群体挂钩使用。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以辅助理解。

枉辔学步是什么意思

枉辔学步的读音读音:wǎng pèi xué bù标注拼音:wǎng(第三声),pèi(第四声),xué(第二声),bù(第四声)枉辔学步的含义“枉辔学步”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学习走路却因方法不当而走错了路,导致无法顺利前行。具体来说,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忘掉了,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枉辔学步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年轻人,看到别人走路走得很好,就想要学习。于是他开始模仿别人的走路姿势,但因为方法不当,结果越走越错,最终不仅没有学会别人的走路技巧,还把自己原有的走路方式也忘记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注重方法和技巧,

才高运蹇

才高运蹇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ái gāo yùn jiàn,意为才华出众但命运不佳。源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有才华的人遭遇挫折或不幸的命运。其近义词有“才疏志大”、“怀才不遇”、“明珠暗投”,反义词有“时来运转”、“顺天应时”、“鸿运当头”。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误用为形容一般人的平凡或普通、在没有具体语境的情况下随意使用、用作褒义词、与其他近义词混用以及用于形容没有真正才华的人。该成语可用于描述具有才华但遭遇不幸或无法实现自身才能的人。

放虎自卫

“放虎自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àng hǔ zì wèi,意为因过于宽容或疏忽大意可能给自己带来危害。典故来源于古代寓言,表示放走看似无害实则危险的事物,最终可能招致灾难。近义词如“引狼入室”,反义词如“防患未然”。使用这个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错误的使用可能使人误解或感到困惑。因此,需谨慎使用。

倒戈卸甲

倒戈卸甲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gē xiè jiǎ。其含义是形容军队或个人彻底投降或放弃抵抗的情景,表示一方在战斗或冲突中完全改变立场或态度,投向另一方。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实际情景,出处虽无法考证,但在古代文献中广泛使用。近义词有缴械投降、束手就擒等,反义词有坚贞不屈、勇往直前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错误用法,如与非战争或冲突情境混淆使用,或在正式场合带有贬义或轻蔑色彩等。

曾参杀人是什么意思

曾参杀人的读音曾参杀人的拼音是:zēng cān shā rén。曾参杀人的含义“曾参杀人”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因为误会而引起的冤枉或误解。在中文语境中,常常用来形容因无端猜忌或误会而造成的不幸或悲剧性事件。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表示不应该因为某种无根据的传闻或偏见而轻易地给人定罪或造成伤害。曾参杀人的典故这个成语源于一个古代的传说。相传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以孝顺和品德高尚而闻名。然而有一天,有人在街上指认曾参杀了人。尽管曾参一再辩解自己无罪,但因为证据不足和人们的误解,他被判有罪并被处以极刑。后来真相大白,真正的凶手被抓获,但曾参已经身首异处。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因无端猜忌和误解而造成的冤枉和悲剧

穷凶极恶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穷凶极恶”的读音拼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该成语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极其凶狠、残忍、恶劣到极点,通常用来描述极其残忍、道德败坏的人或行为。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此外,本文还指出了该成语的常见错误用法,如误用语境、形容天气或动物等。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