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知丁董”详解
读音
bù zhī dīng dǒng
含义
“不知丁董”原指对某些事情完全不了解或毫无概念,后来多用来形容人糊涂、不明事理。
- 不:否定词,表示“没有”。
- 知:知道、了解。
- 丁董:原指古代两位人物(丁仪、董仲舒),后泛指基本常识或关键人物。
整体含义:形容人对基本常识或关键信息一无所知,显得愚昧无知。
典故
- 《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有人问学者关于丁仪和董仲舒的学说,对方却茫然不知,被嘲笑为“不知丁董”。
- 宋代笔记:某官员在朝堂上被问及历史典故,竟回答“不知丁董”,引得众人哄笑,后成为讽刺无知的典故。
- 明清小说:常用来形容角色愚钝,如《醒世恒言》中写道:“这厮连丁董都不知,如何做得官?”
近义词
- 一窍不通——比喻完全不懂。
- 蒙昧无知——形容人愚钝,缺乏知识。
- 茫然不解——对某事毫无头绪。
- 浑浑噩噩——糊里糊涂,不明事理。
反义词
- 了如指掌——形容非常清楚。
- 洞若观火——看得非常透彻。
- 明察秋毫——观察细致入微。
- 博古通今——知识渊博,通晓古今。
例句
- 小学生:老师问小明“1+1等于几”,他竟然说“不知丁董”,全班都笑了。
- 初中生:历史课上,有人问“秦始皇是谁”,他回答“不知丁董”,被同学调侃。
- 高中生:讨论物理公式时,他一脸茫然地说:“我对这些不知丁董。”
- 大学生:教授问及专业术语,他支支吾吾道:“这个……我不知丁董。”
- 职场人士:老板问项目进展,他尴尬地说:“抱歉,我对这部分不知丁董。”
- 日常生活:妈妈问“洗衣机怎么用”,爸爸挠头:“不知丁董。”
- 网络用语:网友问“这个梗什么意思?”回复:“不知丁董,求科普!”
- 文学创作:小说中写道:“他对着古籍摇头,叹道:‘老夫对此不知丁董。’”
- 影视台词:剧中角色面对谜题时苦笑:“我是不知丁董,全靠你了。”
- 广告文案:推销员说:“如果您对产品功能不知丁董,我们随时解答!”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谦虚:
❌ “我对这个问题不知丁董,还请指教。”(应改用“不太了解”)
解析:“不知丁董”带贬义,不适合谦辞。 - 形容专业领域:
❌ “我是医生,但对量子物理不知丁董。”
解析:跨领域无知是正常的,用“不知丁董”显得夸张。 - 书面正式场合:
❌ 报告写道:“调查显示,部分官员对政策不知丁董。”
解析:应改用“缺乏了解”等中性词。 - 形容儿童:
❌ “五岁孩子不知丁董很正常。”
解析:成语多用于讽刺成人,不适用于客观描述儿童无知。
“不知丁董”生动刻画了无知的状态,但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自谦或过度贬低他人。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愚人诗词
关于愚人诗词(第1篇)关于愚人诗词一、引言愚人诗词,顾名思义,是描绘或揭示愚人、愚昧之态的诗词。这类诗词或以讽刺、戏谑的手法,或以寓言、哲理的方式,展现对愚昧、无知之态的洞察与批判。下面将根据这一主题,选取几首符合条件的古诗词进行解析。二、愚人诗词《嘲鲁四娘子》作者:朱元璋(明朝)东家女儿娇且艳,嫁作鲁家妇婵娟。莫道此生无好伴,犹胜世上愚痴汉。解析:此诗以讽刺手法,描绘了鲁四娘子的美貌与愚昧丈夫的对比,暗指愚痴之人不识美玉。《醒世恒言·愚公移山》作者:未知(可能为明清时期作品)愚公年老志不衰,欲移大山造良田。世人笑他太痴傻,却不知其志在长远。山高路远何所惧,心存大志志更坚。终有一日山移尽,世人
汉字"懵"的正确读音与18笔书写技巧 解析拼音部首含义及组词造句
本文介绍了“懵”字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该字的含义。该字具有形容词和动词的用法,表示昏昧无知、欺诈等含义。文章详细解析了“懵”字的用法和含义,并提供了相关词语示例。
芴怎么读
本文介绍了芴的拼音、部首、笔顺及其详细解析。芴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其花紫红色,可供观赏兼作蔬菜,有机化合物白色片状晶体可由煤焦油制得。古同“忽”,有忽然的含义。另外,芴还可以指一种野菜,具有滑美的口感。同时,芴还有恍惚、模糊不清的含义。本文内容详细全面地介绍了芴的多种含义和用途。
草木愚夫是什么意思
草木愚夫的读音为cǎo mù yú fū,用来形容一个群体或环境中的大多数人,缺乏智慧、见识或能力,无法理解复杂事物或做出明智决策。这个成语带有贬义色彩,暗示缺乏智慧和判断力。它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可能源于古代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近义词包括愚昧无知、懵懂无知等,反义词则是聪明伶俐、智慧超群等。在使用时需避免不当场合和语境,以免造成误解和伤害。
茫无所知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茫无所知”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提供了多个例句。该成语用来形容对某事一无所知,毫无所觉,对某情况或某个领域的知识或信息一窍不通。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提醒读者注意正确用法。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
儗怎么读
本文介绍了汉字“儗”的拼音、部首、笔顺及其多种含义。该字在《廣韻》中有多个音切,包括上止、去志、去代等,含义十分丰富。其中,“儗”有准备、打算的意思,古通“拟”,比拟。还有茂盛貌,表示草木、庄稼茂盛的样子。此外,“儗”还有迟滞、疑虑的含义,以及草拟、比划等动作。文章详细解析了“儗”的多种含义,并引用了《廣韻》和《集韻》中的相关解释。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是什么意思 详解成语典故用法与5个实用例句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是一个成语,形容对于某些事物或历史时期一无所知,无法谈论或评价。其含义源于古代中国历史,由于交通和信息的不发达,人们往往只能了解自己所在地区或时代的事情。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或时代的知识匮乏。它的近义词包括一无所知、茫然不解等,反义词则是博古通今、见多识广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要滥用或误用,确保在正确的语境下使用,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不学无识
“不学无识”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xué wú shí,意为不学习就没有知识或见识。这个成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来增加知识和见识,否则可能变得无知。其根源可追溯到古代教育观念和儒家思想。该成语的近义词为无知无识、不学而愚,反义词为博学多才、学富五车等。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滥用、将“不学”与“无识”割裂理解以及用于自嘲或攻击他人。该成语是对人们不断学习提高的一种提醒和鞭策。
不辩菽麦
“不辩菽麦”是一个成语,原指无法分辨豆类和麦类,现用来形容缺乏基本辨识能力或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该成语源自一个古代故事,描述了一个懒惰到连田地都不愿耕种的人,无法分辨田里的农作物。其近义词包括懵懂无知、一无所知等,反义词则是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避免在不适宜的场合或带有贬低意味的语境中使用。通过这个成语的介绍,希望增加对成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
一窍不通是什么意思
一窍不通的读音一窍不通的读音为yī qiào bù tōng,其中“窍”字在这里读作“qiào”,表示孔、洞的意思。一窍不通的含义一窍不通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于某件事情或某个领域的知识或技能完全不了解,一点也不知道。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方面的无知或缺乏理解。一窍不通的典故一窍不通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庄子·天下篇》,原句为“彼未尝通其一,谓之道术不通一也。”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对某事一无所知的状态。在古代,人们常常用“一窍不通”来形容一个人对于某种学问或技艺的完全陌生和无知。一窍不通的典故出处一、出自《庄子·天下篇》,是道家经典之一,强调了道术的博大精深和人的认知局限性。二、在《史记·孔子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