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西怨

东征西怨

读音

dōng zhēng xī yuàn

含义

  • 东征:指向东方出征或征讨。
  • 西怨:指西方的人民因未被征讨而感到不满或怨恨。
    整体含义:形容统治者或领导者行事不公,导致部分人受益而另一部分人不满,甚至引发怨恨。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政策或行为的不均衡,使得某些群体受到优待,而另一些群体则被忽视或冷落。

典故

  1.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向评论郑国执政子产的政策时说:“郑国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意思是子产的政策偏向某些地区,导致其他地区的人民心生不满。
  2.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时,秦国百姓因新法严苛而怨声载道,但商鞅仍坚持推行,导致“东征西怨,南征北仇”,最终引发众怒,自己也被车裂而死。
  3. 《后汉书·皇甫嵩传》
    东汉末年,皇甫嵩在镇压黄巾起义时,因军纪严明,部分士兵因得不到战利品而心生怨恨,史书形容其“东征西怨”。

近义词

  1. 厚此薄彼:形容对待人或事不公平,偏袒一方。
  2. 顾此失彼:指照顾了一方面,却忽略了另一方面。
  3. 偏听偏信:只听信一方意见,导致决策不公。
  4. 众叛亲离:因不公平的统治或管理,导致亲近的人背离。

反义词

  1. 一视同仁:对待所有人或事都公平公正。
  2. 公正无私:做事不偏袒,没有私心。
  3. 雨露均沾:比喻恩惠或利益普遍施及所有人。
  4. 统筹兼顾:全面考虑,不偏废任何一方。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老师分糖果时,只给前排同学,后排同学都“东征西怨”了。
    • 妈妈给弟弟买了新玩具,我却什么都没有,真是“东征西怨”啊!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班长总是偏袒自己的朋友,导致其他同学“东征西怨”。
    • 学校组织春游,只让成绩好的同学去,其他人难免“东征西怨”。
  3. 初中(7-9年级)

    • 政府的新政策只照顾大城市,农村地区“东征西怨”,引发不满。
    • 公司年终奖分配不均,部分员工“东征西怨”,甚至考虑离职。
  4. 高中(10-12年级)

    • 历史上许多王朝因“东征西怨”的政策导致民变,最终走向灭亡。
    • 国际援助若只针对某些国家,其他国家难免“东征西怨”,影响全球合作。
  5. 大学及以上

    • 在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若只顾自身利益,发展中国家必然“东征西怨”。
    • 企业管理若不能公平分配资源,员工“东征西怨”,最终影响整体效率。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东征西战”

    • ❌ 错误例句:秦始皇“东征西怨”,统一六国。(正确应为“东征西讨”)
    • 解析:“东征西怨”强调不公导致的怨恨,而非征战行为。
  2. 误用为“东奔西走”

    • ❌ 错误例句:他为了工作“东征西怨”,非常辛苦。(正确应为“东奔西走”)
    • 解析:成语与奔波劳累无关,而是指政策或行为的不公。
  3. 误用为“众口难调”

    • ❌ 错误例句:餐厅的菜品让顾客“东征西怨”,因为口味不同。(正确应为“众口难调”)
    • 解析:成语强调不公导致的怨恨,而非个人偏好差异。
  4. 误用为“怨声载道”

    • ❌ 错误例句:新税法让百姓“东征西怨”,纷纷抗议。(正确应为“怨声载道”)
    • 解析:虽然意思相近,但“东征西怨”更强调因偏袒引发的不满。
  5. 误用为“南辕北辙”

    • ❌ 错误例句:他的做法“东征西怨”,完全背离了初衷。(正确应为“南辕北辙”)
    • 解析:成语与方向错误无关,而是指政策或行为的不均衡。

你可能感兴趣

赏同罚异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赏同罚异"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提供了多个例句。赏同罚异指的是在处理事情或对人对事时,对待相同和不同的态度要有所区别,对于好的给予奖励或赞赏,对于不好的则给予惩罚或批评。其典故源于古代的治理理念和法律制度。赏同罚异的正确运用有助于维护公平正义,提高效率和积极性,但需注意避免滥用导致忽视本质或人际关系的紧张。

繁刑重赋

繁刑重赋是一个描述古代社会政治环境不公和政府对人民过度剥削的成语。它指的是刑法繁多且赋税沉重,常用来形容社会的不公和不合理。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那时政府为了剥削人民而制定繁复的刑法和沉重的赋税。繁刑重赋的近义词包括苛捐杂税、严刑峻法等。反义词则是轻徭薄赋、宽政简刑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当使用场合、误解含义以及与现代政策的混淆等错误用法。通过对繁刑重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并倡导公平正义,避免任何形式的繁刑重赋现象。

畸轻畸重

本文介绍了“畸轻畸重”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于描述事物在分配、负担、比例等方面出现的不均衡、不公正现象。文章详细解释了“畸轻畸重”的含义,同时列举了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并指出了错误用法。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并使用这一成语,以准确表达事物的不均衡情况。

闭关绝市

闭关绝市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guān jué shì。它指的是关闭门户,断绝与外界的贸易往来,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地方或时期因各种原因与外界隔绝,商业活动停止,市场萧条的情景。这一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事件。其近义词有闭门谢客、封关锁国等,反义词则是开放交流、通商互市等。文章还提到了在不同情境下使用闭关绝市的例句,并强调了错误用法的注意事项。

保境息民

保境息民的读音为bǎo jìng xī mín,意指保护领土不受侵犯,安定民生,使人民休养生息。这一成语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强调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安宁的重要性。保境息民包括近义词如安邦定国、安定民生、维护和平等,反义词为生灵涂炭、战乱频发、动荡不安等。在句子中,保境息民通常用于描述领导者治国策略或政策,表达其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利益的目标。正确使用该成语,需避免错误用法,如不能随意搭配不当词语或拆分“保境”和“息民”两个独立概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个强调道德和正义的成语,拼音为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这个成语意味着遵循正义之道会得到众人帮助,违背则会失去支持。源自古代中国的战争故事,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其近义词包括义正辞严、公正无私等。反义词为背信弃义、损人利己等。在工作中、商业竞争、国际关系中,遵循正义和道德原则都能得到支持和尊重。错误用法包括在不当场合使用、断章取义以及滥用或误用。因此,使用时应根据情境和语境进行判断和选择。

一秉至公是什么意思

一秉至公的读音一秉至公的读音为yī bǐng zhì gōng。一秉至公的含义一秉至公,指完全秉持公正无私的态度,不偏不倚,始终如一地保持公正。其中,“一秉”表示完全、始终如一;“至公”则指极度的公正。一秉至公的典故一秉至公这一成语出自《汉书·酷吏传》,原意是形容人公正无私,始终如一。历史上,许多清官廉吏都是一秉至公的典范,如包拯、海瑞等。此外,该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司法公正、行政公正等。一秉至公的近义词大公无私公正无私公平正直铁面无私廉洁奉公以上词语均与一秉至公意思相近,都强调了公正无私、不偏不倚的态度。一秉至公的反义词徇私舞弊偏袒不公假公济私营私舞弊贪赃枉法这些反义词都表示行为不公、偏袒一方

草偃风行

草偃风行的读音为cǎo yǎn fēng xíng,形容力量强大,影响深远,常用来描述某种势力、思想或风气的轻易接受和传播。该成语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悟,可能与古代战争有关。其近义词有风靡一时、势如破竹等。反义词包括举步维艰、势均力敌等。使用草偃风行时需避免贬义或不当场合,需符合成语原本的含义。

一刀切是什么意思

一刀切的读音拼音:yī dāo qiè一刀切的含义“一刀切”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用一把刀去切割,引申为处理事情时采取简单、粗暴、不顾具体情况的方式。它通常用来批评某些政策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不考虑实际情况,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而论,导致效果不佳或者产生负面影响。一刀切的典故“一刀切”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它反映了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常常遇到的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在古代,由于信息传递不便,政策执行往往需要依靠地方官员的判断和决策,而有时候上级官员为了追求效率,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下达指令,导致地方实际情况被忽视。这种做法逐渐成为一种批评的对象,并形成了“一刀切”这个成语。一刀切的

偏三向四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偏三向四”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及例句。该成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有偏向性,不公正或不平衡的状态。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并强调了其正确的使用场合。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