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如子

爱民如子

读音

ài mín rú zǐ

含义

  • :爱护、关怀。
  • :百姓、人民。
  • :如同、好像。
  • :子女、孩子。

整体含义:形容统治者或领导者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百姓,强调仁政和亲民。

典故

  1. 《左传·昭公元年》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执政时,推行惠民政策,百姓称赞他“爱民如子”。
  2. 《史记·循吏列传》
    西汉官员召信臣治理南阳时,兴修水利、减轻赋税,百姓称他“如父母”,后世以此形容贤明官员。
  3.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保民而王”,与“爱民如子”思想相通。

近义词

  1. 视民如伤:形容对待百姓如同对待伤员一样小心呵护。
  2. 仁民爱物:对百姓仁慈,对万物爱护。
  3. 勤政爱民:勤于政务,关爱百姓。
  4. 体恤民情:深切关怀百姓的疾苦。

反义词

  1. 鱼肉百姓:比喻欺压、剥削人民。
  2. 横征暴敛:强行征收苛捐杂税,搜刮民财。
  3. 草菅人命:视人命如草芥,形容残暴统治。
  4. 虐民害物:残害百姓,破坏民生。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老师对我们很好,就像“爱民如子”一样。
    • 童话里的国王“爱民如子”,大家都喜欢他。
  2. 小学高年级

    • 这位县长“爱民如子”,经常下乡了解百姓困难。
    • 古代清官“爱民如子”,百姓为他们立碑纪念。
  3. 初中

    • 包拯“爱民如子”,秉公执法,深受百姓爱戴。
    • 只有“爱民如子”的政府,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
  4. 高中

    • 儒家思想提倡“爱民如子”,强调统治者应以仁德治国。
    • 历史上“爱民如子”的官员,往往被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5. 大学及以上

    • 现代社会治理中,“爱民如子”的理念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真正的领导者应当“爱民如子”,而非仅仅追求政绩。

错误用法

  1. 对象错误

    • ❌ 妈妈对我“爱民如子”。(“爱民如子”用于统治者或领导者,不适用于家庭关系。)
    • ❌ 老板对员工“爱民如子”。(除非是比喻极高层次的关怀,否则不恰当。)
  2. 语境不符

    • ❌ 他“爱民如子”,所以赚了很多钱。(“爱民如子”强调仁政,与商业盈利无关。)
    • ❌ 这只猫“爱民如子”,总是照顾其他小猫。(用于动物拟人不符合成语本义。)
  3. 褒贬误用

    • ❌ 他虽然贪污,但对百姓“爱民如子”。(矛盾表述,贪污者不可能真正“爱民如子”。)
    • ❌ 暴君“爱民如子”,只是方法严厉。(“爱民如子”与暴君行为相矛盾。)

“爱民如子”是一个褒义成语,使用时需注意对象和语境,避免滥用或误用。

爱民如子.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舜的诗词

关于舜的诗词(第1篇)关于舜的诗词一、舜乐颂舜乐飘飘传千古,德泽满民颂声扬。尧天舜日恩泽广,百姓安居乐业长。作者及朝代:此诗为现代创作,无具体作者及朝代。解析:此诗以舜乐为引子,歌颂了舜的德政和恩泽,表达了百姓对舜的敬仰和赞美之情。二、诗经·大雅·文王之什釐尔女发兮饬明德,世民兴我兴嗣子之册。曾孙承王道,日月瞻于朝。猗欤那舜德,大哉王风之盛。作者及朝代:此诗出自《诗经》,为先秦时期的作品。解析:该篇通过描绘先王的美德与仁政,特别是舜的仁爱和明德,彰显了君主的道德责任与光辉事业,展现出先秦时代对于“以德治国”理念的追求和赞美。三、高士咏·舜舜耕历山行义教,仁风广被万民安。高山仰止景行止,万古流传

项安世诗词描写饥饿

项安世诗词深刻描绘了南宋时期的饥饿现象,展现了百姓在饥饿中的苦难与期望。他的诗词以真实、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绘著称,通过对饥饿的描绘,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生活疾苦。同时,他的诗词也体现了人文关怀,关注百姓生活,表达了对丰收和皇恩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和希望。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更是对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贡献。他的诗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研究南宋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关于好官的诗词

关于好官的诗词(第1篇)关于好官的诗词自古以来,诗词中赞美好官的篇章屡见不鲜。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为官之道的理解,也反映了百姓对于清廉公正官员的期盼。以下是根据“关于好官的诗词”这一主题,精选的几首古诗词及其解析。一、白居易《醉后狂言酬赠河南尹刘轲》原文:君如青松守贞节,我似浮云任风牵。公门好官多正色,不畏权势不媚权。解析:此诗以青松与浮云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好官的品质。诗人赞扬了公门中那些正直无私、不畏权势的官员。二、杜牧《遣怀》原文:落落高槐晚未秋,长亭短亭古道头。公门好客心如月,清夜无尘照九州。解析:此诗以清夜无尘的明月为喻,赞美了公门中那些好客、清廉的官员,他们如明月般照亮九

描写完颜雍的诗词

这几篇文章都是关于描写完颜雍的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完颜雍的英勇善战、文治武功、仁德之心以及他的功绩和恩泽。这些诗词以现代人的视角来创作,旨在表达对完颜雍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但都突出了完颜雍的治理之功和德政。这些诗词展示了完颜雍的威严与尊贵,以及他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整篇文章的摘要如下:本文提供了五篇以完颜雍为描写对象的诗词文章,这些文章通过现代人的视角,展示了完颜雍的英勇善战、文治武功、仁德之心以及他的功绩和恩泽。每篇文章都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完颜雍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这些文章旨在呈现完颜雍的治理之功和德政,以及他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虽然以现代人的视角

描写民间疾苦的古诗词

描写民间疾苦的古诗词(第1篇)《民间疾苦诗》:中华文学中咏史述民之传统,由来久远,诸般忧虑人间苦辛之古诗词,虽散见在历代,然犹有其深刻的社会人文关怀。一、古诗全文杜甫《三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史家三子客,各抱愁思泪。疾苦知多少,百姓多辛苦。作者:杜甫(唐)解析:杜甫的《三吏》以民间疾苦为题材,通过描绘一个夜晚的场景,展现了官吏的严苛和百姓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官使促回穷谷中,幸留名姓身强健。行路难时枉低唱,岂有柴炭尚亏积。作者:白居易(唐)解析:此诗通过对一个烧炭老人形象描绘,以及老人面对艰难生

残民害物

“残民害物”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人民和事物造成极大的伤害和破坏。该成语源自古代,具体出处已不可考。其含义中的“残”表示伤害,“民”指人民,“害”表示损害,“物”指事物。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荼毒生灵、生灵涂炭、祸国殃民等。反义词有利国利民、抚民安物、爱惜生灵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和含义进行选择,避免滥用或误用。例句中常用来形容战争、不法商贩行为等对人民和事物造成极大伤害和破坏的情境。

蠹政病民

本文介绍了成语“蠹政病民”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指因政治腐败或政策不当给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文章通过历史例子和现代新闻报道说明了其含义,并提供了蠹政病民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文章强调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把握,避免过度夸张或轻描淡写的使用,并需结合实际情况和背景来讨论具体问题。

视民如伤是什么意思

视民如伤的读音读音:shì mín rú shāng拼音:shì mín rú shāng视民如伤的含义含义:视民如伤指的是对待百姓如同对待受伤的人一样,形容对百姓的关爱和照顾非常周到和细致。这个成语强调了统治者或领导者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逐字解释:视:指看待、对待。民:指百姓、人民。如:如同。伤:受伤。这个成语传达的是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照顾,是对领导者和统治者的一种道德要求,强调了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视民如伤的典故典故出处: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治理理念和道德要求。在古代,统治者被期望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视民如伤,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和福祉。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

残民害理

本文介绍了成语“残民害理”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注意事项。该成语指对人民进行残酷的迫害,违背天理和道德伦理的行为。典故源于古代暴君、权臣的残酷统治和迫害。使用“残民害理”时需避免用于轻微伤害或不当行为,以免引起争议或误解。

蠹国残民

蠹国残民的读音为"dù guó cán mín",该成语形容像蠹虫一样危害国家和人民的行为或人。其源于古代文献,最早可追溯到《诗经》。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对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如贪官污吏的搜刮民脂民膏。其近义词有祸国殃民、残害百姓等,反义词有利国利民、安邦定国等。错误使用此成语的情况是将它用于轻微的损害或个人行为的批评。正确的使用是形容那些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