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国残民
读音
dù guó cán mín
含义
- 蠹(dù):蛀虫,比喻侵蚀、损害。
- 国(guó):国家。
- 残(cán):伤害、摧残。
- 民(mín):百姓、人民。
整体含义:指像蛀虫一样侵蚀国家利益,残害百姓的恶行,形容贪官污吏或奸佞之人祸国殃民。
典故
- 《左传·昭公元年》:
“蠹国害民,莫甚于贪。” 此句虽未直接使用“蠹国残民”,但表达了类似含义,指贪腐行为对国家与百姓的危害。 - 《宋史·奸臣传》:
记载权臣秦桧“蠹国残民,罪不容诛”,形容他勾结外敌、陷害忠良,使国家衰败、百姓受苦。 - 明代小说《警世通言》:
“若使蠹国残民之辈得志,天下岂有宁日?” 强调奸臣当道会导致社会动荡。
近义词
- 祸国殃民:使国家受害,百姓遭殃。
- 贪官污吏:指贪污腐败、鱼肉百姓的官员。
- 卖国求荣:出卖国家利益换取个人富贵。
- 荼毒生灵:残害人民,使生灵涂炭。
反义词
- 忧国忧民:为国家与百姓的安危而忧虑。
- 爱民如子:形容统治者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
- 清正廉明:形容官员公正廉洁,不贪不腐。
- 为国为民:一心为国家与人民谋福利。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那些蠹国残民的坏人,最终都被抓起来了。
- 历史书上说,贪官会蠹国残民,我们要反对贪污。
-
小学高年级:
- 古代有些大臣蠹国残民,导致国家衰败。
- 蠹国残民的人,终究会被人民唾弃。
-
初中:
- 秦桧蠹国残民,陷害岳飞,成为千古罪人。
- 反腐败斗争就是要清除那些蠹国残民的蛀虫。
-
高中:
- 封建王朝的覆灭,往往与蠹国残民的权贵脱不开关系。
- 蠹国残民的政策只会加剧社会矛盾,最终引发动荡。
-
大学及以上:
- 在法制不健全的社会,蠹国残民的腐败现象更容易滋生。
- 蠹国残民的行为不仅损害经济,还会破坏社会信任体系。
错误用法
-
误用于自然灾害:
- ❌ “这场地震蠹国残民,造成巨大损失。”(正确用法应指人为祸害,而非天灾。)
-
误用于普通犯罪:
- ❌ “这个小偷蠹国残民,必须严惩。”(“蠹国残民”多指高层腐败或大规模危害,不适用于个人小偷小摸。)
-
误用于褒义语境:
- ❌ “他蠹国残民,是为了推动改革。”(语义矛盾,该成语只有贬义。)
-
误用于非政治领域:
- ❌ “这家公司蠹国残民,垄断市场。”(宜用“垄断牟利”等词,该成语侧重国家与人民利益受损。)
正确使用“蠹国残民”需注意其强烈的贬义色彩,通常用于批判腐败政权、奸臣或危害社会的重大恶行。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国破古诗词
关于国破古诗词(第1篇)关于国破古诗词的探析自古以来,古诗词便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明珠,其中不乏描绘国家兴衰、社会变迁的篇章。以下将围绕“国破”这一主题,列举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春望》作者: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解析:杜甫的《春望》描绘了国家动荡后的景象。首句“国破山河在”即以鲜明的画面展示出国土沦陷、满目疮痍的悲惨现状,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述反衬出人事的凋零和世态的苍凉。接着“城春草木深”更以荒芜之景来揭示战乱带来的灾难。整首诗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深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二、《登高》作者:杜牧(唐代)九日
写出两句描写战争的诗词
写出两句描写战争的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古诗词中的战争之歌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诗词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解析:此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决心。金甲被黄沙磨穿,暗示了战争的持久和战士的坚韧。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表达了战士们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诗词二:烽火戏诸侯,国破山河在。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解析:此句以烽火戏诸侯的场景,表达了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破坏。即使国家破碎,山河依旧,但人民的痛苦和国家的衰败却无法挽回。二、文章内容古诗词中,战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人们用他们的笔触,将战争的残酷、悲壮和决心跃然纸上。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欣赏那
描写战士的现代诗词
本文列举了多篇描写战士的现代诗词,从古代诗词中的战士形象到现代诗词中的战士风貌,展示了战士的英勇无畏、忠诚于国家的形象。文章还强调了战士精神的传承与时代价值,呼吁铭记战士的功绩和牺牲,发扬战士精神,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同时,文章也关注和支持那些默默奉献的战士们,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描写林则徐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首关于林则徐的诗词及其解析,包括其作者、朝代、原文及对所表达内容的解析。文章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林则徐的形象,如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豪情壮志的战士、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等。文章还提到林则徐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其事迹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强调了他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将永远激励后人。
描写国家安定的诗词
本文提供了五篇关于描写国家安定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包含了许多不重复的、描写国家安定的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观、人情世故以及生活细节的描写,传递出对国家安定生活的赞美与祝福。文章中的诗词涉及了多位古代诗人,如李煜、杜甫、白居易、王之涣、苏轼等,他们通过诗词表达了对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向往和祝福。同时,这些诗词也生动地描绘了国家安定繁荣的景象,展现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关于国的古诗词
关于国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国的古诗词一、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解析:这是中国古代最古老、最早的国风之首。其中虽有歌颂男女相处的诗句,但在宏观视角中亦反映了古人对于家国情怀的朴素情感。诗中虽未明言国家之事,但透过民众生活的和谐美好,可见古人对国家的期望与憧憬。二、唐诗·杜甫·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解析:此诗以杜甫亲身经历的安史之乱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战乱时期的忧愁和伤感。其中“国破山河在”一句,道出了诗人对国家破碎山河犹存的无奈与悲
蠹国病民
蠹国病民的读音为dù guó bìng mín,意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行为或事物。其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组成字词的含义理解。该成语用来警告和谴责危害国家、人民的行为。其近义词有祸国殃民等,反义词有利国利民等。文章还给出了在政治和社会领域的例句,并强调了错误使用和语境不匹配的情况。
病民蛊国
病民蛊国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些人或集团的行为、政策等对人民和国家造成危害或损害的行为。其含义是形容某些行为或政策对人民和国家造成迷惑和损害。出自《诗经·大雅·瞻卬》,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对人民和国家造成危害的行为或政策。近义词包括蠹国害民、祸国殃民等,反义词包括利国利民、兴国安邦等。使用时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避免滥用。
病民害国
病民害国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ng mín hài guó。它指的是某些政策、行为或个人行为对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造成损害。该成语含有严肃的含义,适用于描述重大问题或事件。其近义词包括蠹国病民、祸国殃民等,反义词有利国利民、安民济世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夸大或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文章对病民害国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成语病国殃民
本文介绍了成语“病国殃民”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注意事项。该成语用于形容某些行为或政策对国家或人民造成危害或损害,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文章还列举了一些与“病国殃民”相关的例句,说明了该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区分“病国”与“害己”,避免滥用,并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