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民蛊国:剖析一个警示性的成语
读音
病民蛊国:bìng mín gǔ guó
含义
- 病:使……受害、损害。
- 民:百姓、人民。
- 蛊:原指毒虫,引申为毒害、迷惑。
- 国:国家、政权。
整体含义:指统治者或当权者通过残暴、腐败的政策或行为毒害百姓、祸乱国家,最终导致社会动荡、国家衰败。
典故
- 《左传·昭公元年》: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这里的“妖孽”暗指统治者昏庸无道,最终导致国家衰亡,与“病民蛊国”含义相近。 - 《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批判五种危害国家的蛀虫(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商工之民),认为他们的行为会“病民而蛊国”,使国家陷入混乱。 - 《资治通鉴》:
唐代宦官专权时,司马光评价其“病民蛊国,莫此为甚”,指宦官集团祸国殃民,导致唐朝走向衰败。
近义词
- 祸国殃民:使国家受害,百姓遭殃。
- 蠹国害民:像蛀虫一样侵蚀国家、残害人民。
- 残民以逞:通过压迫百姓来达到个人目的。
- 鱼肉百姓:比喻统治者剥削、欺压人民。
反义词
- 治国安民: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 爱民如子:形容统治者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
- 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暴君的统治病民蛊国,百姓生活非常痛苦。
- 我们要反对那些病民蛊国的坏人。
-
小学高年级:
- 历史上许多王朝的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病民蛊国。
- 贪污腐败的行为会病民蛊国,必须严厉打击。
-
初中:
- 某些官员滥用职权,病民蛊国,最终受到法律制裁。
- 封建社会的苛捐杂税常常病民蛊国,引发农民起义。
-
高中:
- 商纣王酒池肉林、残害忠良,是典型的病民蛊国之君。
- 晚清政府腐败无能,病民蛊国,最终导致列强入侵。
-
大学及以上:
- 极权统治若不顾民生,一味压榨,终将病民蛊国,自取灭亡。
- 经济政策若只服务于少数利益集团,难免病民蛊国,引发社会危机。
错误用法
-
误用对象:
- ❌ “这家公司病民蛊国,压榨员工。”(“病民蛊国”一般用于国家或统治者,不适用于企业。)
- ❌ “他考试作弊,真是病民蛊国。”(成语程度过重,不适合形容个人小恶。)
-
语义混淆:
- ❌ “环境污染病民蛊国。”(环境污染危害大,但“病民蛊国”更强调人为的政治祸害。)
- ❌ “自然灾害病民蛊国。”(自然灾害非人为,不能用此成语。)
-
褒贬误用:
- ❌ “这位领导改革力度大,有点病民蛊国。”(“病民蛊国”是贬义词,不能用于正面评价。)
“病民蛊国”是一个严肃的成语,多用于批判历史上的暴政或现实中的腐败统治,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对象。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戚继光抗倭寇的诗词
描写戚继光抗倭寇的诗词(第1篇)描写戚继光抗倭寇的诗词及其解析一、明·戚继光《望阙台》原文:望阙台明 戚继光戚家军,守海疆,倭寇来,战不慌。烽火燃,照天亮,保家卫国,志气昂。作者:戚继光(明)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戚继光和他的将士们保卫国家,与倭寇进行斗争的场景。全诗传达出英勇无畏、守卫国家的坚定意志。二、明·佚名《庆功大宴》原文:庆功大宴戚家军威震海疆,倭寇平定喜气扬。刀枪入库马归槽,大宴庆功乐未央。作者:佚名(明)解析:此诗描述了戚继光带领的军队成功平定倭寇后的庆功宴场景。全诗通过喜庆的氛围,表现出将士们为国立功的自豪和欢愉。三、清·张问陶《咏史》原文:咏史清 张问陶倭寇侵来如豺虎,戚家军去似
10首揭露权贵祸国的经典诗词 从杜甫到龚自珍看诗人如何用诗句审判历史
祸国殃民:诗词中的历史警示与道德审判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有一类特殊的作品,它们以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洞察,揭露和批判那些祸国殃民的权臣奸佞。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结晶,更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权力腐败对国家与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唐代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中,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开篇,表面描写贵族妇女游春场景,实则暗讽杨贵妃兄妹的奢靡生活。"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一句,将杨国忠的专权跋扈刻画得入木三分。安史之乱的爆发,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宋代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则针对南宋小朝廷的偏安心态:"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
关于国破古诗词
关于国破古诗词(第1篇)关于国破古诗词的探析自古以来,古诗词便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明珠,其中不乏描绘国家兴衰、社会变迁的篇章。以下将围绕“国破”这一主题,列举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春望》作者: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解析:杜甫的《春望》描绘了国家动荡后的景象。首句“国破山河在”即以鲜明的画面展示出国土沦陷、满目疮痍的悲惨现状,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述反衬出人事的凋零和世态的苍凉。接着“城春草木深”更以荒芜之景来揭示战乱带来的灾难。整首诗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深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二、《登高》作者:杜牧(唐代)九日
描写国家安定的诗词
本文提供了五篇关于描写国家安定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包含了许多不重复的、描写国家安定的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观、人情世故以及生活细节的描写,传递出对国家安定生活的赞美与祝福。文章中的诗词涉及了多位古代诗人,如李煜、杜甫、白居易、王之涣、苏轼等,他们通过诗词表达了对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向往和祝福。同时,这些诗词也生动地描绘了国家安定繁荣的景象,展现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关于国的古诗词
关于国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国的古诗词一、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解析:这是中国古代最古老、最早的国风之首。其中虽有歌颂男女相处的诗句,但在宏观视角中亦反映了古人对于家国情怀的朴素情感。诗中虽未明言国家之事,但透过民众生活的和谐美好,可见古人对国家的期望与憧憬。二、唐诗·杜甫·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解析:此诗以杜甫亲身经历的安史之乱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战乱时期的忧愁和伤感。其中“国破山河在”一句,道出了诗人对国家破碎山河犹存的无奈与悲
描写战士的现代诗词
本文列举了多篇描写战士的现代诗词,从古代诗词中的战士形象到现代诗词中的战士风貌,展示了战士的英勇无畏、忠诚于国家的形象。文章还强调了战士精神的传承与时代价值,呼吁铭记战士的功绩和牺牲,发扬战士精神,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同时,文章也关注和支持那些默默奉献的战士们,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病民害国”是什么意思 这个成语如何警示政策与统治者的危害
病民害国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ng mín hài guó。它指的是某些政策、行为或个人行为对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造成损害。该成语含有严肃的含义,适用于描述重大问题或事件。其近义词包括蠹国病民、祸国殃民等,反义词有利国利民、安民济世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夸大或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文章对病民害国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暴内陵外
暴内陵外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ào nèi líng wài,形容对内凶狠残暴、对外欺压凌辱的行为。该成语源自古代,用来描述那些对内压迫百姓、对外欺压弱小的行为。其近义词包括凶狠残暴、欺压凌辱等,反义词为仁爱宽厚、公正无私等。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
残民害物是什么意思
“残民害物”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人民和事物造成极大的伤害和破坏。该成语源自古代,具体出处已不可考。其含义中的“残”表示伤害,“民”指人民,“害”表示损害,“物”指事物。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荼毒生灵、生灵涂炭、祸国殃民等。反义词有利国利民、抚民安物、爱惜生灵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和含义进行选择,避免滥用或误用。例句中常用来形容战争、不法商贩行为等对人民和事物造成极大伤害和破坏的情境。
成语病国殃民
本文介绍了成语“病国殃民”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注意事项。该成语用于形容某些行为或政策对国家或人民造成危害或损害,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文章还列举了一些与“病国殃民”相关的例句,说明了该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区分“病国”与“害己”,避免滥用,并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