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政施仁

发政施仁

读音

fā zhèng shī rén

含义

  • :发布、施行。
  • :政令、政策。
  • :施行、实施。
  • :仁爱、仁慈。

整体含义:指统治者发布仁政,施行德治,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或管理事务。

典故

  1.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劝谏梁惠王施行仁政,提出“发政施仁”的理念,强调统治者应当以民为本,减轻赋税,使百姓安居乐业。
  2. 《资治通鉴》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广开言路,轻徭薄赋,史称“贞观之治”,是“发政施仁”的典范。
  3. 《宋史·王安石传》
    王安石变法虽意图改革弊政,但因未能真正“发政施仁”,导致民怨沸腾,最终失败。

近义词

  1. 仁政爱民:施行仁政,爱护百姓。
  2. 德政惠民:以德治国,使百姓受益。
  3. 宽政恤民:政策宽厚,体恤民情。
  4. 爱民如子:形容统治者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

反义词

  1. 暴政虐民:施行暴政,残害百姓。
  2. 苛政猛于虎:形容苛刻的政令比老虎还凶猛。
  3. 横征暴敛:强行征收赋税,搜刮民财。
  4. 鱼肉百姓:比喻统治者欺压百姓,使其生活困苦。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古代的好国王都会发政施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 老师教导我们要像发政施仁的君主一样,关心同学。
  2. 小学高年级

    • 历史上许多明君都因发政施仁而受到百姓爱戴。
    • 如果政府能发政施仁,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3. 初中

    • 孟子主张统治者应当发政施仁,才能赢得民心。
    • 唐太宗因发政施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4. 高中

    •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领导者若能发政施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更高。
    •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未能真正发政施仁,导致民怨四起。
  5. 大学及以上

    • 发政施仁不仅是古代治国理念,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 儒家思想中的“发政施仁”对东亚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错误用法

  1. 用于个人行为

    • ❌ 错误:他平时很善良,总是发政施仁帮助别人。
    • ✅ 正确:“发政施仁”多用于国家或组织层面的政策,个人善行可用“乐善好施”。
  2. 形容短期政策

    • ❌ 错误:政府这次减免税收只是暂时的,算不上发政施仁。
    • ✅ 正确:“发政施仁”强调长期、系统的仁政,短期政策可用“惠民措施”。
  3. 用于商业营销

    • ❌ 错误:这家公司推出优惠活动,真是发政施仁啊!
    • ✅ 正确:商业行为可用“让利消费者”或“惠民促销”,而非“发政施仁”。
  4. 与暴力镇压并用

    • ❌ 错误:虽然政府发政施仁,但对抗议者采取了强硬手段。
    • ✅ 正确:“发政施仁”与暴力手段矛盾,应避免混用。
  5. 用于自然现象

    • ❌ 错误:今年风调雨顺,老天爷真是发政施仁。
    • ✅ 正确:自然现象可用“天公作美”,而非“发政施仁”。
发政施仁.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长治久安

本文介绍了成语“长治久安”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多个例句。该成语表达长期安定、长久安宁的意思,源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理想和社会期望。文章还指出了在使用“长治久安”时需要注意避免的错误用法,如误用为形容个人生活状态、与其他词语混用以及在不适宜的场合使用。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爱民如子

“爱民如子”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ài mín rú z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人民,形容对人民的态度非常关爱、重视。其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君主或官员对待人民的态度。这个成语强调了领导者或统治者对人民的深深关爱和责任心,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为民众谋福利、为国家和民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领导者和英雄人物。然而,这个成语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避免滥用或误解。

剥肤及髓

“剥肤及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ō fū jí suǐ,形容对某物或人的剥削和掠夺达到极其严重的程度。典故源自《庄子·外物》中鲁哀公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该成语带有贬义色彩,常用来形容对他人的极端剥削行为。近义词包括敲骨吸髓、搜刮无度等。反义词则为仁慈宽厚、慷慨解囊等。使用时应注意思维语境和情感色彩,避免误用。该成语在描述过度开发、剥削、战争压迫等情境时常用。

残民害物

“残民害物”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人民和事物造成极大的伤害和破坏。该成语源自古代,具体出处已不可考。其含义中的“残”表示伤害,“民”指人民,“害”表示损害,“物”指事物。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荼毒生灵、生灵涂炭、祸国殃民等。反义词有利国利民、抚民安物、爱惜生灵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和含义进行选择,避免滥用或误用。例句中常用来形容战争、不法商贩行为等对人民和事物造成极大伤害和破坏的情境。

安富恤穷

“安富恤穷”是一个成语,意指在富裕时关注贫困群体的处境,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该成语源自古代中国,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其典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财富分配和社会公正的关注。安富恤穷的近义词有济困扶危、扶危济困等,反义词为坐视不救、见死不救等。在实际使用中,应注意避免错误理解和使用,如忽略“恤穷”部分,或在不当场合使用等。安富恤穷的精神仍然在现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

饿莩遍野

“饿莩遍野”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由于极度饥饿和缺乏食物导致的死亡和灾难,描述因严重饥荒或灾难导致许多人因饥饿而死的悲惨景象。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或自然灾害时期,最早可追溯到《史记》等文献。其近义词有“饿殍枕藉”、“饿殍遍地”等,反义词则包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等。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饿莩遍野”的用法和含义,并强调了避免在非灾难或战争背景下以及在不恰当语境中使用该成语的重要性。

柔远怀迩是什么意思

“柔远怀迩”是一个成语,意为对远方的百姓表示安抚和怀柔,对近处的人民表示关怀和爱护,体现统治者或领导者对民众的宽厚态度和仁爱之心。该成语出自《尚书·周书·君陈篇》,典故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民众的关怀和安抚。柔远怀迩的近义词包括仁民爱物、惠民爱物等,反义词为暴虐无道、苛政猛于虎等。该成语可用于描述政府政策、领导者态度等。错误使用时,可能误解为只关心近处的人或与政治、权力等负面因素联系在一起。

邦以民为本

邦以民为本是一个强调国家以人民为根本的成语,其含义是国家和人民密不可分,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和支撑。这一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思想家孟子,强调人民的重要性。邦以民为本的读音和用法也体现了其在汉语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近义词包括“民贵君轻”、“以民为先”等,反义词则是“君本民末”。政府应该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尊重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在经济建设中注重人民的利益和福祉。同时,要避免将邦以民为本误解为只关注人民而忽视国家整体利益或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而不付诸实践的错误用法。

鼎镬刀锯

本文介绍了成语“鼎镬刀锯”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历史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极其残酷的刑罚,常比喻极端的痛苦或灾难。源于古代酷刑记载,历史上有许多相似残酷的刑罚记载。近义词包括酷刑极刑等,反义词则为宽大为怀等。文章同时给出了正确和错误的用法示例。

暴内陵外

暴内陵外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ào nèi líng wài,形容对内凶狠残暴、对外欺压凌辱的行为。该成语源自古代,用来描述那些对内压迫百姓、对外欺压弱小的行为。其近义词包括凶狠残暴、欺压凌辱等,反义词为仁爱宽厚、公正无私等。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