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之木

诽谤之木

读音

fěi bàng zhī mù


含义

  • 诽谤:原指批评、议论,后引申为恶意中伤、诋毁。
  • :指木牌、木柱。
  • 整体含义:古代设立的木牌,供百姓书写批评意见,后比喻允许民众自由表达意见的象征。

现代引申义:指允许批评、监督的制度或象征,也比喻言论自由的标志。


典故

  1. 尧舜时期的“诽谤之木”

    • 据《史记·孝文本纪》记载,尧舜时期在交通要道设立木柱(即“诽谤之木”),百姓可以在上面刻写对朝政的意见或批评,以便统治者了解民情。
    • 后来,这种木柱演变为华表,成为装饰性建筑,但最初的功能是鼓励言论自由。
  2. 汉代沿用“诽谤之木”

    • 《汉书·文帝纪》提到,汉文帝曾下令恢复“诽谤之木”,允许百姓上书言事,以广开言路。
  3. 后世演变

    • 随着封建专制加强,“诽谤之木”逐渐失去原有功能,演变为象征性的华表,但其历史意义仍被后人铭记。

近义词

  1. 谏鼓谤木:指古代鼓励进谏的制度。
  2. 广开言路:指广泛听取意见,使民众能自由表达。
  3. 畅所欲言:形容言论自由,不受限制。
  4. 集思广益:指广泛收集意见,以利于决策。

反义词

  1. 钳口结舌:形容因恐惧或压制而不敢说话。
  2. 道路以目:指百姓因害怕而不敢交谈,只能用眼神示意。
  3. 一言堂:指独断专行,不容他人发表意见。
  4.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比喻压制言论的危害比堵塞洪水更严重。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古代皇帝设立“诽谤之木”,让百姓提意见。
    • 老师让我们在意见箱里写建议,就像古代的“诽谤之木”。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尧舜时期,“诽谤之木”是百姓表达意见的重要方式。
    • 现代社会也需要“诽谤之木”,让人们自由发表看法。
  3. 初中(7-9年级)

    • “诽谤之木”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民意的重视。
    • 今天的网络论坛,某种程度上就是现代的“诽谤之木”。
  4. 高中及以上

    • 从“诽谤之木”到现代民主制度,言论自由一直是社会进步的关键。
    • 如果古代没有“诽谤之木”,统治者可能无法听到百姓的真实声音。

错误用法

  1. 误解为“诽谤的工具”

    • ❌ 错误:他用“诽谤之木”来造谣攻击别人。
    • ✅ 正确:“诽谤之木”是古代百姓提意见的木牌,不是诽谤的工具。
  2. 混淆“诽谤之木”与“华表”

    • ❌ 错误:天安门前的华表就是用来诽谤的。
    • ✅ 正确:华表由“诽谤之木”演变而来,但已失去原有功能。
  3. 误用为贬义词

    • ❌ 错误:这个人整天“诽谤之木”,到处说坏话。
    • ✅ 正确:“诽谤之木”原指允许批评的制度,并非贬义。
  4. 脱离历史背景使用

    • ❌ 错误:现代法律禁止“诽谤之木”,因为会扰乱社会秩序。
    • ✅ 正确:“诽谤之木”象征言论自由,现代法律保护合法表达。

总结:“诽谤之木”是中国古代鼓励言论自由的象征,体现了统治者对民意的重视。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并思考现代社会的言论自由问题。

诽谤之木.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一个重要的成语,意思为堵住百姓的嘴比堵住河川的洪水更为困难和危险,强调言论自由的重要性。这个成语来源于《国语·周语上》,警告统治者不要过分压制百姓的言论和思想。其近义词包括噤若寒蝉、闭口不言等,反义词有畅所欲言、百家争鸣等。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应该尊重民众的言论自由,不能采取防民之口的方式去限制他们。错误地使用这个成语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各抒己见

各抒己见是一个成语,拼音为gè shū jǐ jiàn,意思是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个成语强调了言论自由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性,常用于形容在讨论、会议或辩论中的场景。各抒己见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体现了古代人们通过讨论交流来达成共识或解决问题的过程。近义词包括畅所欲言、百家争鸣、众说纷纭、各执己见等。反义词包括噤若寒蝉、沉默寡言、一言堂等。在使用各抒己见时,应注意避免误解为个人表达而忽视集体智慧的情况,正确的使用应该是在鼓励个人表达的同时尊重他人观点,以达成共识或解决问题。

不期而同

“不期而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qī ér tóng,意为没有约定而同时发生或出现。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些事情或情况在不知情或没有预期的情况下同时发生或出现,表示巧合或意外的相似性。它没有特定的典故,但“不期而遇”和“同时”的概念在古代文献中常出现。“不期而同”的近义词包括巧合、意外地相同等,反义词为“如期而至”或“预料之中”。该成语可用于描述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做出的相似决定或发现的巧合情况,但不适用于描述预期中的事情同时发生或没有实际发生的事情。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与其他意思相近的成语混淆。例句展示了不同情境下“不期而同”的应用。

发政施仁

“发政施仁”是一个成语,读音上标注为fā zhèng shī rén。它的核心意义在于发布仁德的政令以治理国家,强调政治的道德性和人文关怀。源自《孟子·梁惠王上》,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以德治国”理念。近义词如仁政爱民、宽政惠民等,都强调仁慈和对民众的关怀。相对的,反义词如暴政虐民、苛政猛于虎等,则表现对民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在正确使用上,该成语需避免用于描述残忍暴虐的行为,并应真正体现在实际的政治行为和政策中。

百喙一词

本文介绍了成语“百喙一词”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言语众多、众口一词的情况,表示众多的人或事物都持有相同的看法或说法,意见一致。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语境来选择合适的成语和表达方式。

毒赋剩敛

毒赋剩敛是一个成语,读音dú fù shèng liǎn。它用来形容统治者或政府用尽手段、极尽所能地剥削和压榨人民的行为。典故源自古代历史中统治者剥削人民的历史事件。近义词包括剥削压迫、残酷搜刮等。反义词则是仁政爱民、轻徭薄赋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残民害理

本文介绍了成语“残民害理”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注意事项。该成语指对人民进行残酷的迫害,违背天理和道德伦理的行为。典故源于古代暴君、权臣的残酷统治和迫害。使用“残民害理”时需避免用于轻微伤害或不当行为,以免引起争议或误解。

鼎镬刀锯

本文介绍了成语“鼎镬刀锯”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历史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极其残酷的刑罚,常比喻极端的痛苦或灾难。源于古代酷刑记载,历史上有许多相似残酷的刑罚记载。近义词包括酷刑极刑等,反义词则为宽大为怀等。文章同时给出了正确和错误的用法示例。

繁刑重赋

繁刑重赋是一个描述古代社会政治环境不公和政府对人民过度剥削的成语。它指的是刑法繁多且赋税沉重,常用来形容社会的不公和不合理。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那时政府为了剥削人民而制定繁复的刑法和沉重的赋税。繁刑重赋的近义词包括苛捐杂税、严刑峻法等。反义词则是轻徭薄赋、宽政简刑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当使用场合、误解含义以及与现代政策的混淆等错误用法。通过对繁刑重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并倡导公平正义,避免任何形式的繁刑重赋现象。

放辟邪侈

“放辟邪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àng bì xié chǐ,含义为放纵、邪恶、奢侈、不正当的行为或思想。该成语出自古代文献,用于形容严重的、不道德的行为。其近义词包括淫荡、放肆、肆意妄为等,反义词为循规蹈矩、守正不阿等。使用“放辟邪侈”时需注意语境和用词,避免错误使用。在某些场合,该成语可用于形容人的不良行为被社会所唾弃。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