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读音
chǒng rǔ jiē wàng
含义
- 宠:恩宠、偏爱,指受到他人的喜爱或优待。
- 辱:羞辱、轻视,指遭遇他人的贬低或冷落。
- 皆:都、全部。
- 忘:忘记、不放在心上。
整体含义:无论是受到恩宠还是遭遇羞辱,都能淡然处之,不因外界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心境。形容人超脱世俗,心境平和,不受外界荣辱影响。
典故
- 《庄子·逍遥游》:庄子提倡“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认为真正的高人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动摇内心,这与“宠辱皆忘”的境界相似。
- 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与“宠辱皆忘”异曲同工。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体现了一种自然随性的生活态度,不受世俗荣辱束缚。
近义词
- 宠辱不惊:不因得宠或受辱而动心,形容人淡泊名利。
- 超然物外:超脱于世俗之外,不受外界影响。
- 淡泊明志:不追求名利,心境宁静。
- 心如止水:内心平静,不受外界干扰。
反义词
- 患得患失:过分在意得失,内心焦虑不安。
- 趋炎附势:巴结权贵,畏惧权势,缺乏独立人格。
- 沾沾自喜:因一点成就而得意忘形。
- 耿耿于怀:对过去的屈辱或失败念念不忘。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考试得了满分,但他宠辱皆忘,仍然认真学习。(简单易懂)
- 小学高年级:老师表扬了他,但他宠辱皆忘,继续专心读书。(强调心态)
- 初中:面对同学的嘲笑,他宠辱皆忘,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体现坚韧)
- 高中:在荣誉和挫折面前,他宠辱皆忘,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哲理化表达)
- 大学及以上:真正的智者宠辱皆忘,不为外物所累,追求内心的自由。(哲学思考)
- 职场场景:升职加薪时,他宠辱皆忘,依然谦逊待人。(职场修养)
- 文学描写:他像一位隐士,宠辱皆忘,只与山水为伴。(诗意表达)
- 历史人物评价:陶渊明辞官归隐,宠辱皆忘,活出了真我。(历史典故)
- 励志格言:人生路上,宠辱皆忘,方能走得更远。(激励性语言)
- 心理调节:学会宠辱皆忘,可以减少焦虑,提升幸福感。(心理学角度)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忘记恩情”:
❌ 他宠辱皆忘,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记得了。(错误,该成语不指忘恩负义。) - 误用为“不记仇”:
❌ 虽然被欺负过,但他宠辱皆忘,从不报复。(错误,该成语强调超脱,而非宽容。) - 误用为“不关心任何事”:
❌ 他对工作宠辱皆忘,整天混日子。(错误,该成语并非指消极怠惰。) - 误用为“情绪麻木”:
❌ 她宠辱皆忘,连亲人去世都不难过。(错误,该成语不指冷漠无情。)
总结:“宠辱皆忘”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体现的是超然物外的智慧,而非消极逃避或冷漠无情。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淡泊名利的品格。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不在乎功名的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多首关于不在乎功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古诗词。这些诗词分别来自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但共同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文章通过原文和解析的方式,详细解读了每首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体现了诗人们对自然、生活、亲情、友情的独特理解和态度。这些古诗词所表达的境界,反映了古人对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和谐与平衡的境界的向往,希望能为大家带来启示和思考。本文介绍了多首关于不在乎功名、淡泊名利的古诗词。这些诗词来自不同时代和作者,共同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文章通过解析每首诗词的原文和意境,展示了诗人们对自然、生活、亲情、友情的独特情感和理解。这些古诗词
关于心闲的诗词
关于心闲的诗词(第1篇)关于心闲的诗词一、诗中觅心闲自古以来,诗人们常以心闲为主题,抒发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下面将为您列举几首关于心闲的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诗词:心闲气定碧云天,静坐垂钓碧水边。作者:佚名(无名氏)朝代:唐/宋之间解析:此诗表达了心闲时的心境,即心境平静如碧云天,于碧水边垂钓,享受宁静的时光。诗词: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归梦长。醉后不知天在水,满床清梦压星河。作者:李白朝代:唐解析:李白此诗描绘了心闲时乘舟垂钓的场景,表达了诗人醉后的梦游和内心的宁静。其中,“心闲”之意呼之欲出。诗词: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心闲自是此生足。作者:李商隐
宠辱若惊是什么意思
宠辱若惊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ǒng rǔ ruò jīng。它形容对于宠爱或侮辱都感到惊慌不安,反映了一种对外界评价过分敏感的心态。这个成语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并在古代历史中有相关的故事背景。其近义词有喜怒不形于色、忐忑不安等,反义词有心如止水、泰然自若等。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在非正式或幽默场合误用,并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错误用法包括误用场合、滥用形容词和与其他成语混淆。
弃情遗世是什么意思
弃情遗世是一个成语,读音为qì qíng yí shì。其含义是舍弃情感,远离尘世,形容一个人心境超脱,不受世俗情感和纷扰的牵绊,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该成语常用来赞美那些心境淡泊、专注于更高精神追求的人。它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可以在古代诗词、散文中找到类似的主题和意境。近义词包括淡泊名利、超然物外、心无旁骛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不当使用场合、滥用形容词、误解含义以及搭配不当等错误用法。
关于修心的诗词
关于修心的诗词(第1篇)关于修心的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静夜思作者:白居易(唐代)原文:修心悟道自清净,万法皆空道未离。独坐空山无人问,天地苍茫自吟诗。坐禅语作者:贾岛(唐代)原文:秋水长流万丈清,心随孤鹤去寻僧。了无一物堪留碍,日月常悬定坐灯。醒世良言作者:元稹(唐代)原文:本无是非别轻重,一心不念五色道。世间万物皆如梦,修心悟道得真道。禅意作者:王维(唐代)原文:心静自然凉,清风吹不惊。万法皆如幻,修心悟道明。悟道作者:李煜(南唐)原文:人道修行苦,我道悟心清。云烟随逝水,明月照禅情。二、诗词解析以上这些诗词都是关于修心的主题,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角度表达了修心的重要性以及修心的过程和
描写隐居的诗词
本文提供了五篇关于描写隐居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描绘自然风光、隐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在阅读这些描写隐居的诗词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慰藉。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五篇关于描写隐居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描绘了自然风光、隐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些诗词具有文学价值,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阅读这些诗词,我们能感受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在隐居生活中找到的内心平静和自由。这
出尘不染是什么意思
“出尘不染”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超脱尘世,不受世俗污染,保持清白高洁的品质。源于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可能与佛教文化有关。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保持内心宁静、坚守道德底线、品行高尚的人。但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描述物质环境或物品的清洁程度,或用于形容过于脱离现实的事物。
超然物外
“超然物外”是一个成语,表示超越世俗的境界和态度,形容人的思想境界高远,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典故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如《庄子》中的“逍遥游”。该成语的近义词有超凡脱俗、遗世独立等,反义词有身陷囹圄、随波逐流等。在正确使用中,该成语可用于形容人的思想、行为或情怀。但需注意避免误用为贬义或使用场合不当。以上是对“超然物外”的详细介绍。
关于素的诗词
关于素的诗词(第1篇)关于素的诗词之探索一、诗词鉴赏引言“素”字在古诗词中常被用来表达纯净、朴素、清雅的意境。它既是一种颜色,又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艺术追求。以下,我们将通过一些经典的古诗词来深入探讨“素”这一主题。二、关于“素”的古诗词《静夜思》作者:李商隐(唐代)原文:月色清且素,空庭人自幽。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解析:此诗中“月色清且素”以素色之月,象征着清净无尘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纯净生活的追求。《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唐代)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素蘅生绝壁,香气溢芳园。解析:白居易在诗中用“素蘅”来形容草的清新素雅,体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大自然的朴
关于和尚的诗词
关于和尚的诗词(第1篇)关于和尚的诗词,历来为中国古典文学所丰富。下面是我精心挑选的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每一首都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且都与和尚、佛门文化息息相关。我会为您逐一列出原文、作者及朝代,并进行适当的解析。满江红·和尚诗原文:山僧尽好居何在?乘风须过三山外。醉里不知谁是我,醒时惟见白云过。作者:释慧远(宋)解析:此诗出自宋代僧人释慧远。在满江红的背景里,描述了和尚超然世外,忘我尘缘的生活境界。“乘风”暗示着对修行之路的渴望,超越俗世的境界,“白云过”则象征着心如白云,无牵无挂。宿山寺原文:野寺荒林独掩扉,秋来人去少相依。夜深风静寺前月,惟有山僧独自归。作者:不详(唐)解析: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