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若惊
读音
chǒng rǔ ruò jīng
含义
“宠”指宠爱、荣耀;“辱”指羞辱、贬低;“若”意为好像;“惊”指惊慌、不安。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无论是受到宠爱还是遭受羞辱,都会感到惊慌不安,形容人过于在意得失,心态不稳。
典故
-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认为,过分在意荣辱得失,反而会让人心神不宁,不如超然物外。 - 《庄子·让王》:
庄子推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认为真正的智者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动摇内心,而“宠辱若惊”恰恰是凡人的表现。
近义词
- 患得患失——形容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忧虑重重。
- 斤斤计较——对小事过分在意,心胸狭窄。
- 瞻前顾后——做事犹豫不决,顾虑太多。
反义词
- 宠辱不惊——无论受宠或受辱都不动心,形容心态平和。
- 泰然自若——面对变故仍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 超然物外——超脱世俗,不受外界影响。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考试得了满分,高兴得手舞足蹈,真是宠辱若惊。
- 小红被老师批评后哭了,她太宠辱若惊了。
-
小学高年级:
- 他每次比赛赢了就骄傲,输了就沮丧,真是宠辱若惊。
- 班长因为同学的一句玩笑话就生气,有点宠辱若惊。
-
初中:
- 职场中,如果总是宠辱若惊,很难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
- 真正的强者不会宠辱若惊,而是冷静面对一切。
-
高中及以上:
- 在官场中,许多人因宠辱若惊而失去本心,最终迷失自我。
- 他虽才华横溢,但因宠辱若惊,始终无法突破心理障碍。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宠辱不惊”:
- ❌ 他面对荣誉和批评都很淡定,真是宠辱若惊。(正确应为“宠辱不惊”)
-
误用为“喜怒无常”:
- ❌ 她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真是宠辱若惊。(正确应为“喜怒无常”)
-
误用为“胆小怕事”:
- ❌ 他连小虫子都害怕,真是宠辱若惊。(正确应为“胆小如鼠”)
“宠辱若惊”强调因外界评价而内心波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混淆。
你可能感兴趣
宠辱不惊
宠辱不惊的读音为chǒng rǔ bù jīng。这个成语描述的是无论面对恩宠或屈辱,都能保持内心平静、不被外界所动摇的状态。其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历史上如诸葛亮、陶渊明、白居易等人物都能体现这一品质。宠辱不惊的近义词包括泰然自若、心如止水等。反义词有心惊胆战、喜怒无常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注意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
宠辱皆忘
宠辱皆忘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ǒng rǔ jiē wàng。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无论受到多少宠爱或遭受多少屈辱,都能够淡然处之,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其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墨客,体现了人的内心修养和境界。宠辱皆忘的近义词包括淡然处之、泰然自若等,反义词有心惊肉跳、患得患失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错误用法。例句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挑战和机遇时,应以宠辱皆忘的心态去面对。
喜怒无常是什么意思
喜怒无常的读音标注拼音:xǐ nù wú cháng喜怒无常的含义"喜怒无常"是一个成语,指的是人的情绪变化无常,时喜时怒,没有规律。其中,“喜”表示高兴、愉快的情绪,“怒”表示生气、愤怒的情绪,“无”表示没有,“常”表示规律、常态。因此,整个成语的含义就是形容人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变化,没有规律。喜怒无常的典故"喜怒无常"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左传》,其中有一段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皮的情绪变化无常。此外,还有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描述,如《红楼梦》等。这些典故和出处都表明了"喜怒无常"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喜怒无常的近义词情绪多变:指情绪变化频繁,不稳定。喜
不知疼痒
不知疼痒是一个成语,形容人对痛苦或困难缺乏感觉或体验,表现对他人感受的漠视或对自身状况的忽视。典故来源可能与医学、疼痛感有关,也可能与人性中的冷漠、自私等负面情绪有关。近义词包括麻木不仁、冷酷无情、无动于衷、铁石心肠等。反义词有感同身受、善解人意、关怀备至、痛彻心扉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的用法,不要用于形容正面的情况或人物形象,避免在口语或书面语中滥用。
变脸变色
“变脸变色”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情绪或态度在短时间内发生快速而明显的变化。这个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或出处,与人们的情感表达密切相关。其近义词包括喜怒无常、变色龙等,反义词如沉着冷静、喜怒不形于色等。然而,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误用为褒义或贬义,且需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文章详细解释了变脸变色的含义、来源、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
尺水丈波
尺水丈波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规模虽小但内涵或影响巨大的情况。其典故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悟,强调小事物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近义词有细微见大、见微知著等,反义词有一目了然、粗枝大叶等。使用尺水丈波时需避免误解为字面意思,应依据其深层含义描述事物虽小但影响深远的情况。
不屑毁誉
“不屑毁誉”是一个成语,注音为bù xiè/huǐ yù,含义为不在意他人的评价和议论,不为之所动。该成语反映了一种超越世俗评价、保持独立和坚定的境界。其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从字面上理解。近义词如置之度外、泰然处之、漠然置之,都表示对某事不在意。反义词如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在意他人之言,表示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在运用该成语时,需注意其语境和用法是否恰当,避免错误使用。文章中的例子展示了不屑毁誉的恰当使用,形容了那些不为外界所动、坚持自我原则的人。
被褐怀玉
被褐怀玉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穿着粗布衣服却怀有美玉,用来形容人外表朴实但内心具有高尚品德或才华。典故源于古代隐士的故事。该成语强调了内在美的重要性,近义词包括怀才不露、韬光隐晦、藏器待时,反义词为虚有其表、炫耀于外、浅尝辄止。使用时应避免在描述外表华丽炫耀的人时使用,并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
大音希声是什么意思
“大音希声”是一个成语,拼音是dà yīn xī shēng。它源于古代道家思想,最早出现在《老子》中,强调声音的最大之处往往无声无息,形容声音的宏大和深邃。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天地自然之音、圣贤之言的深邃和宏大,并强调声音的内在力量和深远影响。然而,在实际使用中需注意避免误用和滥用,确保理解其道家哲学的背景和含义。
遫俗绝物
遫俗绝物的读音为zú sú jué wù,意为超脱世俗,追求自然和自由,形容人的思想境界高远,不受世俗的束缚和干扰。这一成语源于《庄子》等古代文献及历史典故。近义词包括绝世超凡等,反义词为随波逐流等。在运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形容不合常理的行为或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