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誉在俗
读音
fěi yù zài sú
含义
“诽”指诋毁、恶意中伤;“誉”指赞誉、称颂;“在”意为取决于;“俗”指世俗、大众。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名声好坏往往取决于世俗的评价,而非其真实的德行或才能。
典故
- 《庄子·外物》:庄子曾言:“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意指世人往往以个人好恶评判他人,而非客观公正。
- 《韩非子·说难》:韩非子提到:“誉在俗,毁在俗。”强调世俗评价的不可靠性,认为人的名声常受舆论左右。
- 《后汉书·崔骃传》:“诽誉在俗,升降由时。”说明人的地位和声誉常随世俗观念而起伏。
近义词
- 众口铄金:比喻舆论力量强大,能混淆是非。
- 人言可畏:指流言蜚语令人畏惧。
- 积毁销骨:长期诽谤能致人于死地。
- 以讹传讹:错误言论被广泛传播,影响判断。
反义词
- 实事求是:依据事实,客观评价。
- 名实相副:名声与实际相符。
- 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公平评判。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被同学冤枉了,老师告诉他不要难过,因为“诽誉在俗”,大家会明白真相的。
- 小学高年级:历史上许多伟人曾被误解,但时间证明“诽誉在俗”不可靠。
- 初中:面对网络谣言,我们要学会分辨,毕竟“诽誉在俗”,真相终会水落石出。
- 高中:在舆论漩涡中,他始终保持冷静,深知“诽誉在俗”,唯有时间能还他清白。
- 大学及以上:社会评价体系往往带有偏见,正所谓“诽誉在俗”,学者应坚持真理,不为世俗所动。
- 职场场景:职场中难免遭遇非议,但“诽誉在俗”,专注提升能力才是关键。
- 历史评论:岳飞含冤而死,后世却为他平反,可见“诽誉在俗”,公道自在人心。
- 文学创作:小说中主角历经诽谤,最终用行动证明“诽誉在俗”的荒谬。
- 哲学讨论:庄子认为“诽誉在俗”,真正的智者应超脱世俗评价。
- 心理学分析:从众心理导致“诽誉在俗”,个体需保持独立思考。
错误用法
- 混淆主体:错误例句:“他的成功是因为诽誉在俗。”(应指名声受舆论影响,而非成功原因。)
- 褒贬误用:错误例句:“大家一致好评,真是诽誉在俗。”(成语多含贬义,不适用于纯粹赞誉。)
- 脱离语境:错误例句:“这幅画很美,诽誉在俗。”(与艺术评价无关。)
- 字面直译:错误例句:“诽谤和荣誉都在俗人那里。”(失去成语的比喻意义。)
- 滥用场景:错误例句:“今天的天气真是诽誉在俗。”(完全无关,滥用成语。)
“诽誉在俗”提醒我们,世俗评价未必客观,唯有坚守本心,方能不被流言所困。
你可能感兴趣
不屑毁誉
“不屑毁誉”是一个成语,注音为bù xiè/huǐ yù,含义为不在意他人的评价和议论,不为之所动。该成语反映了一种超越世俗评价、保持独立和坚定的境界。其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从字面上理解。近义词如置之度外、泰然处之、漠然置之,都表示对某事不在意。反义词如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在意他人之言,表示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在运用该成语时,需注意其语境和用法是否恰当,避免错误使用。文章中的例子展示了不屑毁誉的恰当使用,形容了那些不为外界所动、坚持自我原则的人。
凡夫俗子
本文介绍了成语"凡夫俗子"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以及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普通平凡、没有特殊才能或地位的人,带有贬义色彩。其典故并不明确,但逐渐从古代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形成。此外,还介绍了该成语的错误和正确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把握,避免给人消极或贬低的印象。
宠辱皆忘
宠辱皆忘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ǒng rǔ jiē wàng。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无论受到多少宠爱或遭受多少屈辱,都能够淡然处之,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其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墨客,体现了人的内心修养和境界。宠辱皆忘的近义词包括淡然处之、泰然自若等,反义词有心惊肉跳、患得患失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错误用法。例句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挑战和机遇时,应以宠辱皆忘的心态去面对。
遁世遗荣
遁世遗荣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n shì yí róng,表示隐居避世、不追求荣华富贵的生活态度。这个成语体现了对名利、权势的淡泊以及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其源自古代隐士的生活,他们为了内心平静和自由选择隐居,远离尘世喧嚣。遁世遗荣的近义词包括隐居避世、淡泊名利等,反义词为追名逐利、贪图富贵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当使用场合、词义混淆、用法不当以及滥用成语等错误用法。
遁世绝俗
遁世绝俗的读音为dùn shì jué sú,指的是隐居深山,避开世俗纷扰,过与世隔绝的生活。该词源自古代隐士生活,用以形容人追求清静无为、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其近义词包括避世绝俗、隐居山林等。反义词为热衷世俗、追逐名利等。使用时要根据语境恰当使用,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如有误用情况需注意。
遁世长往
遁世长往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n shì cháng wǎng,意思是隐居避世,长久地离开人世或人世间的纷扰。该成语出自古代文献,描述追求隐居生活、避开人世纷争的情境。其近义词包括隐居避世、远引高蹈等。反义词则是描述不隐居、不避世的情境。在用法上,遁世长往常被误用或滥用,需要注意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
超然独处
超然独处是一种独立自主、高洁品格的表现,指能够在世俗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超脱。其拼音为chāo rán dú chù。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形容人能够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立自主地面对一切。超然独处的人能够在喧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超然的心,不受外界干扰,以高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但需注意,超然独处并非指孤独自闭或故意疏远他人,而是强调内心的宁静和独立自主的态度。
超然远举
本文介绍了成语“超然远举”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人的行为、态度或思想超脱世俗,追求高远目标,源于古代隐士和贤人的典故。其近义词包括高风亮节、超凡脱俗、高瞻远瞩等,反义词则是随波逐流、苟且偷安、俗不可耐等。文章还给出了相关例句,并强调了该成语的误用情况。
出世离群
出世离群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ū shì lí qún。它表示脱离世俗纷扰,追求内心自由和宁静的状态。这个成语源于古代隐士和修行者的行为,他们为了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尘世选择隐居。出世离群的含义包括超凡脱俗、遗世独立等近义词的含义。然而,这个成语常被误用为描述不合群或孤僻的状态,正确的用法应该是描述一个人追求内心自由和宁静的状态。文章中提供了多个例句以解释其正确用法。
遁俗无闷
遁俗无闷是一个具有深意的成语,读音为dùn sú wú mèn。其含义为能够超脱世俗烦恼,不感到沉闷和困苦,常用来形容人的心态豁达,不受世俗束缚,心境自在。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人墨客的隐逸生活,体现了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脱的精神。它出自《庄子·逍遥游》等道家经典文献,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作品。近义词包括超然物外、逍遥自在等,反义词有沉溺世俗、困于俗务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解其积极面对生活、超脱世俗束缚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