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偃风行

草偃风行

读音

cǎo yǎn fēng xíng

含义

“草偃风行”由“草偃”和“风行”两部分组成:

  • 草偃:草被风吹倒,比喻顺从、屈服。
  • 风行:像风一样迅速传播或推行,形容影响力广泛而迅速。

整体含义:形容道德教化或政策法令深入人心,百姓自然顺从,如同草随风倒一般

典故

  1. 《论语·颜渊》
    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君子的品德如风,百姓的品德如草,风吹草低,百姓自然会效仿君子的德行。
  2. 《后汉书·张衡传》
    “政令草偃风行,百姓从之如流。”形容政令推行顺利,百姓积极响应。
  3. 《晋书·杜预传》
    “教化所至,草偃风行。”强调良好的教化能使社会风气迅速改善。

近义词

  1. 风行草偃:与“草偃风行”同义,强调影响力广泛。
  2. 令行禁止:政令一出,百姓立即执行。
  3. 上行下效:上级的行为影响下级,形成风气。
  4. 化民成俗:教化百姓,形成良好风俗。

反义词

  1. 政令不通:政策无法推行,百姓不服从。
  2. 阳奉阴违:表面顺从,实际违背。
  3. 顽梗不化:固执己见,不受教化。
  4. 民怨沸腾:百姓对政策强烈不满。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老师的话像春风,同学们都听话,真是草偃风行。
    • 校长的新规定一宣布,全校同学立刻遵守,真是草偃风行。
  2. 小学高年级

    • 政府的环保政策一出台,大家纷纷减少塑料使用,可谓草偃风行。
    • 班主任提倡节约粮食,同学们都积极响应,真是草偃风行。
  3. 初中

    • 新校规实施后,校园纪律明显改善,草偃风行,效果显著。
    • 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居民们很快养成习惯,草偃风行。
  4. 高中

    • 国家推行双减政策,各地教育机构迅速调整,草偃风行。
    • 企业倡导绿色办公,员工们自觉节约资源,草偃风行。
  5. 大学及以上

    • 政府推动数字化转型,各行各业迅速跟进,草偃风行。
    • 学术界的诚信倡议得到广泛响应,草偃风行,风气一新。

错误用法

  1. 形容自然现象

    • ❌ 台风过后,树木倒伏,真是草偃风行。(错误:成语用于人文教化,不用于自然现象。)
  2. 形容个人行为

    • ❌ 他跑步很快,草偃风行。(错误:成语不用于形容个人速度。)
  3. 贬义使用

    • ❌ 黑社会势力强大,草偃风行。(错误:成语用于正面教化,不用于负面势力。)
  4. 与“风马牛不相及”混淆

    • ❌ 这两件事毫无关系,简直是草偃风行。(正确应为“风马牛不相及”。)
  5. 形容短暂影响

    • ❌ 这个网红产品火了一阵,草偃风行。(错误:成语强调深远持久的教化,而非短暂流行。)

“草偃风行”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成语,正确使用能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和文雅度。

草偃风行.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府尹的古诗词诗词

描写府尹的古诗词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描写府尹的古诗词一、唐代杜甫《府尹贺冬日》:府尹威仪赫赫然,冬日暖阳照长安。玉阶金殿开明处,紫气东来满堂前。权衡天下无偏颇,恩泽满民有善缘。明朝旦日展宏图,声威震古千秋篇。作者:杜甫,朝代:唐代解析:这首诗描写了府尹的威严和权威,展现其在冬日里带领下的长安城繁荣景象,体现了其对国家的治理能力以及对百姓的恩泽。二、宋代陆游《府尹行》:府尹高坐白玉堂,百官罗列朝服张。文武百官皆拱手,威仪赫赫震四方。恩泽满民无怨声,政令如山不可当。权衡天下定国基,功名千古传四方。作者:陆游,朝代:宋代解析:此诗描绘了府尹在朝堂上的威严形象,以及其治理国家、恩泽百姓的功绩,展现

关于盗贼的诗词

关于盗贼的诗词(第1篇)关于盗贼的诗词,自古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以下是根据“关于盗贼的诗词”这一主题,精选的几首古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古诗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代)原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得倚天剑,斩尽天下贼。解析:此诗以杜甫自述的口吻,描述了秋风破屋的凄凉景象,并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其中“安得倚天剑,斩尽天下贼”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盗贼的痛恨与不满。《古风》- 曹植(三国时期)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念君终日思红颜,转侧在盗贼间。解析:此诗写离别之情与盗贼

草靡风行

草靡风行的读音为cǎo mǐ fēng xíng。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发展势头强劲,如同狂风迅速蔓延。它源于古代对风势强劲的描述,典故可能与自然景象或文化传统有关。近义词如“风卷残云”和“势如破竹”,反义词如“风平浪静”。文章还给出了关于草靡风行的错误用法提醒。该成语在描述事物发展迅猛、势头强劲时十分生动。

发政施仁

“发政施仁”是一个成语,读音上标注为fā zhèng shī rén。它的核心意义在于发布仁德的政令以治理国家,强调政治的道德性和人文关怀。源自《孟子·梁惠王上》,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以德治国”理念。近义词如仁政爱民、宽政惠民等,都强调仁慈和对民众的关怀。相对的,反义词如暴政虐民、苛政猛于虎等,则表现对民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在正确使用上,该成语需避免用于描述残忍暴虐的行为,并应真正体现在实际的政治行为和政策中。

成语病国殃民

本文介绍了成语“病国殃民”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注意事项。该成语用于形容某些行为或政策对国家或人民造成危害或损害,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文章还列举了一些与“病国殃民”相关的例句,说明了该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区分“病国”与“害己”,避免滥用,并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把握。

朝成暮徧

朝成暮徧是一个成语,读音为zhāo chéng mù biàn,形容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进展或成果。其含义是在短时间内完成或普及某事。典故不明确,可能有长期语言使用中的逐渐形成的含义。近义词如立竿见影、日新月异、事半功倍、卓有成效等表示事物发展的快速或取得显著成效。反义词如旷日持久、事倍功半等表示事物发展缓慢或成效不佳。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描述长期过程或与其他成语混用。例句展示了朝成暮徧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草偃风从

草偃风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ǎo yǎn fēng cóng。它形容事物极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方向或态度,通常用来形容人们的思想、行为等受到某种力量的影响而顺从、跟从。这个成语出自《易经》中的“风地观卦”,强调外部力量对个体或群体的巨大影响力。草偃风从的近义词包括随波逐流、顺从天意等,反义词包括刚毅不屈、独立自主等。在用法上,不应用于形容正面积极的特质或行为,更适用于描述个体或群体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方向或态度的情境。文章还提供了相关示例和误用情况。

毒赋剩敛

毒赋剩敛是一个成语,读音dú fù shèng liǎn。它用来形容统治者或政府用尽手段、极尽所能地剥削和压榨人民的行为。典故源自古代历史中统治者剥削人民的历史事件。近义词包括剥削压迫、残酷搜刮等。反义词则是仁政爱民、轻徭薄赋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保境息民

保境息民的读音为bǎo jìng xī mín,意指保护领土不受侵犯,安定民生,使人民休养生息。这一成语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强调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安宁的重要性。保境息民包括近义词如安邦定国、安定民生、维护和平等,反义词为生灵涂炭、战乱频发、动荡不安等。在句子中,保境息民通常用于描述领导者治国策略或政策,表达其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利益的目标。正确使用该成语,需避免错误用法,如不能随意搭配不当词语或拆分“保境”和“息民”两个独立概念。

元元之民是什么意思

元元之民的读音元元之民的读音为:yuán yuán zhī mín。元元之民的含义“元元之民”是一个古代成语,用来形容普通百姓、百姓中的一员。其中,“元元”表示善良、纯朴的意思,而“之民”则指代人民、百姓。整个成语的含义就是普通善良的百姓。元元之民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原句为“元元之民,其生若遗”。在古代,这个词常用来形容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身份地位。此外,该成语也有着历史典故的背景,如《左传》中就有“元元之民,饥寒交迫”的描述,表达了古代社会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元元之民的近义词黎民百姓:指普通的老百姓。草根民众:指社会最底层的普通民众。寻常百姓:指平凡的、普通的百姓。民众:泛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