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若惊
读音
chǒng rǔ ruò jīng
含义
“宠”指宠爱、荣耀;“辱”指羞辱、贬低;“若”意为好像;“惊”指惊慌、不安。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无论是受到宠爱还是遭受羞辱,都会感到惊慌不安,形容人过于在意得失,心态不稳。
典故
-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认为,过分在意荣辱得失,反而会让人心神不宁,不如超然物外。 - 《庄子·让王》:
庄子推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认为真正的智者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动摇内心,而“宠辱若惊”恰恰是凡人的表现。
近义词
- 患得患失——形容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忧虑重重。
- 斤斤计较——对小事过分在意,心胸狭窄。
- 瞻前顾后——做事犹豫不决,顾虑太多。
反义词
- 宠辱不惊——无论受宠或受辱都不动心,形容心态平和。
- 泰然自若——面对变故仍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 超然物外——超脱世俗,不受外界影响。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考试得了满分,高兴得手舞足蹈,真是宠辱若惊。
- 小红被老师批评后哭了,她太宠辱若惊了。
-
小学高年级:
- 他每次比赛赢了就骄傲,输了就沮丧,真是宠辱若惊。
- 班长因为同学的一句玩笑话就生气,有点宠辱若惊。
-
初中:
- 职场中,如果总是宠辱若惊,很难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
- 真正的强者不会宠辱若惊,而是冷静面对一切。
-
高中及以上:
- 在官场中,许多人因宠辱若惊而失去本心,最终迷失自我。
- 他虽才华横溢,但因宠辱若惊,始终无法突破心理障碍。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宠辱不惊”:
- ❌ 他面对荣誉和批评都很淡定,真是宠辱若惊。(正确应为“宠辱不惊”)
-
误用为“喜怒无常”:
- ❌ 她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真是宠辱若惊。(正确应为“喜怒无常”)
-
误用为“胆小怕事”:
- ❌ 他连小虫子都害怕,真是宠辱若惊。(正确应为“胆小如鼠”)
“宠辱若惊”强调因外界评价而内心波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混淆。
你可能感兴趣
宠辱不惊
宠辱不惊的读音为chǒng rǔ bù jīng。这个成语描述的是无论面对恩宠或屈辱,都能保持内心平静、不被外界所动摇的状态。其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历史上如诸葛亮、陶渊明、白居易等人物都能体现这一品质。宠辱不惊的近义词包括泰然自若、心如止水等。反义词有心惊胆战、喜怒无常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注意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
宠辱皆忘
宠辱皆忘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ǒng rǔ jiē wàng。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无论受到多少宠爱或遭受多少屈辱,都能够淡然处之,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其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墨客,体现了人的内心修养和境界。宠辱皆忘的近义词包括淡然处之、泰然自若等,反义词有心惊肉跳、患得患失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错误用法。例句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挑战和机遇时,应以宠辱皆忘的心态去面对。
喜怒无常是什么意思
喜怒无常的读音标注拼音:xǐ nù wú cháng喜怒无常的含义"喜怒无常"是一个成语,指的是人的情绪变化无常,时喜时怒,没有规律。其中,“喜”表示高兴、愉快的情绪,“怒”表示生气、愤怒的情绪,“无”表示没有,“常”表示规律、常态。因此,整个成语的含义就是形容人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变化,没有规律。喜怒无常的典故"喜怒无常"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左传》,其中有一段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皮的情绪变化无常。此外,还有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描述,如《红楼梦》等。这些典故和出处都表明了"喜怒无常"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喜怒无常的近义词情绪多变:指情绪变化频繁,不稳定。喜
得马生灾
“得马生灾”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é mǎ shēng zāi,意指追求某种利益或好处反而带来不好的结果或灾祸。该成语来源于古代故事,用以形容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的情况。其近义词包括“得不偿失”“反受其害”和“损人不利己”,反义词则是“一举两得”“顺心如意”和“皆大欢喜”。该成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被使用,警示人们避免贪图小利而忽略大局,造成更大的损失。然而,该成语也被误用,如滥用场合、与其他成语混用以及用于自嘲或贬低他人。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大音希声
“大音希声”是一个成语,拼音是dà yīn xī shēng。它源于古代道家思想,最早出现在《老子》中,强调声音的最大之处往往无声无息,形容声音的宏大和深邃。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天地自然之音、圣贤之言的深邃和宏大,并强调声音的内在力量和深远影响。然而,在实际使用中需注意避免误用和滥用,确保理解其道家哲学的背景和含义。
德浅行薄
“德浅行薄”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é qiǎn xíng bó,用来形容人的品德和才能都不足。这个成语没有特定的典故,可能是在汉语使用过程中根据词语组合和语境演变而来。它的近义词有“才疏学浅”、“德薄能鲜”等,反义词有“德高望重”、“才高行厚”等。使用“德浅行薄”时需要注意对象使用恰当,避免乱用语境和其他成语混淆的情况。
多藏厚亡
“多藏厚亡”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uō cáng hòu wáng,意指积聚的财物过多可能导致损失或灾祸。该成语来源于《周易·既济》,警示人们要适度积累财富,避免贪图财富而忽略长远安危。其含义也体现在近义词如积善成殃、贪多嚼不烂等中。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在情感表达和语境上的错误用法,正确理解并尊重该成语的警示意义。
不识高低
不识高低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做事或说话不知深浅缓急、缺乏判断力。该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但常用来形容对形势缺乏正确认识和判断的行为。不识高低的近义词包括不知深浅、盲目冒进等,反义词为明察秋毫、精明能干等。在使用不识高低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语境和搭配的词语,避免滥用和误用。错误用法包括滥用场合、误用对象和与贬义词语搭配使用。
败事有余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成事不足”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形容人或者团队在处理事情时经常导致失败并带来损失。这个成语表达的含义是,某人或团队在努力过程中,不仅没有促成事情的成功,反而因为疏忽或错误导致事态恶化。典故源于古代人们对错误决策或行为的反思。近义词如“弄巧成拙”、“功亏一篑”,反义词如“锦上添花”、“功不可没”。使用时应根据语境,避免误用或滥用。文章提供了详细解释和例句,帮助理解这一成语。
大直若屈
“大直若屈”是一个源自《老子》哲学思想的成语,意为表面柔弱却内在刚强,直率中蕴含智慧和力量。其拼音为dà zhí ruò qū。这一成语描绘了那些外表柔和而内心坚定的人们,他们在处理问题时能展现出柔中带刚的智慧。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其含义和适用场景,避免在描述非人性物体的弯曲状态、情绪波动或轻浮贬低的语境中使用。正确的使用方式如:他虽然外表柔弱,但内心坚韧,真可谓“大直若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