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支西吾

东支西吾:一个揭示敷衍态度的成语

读音

东支西吾:dōng zhī xī wú

含义

  • 东支:指向东边支吾,即含糊其辞地应付。
  • 西吾:指向西边搪塞,同样表示敷衍了事。
    整个成语形容人在面对问题时,左右推脱、含糊应答,不愿正面解决或承担责任。

典故

  1. 《后汉书·张衡传》
    张衡在朝为官时,曾批评某些官员“东支西吾,不肯任事”,形容他们遇事推诿,不愿担当。
  2. 《资治通鉴》
    唐代官员在面对朝廷质询时,常“东支西吾”,导致政令不畅,最终引发朝政混乱。

近义词

  1. 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推脱责任。
  2. 含糊其辞:说话模棱两可,不明确表态。
  3. 敷衍了事:随便应付,不认真对待。
  4. 支吾其词:说话吞吞吐吐,不直接回答。

反义词

  1. 当机立断:迅速做出决定,不拖延。
  2. 直言不讳:坦率地说出真实想法。
  3. 雷厉风行:行动迅速果断,不拖沓。
  4. 勇于担当:主动承担责任,不推诿。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老师问谁打翻了花盆,小明东支西吾,不敢承认。(适合1-3年级)
  2. 小学高年级:班长问谁没交作业,几个同学东支西吾,不肯说实话。(适合4-6年级)
  3. 初中:面对家长的质问,他东支西吾,始终不肯交代考试成绩。(适合7-9年级)
  4. 高中:公司会议上,经理东支西吾,迟迟不给出项目问题的解决方案。(适合10-12年级)
  5. 职场场景:客户追问产品问题,销售东支西吾,导致对方失去信任。
  6. 家庭场景:妈妈问谁吃了冰箱里的蛋糕,弟弟东支西吾,眼神躲闪。
  7. 社会现象:某些官员面对记者提问时东支西吾,引发公众不满。
  8. 历史故事:古代奸臣在皇帝面前东支西吾,掩盖自己的过错。
  9. 文学作品:小说里的反派角色总是东支西吾,试图蒙混过关。
  10. 日常对话:“你到底去不去?”他东支西吾,就是不明确回答。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东拉西扯”

    • 错误例句:他说话东支西吾,一会儿聊天气,一会儿聊美食。(正确应为“东拉西扯”)
    • 解析:“东支西吾”强调推脱敷衍,而非话题跳跃。
  2. 误用为“东奔西走”

    • 错误例句:他东支西吾,跑了很多地方找工作。(正确应为“东奔西走”)
    • 解析:“东支西吾”与行动无关,不能形容忙碌奔波。
  3. 误用为褒义

    • 错误例句:他东支西吾,巧妙地避开了敏感问题。(此处“东支西吾”仍含贬义,不宜用于褒扬)
    • 解析:该成语始终带有消极色彩,不可用于赞美。

总结:“东支西吾”生动刻画了推诿敷衍的态度,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感情色彩,避免混淆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东偷西摸

东偷西摸是一个形容词短语,发音为dōngtōuxīmō,用来形容人的不正当行为,如行为不端、喜欢占小便宜等。该成语可能源于古代社会现象的描述。其近义词包括游手好闲、顺手牵羊等,反义词则是正大光明、守法奉公等。使用时应避免不当场合、滥用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错误用法包括在不当场合使用、滥用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东央西浼

本文介绍了成语“东央西浼”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原意是形容到处央求别人帮忙或给予支持,出自古代民间故事。东央西浼的近义词包括恳求、哀求、乞求、请求、求助等,反义词为拒绝、冷淡、漠视、忽视、置之不理等。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应用场景,同时提醒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要注意避免错误使用。

打马虎眼

打马虎眼的读音为dǎ mǎ hǔ yǎn,含义为用谎言或模糊的言辞掩盖真相或转移话题以逃避责任。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出处,但可能与古代社会中用含糊言辞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模式有关。打马虎眼的近义词有含糊其词、推诿塞责等,反义词有坦诚相待、直截了当等。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是在正式场合或重要事务中逃避责任或使用模糊的言辞。总之,应避免打马虎眼的行为方式,以诚实、坦率的态度对待问题。

道西说东

道西说东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xī shuō dōng,意指在谈话中从一个话题毫无逻辑地转移到另一个不相关的主题上。这个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能描述的是古代“道听途说”中信息的传递和话题的跳跃现象。其近义词包括漫无目的的谈话、离题万里等,反义词则强调言之有据、逻辑清晰。在正式场合或严肃语境中频繁转移话题或跳跃到不相关主题,是道西说东的错误用法,可能让人困惑和不满。同时,应避免使用该成语来贬低他人。

东征西怨

本文详细介绍了“东征西怨”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战争或政治行动给人民带来的广泛不满和痛苦。文章指出,东征西怨的典故源自古代战争导致的百姓流离失所和怨声载道,同时也提供了相关的例句以加深理解。在正式场合使用这一成语时需谨慎,以避免误解或误用。

表面文章

本文介绍了“表面文章”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等相关内容。表面文章指的是只注重事物外在表现或形式,而非实质性的内容。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表面文章在语境中的应用,并强调了不应只注重表面,应深入实际去解决问题。同时,也指出了表面文章的错误用法,以避免用词不当、混淆概念和滥用词语等问题。

东挦西扯

本文介绍了成语“东挦西扯”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做事没有条理、杂乱无章,或说话东拉西扯、没有重点。文章还解释了该成语的出处,并通过具体例子加以说明。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只适用于形容人的行为或言语,不能用于描述非人的事物或行为。本文详细解释了成语“东挦西扯”的读音、含义、用法及典故,通过丰富的例句展示了其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并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该成语。

道不掇遗

本文介绍了成语“道不掇遗”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道德高尚,不会贪图他人财物,强调了人们对于他人财物的尊重和自我约束。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社会,道德风尚高尚的人们对于他人财物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近义词包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拾金不昧”等。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并正确使用这一成语。

东央西告

本文介绍了成语“东央西告”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用法。该成语意指到处请求、求告,形容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地求人帮忙。其典故源于古代社会的习俗和传统。文章还讨论了该成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提供了多个例句。同时指出在正式场合或误用对象时使用该成语的不恰当性,以及过度夸张使用的问题。

持正不阿

持正不阿是一个成语,意思为坚持正义,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向邪恶势力屈服。该成语源于战国时期蔺相如的故事,形容人正直无私、刚强不屈。其近义词有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等,反义词包括偏袒护短、徇私舞弊等。持正不阿的人在工作中能坚守正义立场,不畏权势,确保公正和透明,赢得尊重和信任。但需注意避免将其用于形容过于刻板、不知变通的情况。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