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怨西怒:怨气四溢的成语解析
读音
东怨西怒:dōng yuàn xī nù
含义
- 东:方位词,指东方,泛指一方。
- 怨:怨恨、不满。
- 西:方位词,指西方,泛指另一方。
- 怒:愤怒、生气。
整体含义:形容到处抱怨、发怒,对周围的人或事都心怀不满,情绪恶劣。
典故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执政时,国内有人对他不满,四处散布怨言。子产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后人用“东怨西怒”形容类似的情况。 - 《后汉书·党锢传》: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士人集团(如“党人”)因政治斗争失败,被流放或迫害。他们在各地表达不满,形成“东怨西怒”的局面。 - 民间故事:
传说古时有个富商,因生意失败,回家后对妻子发怒,对仆人责骂,甚至迁怒邻居,最终众叛亲离。
近义词
- 怨天尤人:抱怨天,责怪人,形容对不如意的事一味归咎于外界。
- 牢骚满腹:满肚子不满情绪,喋喋不休地抱怨。
- 愤愤不平: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不满。
- 迁怒于人:自己生气,却把怒气发泄到无关的人身上。
反义词
- 心平气和:心情平静,态度温和,不轻易发怒。
- 乐天知命:安于现状,乐观豁达,不抱怨命运。
- 和颜悦色:脸色和善,态度亲切。
- 宽容大度:心胸宽广,不计较小事。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考试没考好,回家后东怨西怒,怪老师出题太难。(适合1-3年级)
- 妹妹摔倒了,却东怨西怒,说是哥哥没扶好她。(适合1-3年级)
-
小学高年级:
- 小华因为迟到被批评,却东怨西怒,抱怨妈妈没叫他起床。(适合4-6年级)
- 爸爸工作不顺,回家后东怨西怒,对谁都没好脸色。(适合4-6年级)
-
初中:
- 班长没选上,他东怨西怒,觉得同学都不支持他。(适合7-9年级)
- 比赛输了,队长东怨西怒,指责裁判不公。(适合7-9年级)
-
高中及以上:
- 公司业绩下滑,经理东怨西怒,把责任推给下属。(适合高中及以上)
- 他创业失败后东怨西怒,怪市场不好、合伙人不行。(适合高中及以上)
错误用法
-
误用为“东奔西走”:
- ❌ 他为了找工作东怨西怒,跑了很多地方。(正确应为“东奔西走”)
-
误用为“喜怒无常”:
- ❌ 她性格东怨西怒,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正确应为“喜怒无常”)
-
误用为“怨声载道”:
- ❌ 新政策出台后,民众东怨西怒,纷纷抗议。(正确应为“怨声载道”)
-
误用为“迁怒于人”:
- ❌ 他被老板骂了,东怨西怒地摔了杯子。(正确应为“迁怒于人”)
总结:“东怨西怒”强调对多方发泄不满,而非单纯的情绪多变或奔波劳累,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东征西怨
本文详细介绍了“东征西怨”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战争或政治行动给人民带来的广泛不满和痛苦。文章指出,东征西怨的典故源自古代战争导致的百姓流离失所和怨声载道,同时也提供了相关的例句以加深理解。在正式场合使用这一成语时需谨慎,以避免误解或误用。
道不掇遗
本文介绍了成语“道不掇遗”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道德高尚,不会贪图他人财物,强调了人们对于他人财物的尊重和自我约束。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社会,道德风尚高尚的人们对于他人财物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近义词包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拾金不昧”等。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并正确使用这一成语。
楚弓遗影
楚弓遗影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ǔ gōng yí yǐng。其含义是比喻因某事造成疑虑或担忧,即使事情已经过去,疑虑仍然存在。这个成语源自《战国策》中的故事,讲述楚国大臣因误解而留下的心理阴影。近义词包括杯弓蛇影、疑神疑鬼等,反义词为心安理得、泰然自若等。例句展示了在不同情境下使用楚弓遗影的恰当方式,错误用法应避免描述事实或实际情况时使用该成语。正确用法是描述一种因某事产生的疑虑和恐惧的心理状态。
六年级 管住自己并不难一书读后感
六年级 管住自己并不难一书读后感(第1篇)六年级《管住自己并不难》一书读后感初读《管住自己并不难》这本书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共鸣。这本书以轻松的笔触和生动的实例,向我们传递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自我控制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而深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到人生的大道理,都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通过讲述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明白,管住自己并不意味着束缚自己,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人际交往,都需要我们学会自我控制,才能更好地前行。书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那些关于自我控制的精彩片段。例如,作者提到的坚持每日学习计划、控制情绪等小技巧,
东完西缺
东完西缺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已完成或齐全,但在另一方面有所欠缺或不足,常用来形容事物的不平衡状态或不完整、不完美的意思。这个成语并没有特定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说与之相关,可能在口语交流中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近义词包括半途而废、残缺不全等,反义词则是完美无缺、齐备无遗等。使用东完西缺时需注意语境和对象,避免错误用法。通过提供的例句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当机立断
"当机立断"是一个成语,意为在关键时刻迅速做出决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讲述韩信背水一战,出奇制胜的典故。其近义词包括果断决策、毫不迟疑等,反义词为犹豫不决、迟疑不前。使用"当机立断"时需注意适用场合,不可滥用或用于描述非决断行为。文中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助于理解。
持正不阿
持正不阿是一个成语,意思为坚持正义,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向邪恶势力屈服。该成语源于战国时期蔺相如的故事,形容人正直无私、刚强不屈。其近义词有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等,反义词包括偏袒护短、徇私舞弊等。持正不阿的人在工作中能坚守正义立场,不畏权势,确保公正和透明,赢得尊重和信任。但需注意避免将其用于形容过于刻板、不知变通的情况。
德配天地
“德配天地”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é pèi tiān dì。这个成语用于形容人的道德品质高尚,与天地相匹配。其含义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的道德品质可以达到与天地相媲美的程度。该成语最早出自《周易》,并且在古代文献中,德才兼备的人常被誉为“德配天地”。其近义词包括德高望重、品学兼优等,反义词为道德败坏。使用时应避免用词不当、误用语境、混淆概念、不符合事实和用词重复等错误。该成语常用于称赞品德高尚的人。
蹉跎自误
本文介绍了成语“蹉跎自误”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其用法。蹉跎自误指因虚度光阴、拖延时间而耽误自己的前程或机会。该成语源于古代典故,涉及因拖延或错误决定错失重要机会的故事。近义词如“虚度光阴”、“错失良机”等,反义词如“珍惜时间”、“抓住机遇”等。使用时应注重新成语的语境和情感色彩,避免误用。
朝升暮合
朝升暮合是一个成语,形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或事物周期性变化规律。它反映了古代人们的自然生活规律和宇宙观念,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朝升暮合的近义词包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反义词则是瞬息万变等。使用时应根据语境谨慎选择,避免误用。该成语描绘了自然的韵律和生活的节奏,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