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偃风行
读音
cǎo yǎn fēng xíng
含义
“草偃风行”由“草偃”和“风行”两部分组成:
- 草偃:草被风吹倒,比喻顺从、屈服。
- 风行:像风一样迅速传播或推行,形容影响力广泛而迅速。
整体含义:形容道德教化或政策法令深入人心,百姓自然顺从,如同草随风倒一般。
典故
- 《论语·颜渊》:
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君子的品德如风,百姓的品德如草,风吹草低,百姓自然会效仿君子的德行。 - 《后汉书·张衡传》:
“政令草偃风行,百姓从之如流。”形容政令推行顺利,百姓积极响应。 - 《晋书·杜预传》:
“教化所至,草偃风行。”强调良好的教化能使社会风气迅速改善。
近义词
- 风行草偃:与“草偃风行”同义,强调影响力广泛。
- 令行禁止:政令一出,百姓立即执行。
- 上行下效:上级的行为影响下级,形成风气。
- 化民成俗:教化百姓,形成良好风俗。
反义词
- 政令不通:政策无法推行,百姓不服从。
- 阳奉阴违:表面顺从,实际违背。
- 顽梗不化:固执己见,不受教化。
- 民怨沸腾:百姓对政策强烈不满。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的话像春风,同学们都听话,真是草偃风行。
- 校长的新规定一宣布,全校同学立刻遵守,真是草偃风行。
-
小学高年级:
- 政府的环保政策一出台,大家纷纷减少塑料使用,可谓草偃风行。
- 班主任提倡节约粮食,同学们都积极响应,真是草偃风行。
-
初中:
- 新校规实施后,校园纪律明显改善,草偃风行,效果显著。
- 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居民们很快养成习惯,草偃风行。
-
高中:
- 国家推行双减政策,各地教育机构迅速调整,草偃风行。
- 企业倡导绿色办公,员工们自觉节约资源,草偃风行。
-
大学及以上:
- 政府推动数字化转型,各行各业迅速跟进,草偃风行。
- 学术界的诚信倡议得到广泛响应,草偃风行,风气一新。
错误用法
-
形容自然现象:
- ❌ 台风过后,树木倒伏,真是草偃风行。(错误:成语用于人文教化,不用于自然现象。)
-
形容个人行为:
- ❌ 他跑步很快,草偃风行。(错误:成语不用于形容个人速度。)
-
贬义使用:
- ❌ 黑社会势力强大,草偃风行。(错误:成语用于正面教化,不用于负面势力。)
-
与“风马牛不相及”混淆:
- ❌ 这两件事毫无关系,简直是草偃风行。(正确应为“风马牛不相及”。)
-
形容短暂影响:
- ❌ 这个网红产品火了一阵,草偃风行。(错误:成语强调深远持久的教化,而非短暂流行。)
“草偃风行”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成语,正确使用能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和文雅度。
你可能感兴趣
草靡风行
草靡风行的读音为cǎo mǐ fēng xíng。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发展势头强劲,如同狂风迅速蔓延。它源于古代对风势强劲的描述,典故可能与自然景象或文化传统有关。近义词如“风卷残云”和“势如破竹”,反义词如“风平浪静”。文章还给出了关于草靡风行的错误用法提醒。该成语在描述事物发展迅猛、势头强劲时十分生动。
朝更暮改是什么意思
“朝更暮改”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变化无常,短时间内频繁改变的行为或政策,反映出不稳定性。典故源于古代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稳定,频繁调整政策和计划的情况。近义词如“变化多端”、“反复无常”,反义词如“一成不变”、“坚定不移”。使用时要确保理解其含义和适用场景,避免错误用法。
成语病国殃民
本文介绍了成语“病国殃民”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注意事项。该成语用于形容某些行为或政策对国家或人民造成危害或损害,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文章还列举了一些与“病国殃民”相关的例句,说明了该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区分“病国”与“害己”,避免滥用,并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把握。
草偃风从
草偃风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ǎo yǎn fēng cóng。它形容事物极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方向或态度,通常用来形容人们的思想、行为等受到某种力量的影响而顺从、跟从。这个成语出自《易经》中的“风地观卦”,强调外部力量对个体或群体的巨大影响力。草偃风从的近义词包括随波逐流、顺从天意等,反义词包括刚毅不屈、独立自主等。在用法上,不应用于形容正面积极的特质或行为,更适用于描述个体或群体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方向或态度的情境。文章还提供了相关示例和误用情况。
朝成暮徧是什么意思
朝成暮徧是一个成语,读音为zhāo chéng mù biàn,形容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进展或成果。其含义是在短时间内完成或普及某事。典故不明确,可能有长期语言使用中的逐渐形成的含义。近义词如立竿见影、日新月异、事半功倍、卓有成效等表示事物发展的快速或取得显著成效。反义词如旷日持久、事倍功半等表示事物发展缓慢或成效不佳。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描述长期过程或与其他成语混用。例句展示了朝成暮徧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大得人心是什么意思
“大得人心”是一个成语,读音清晰准确,表达某项措施、政策或行为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其含义强调措施或行为的广泛性和深入人心的重要性。该成语来源于历史事件,描述政治家通过得民心的政策赢得人民支持和信任。其近义词有“得民心”、“深得人心”、“人心所向”,反义词包括“失人心”、“不得人心”。使用时应结合具体语境,避免错误用法。例如政府的扶贫政策大得人心,帮助贫困家庭摆脱困境;领导者的决策考虑人民利益,因此大得人心等。
朝令夕改是什么意思
朝令夕改是一个成语,读音zhāo lìng xī gǎi,用来形容政策、法令或规定频繁变更,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典故源于古代治国理念,警示不要轻易更改已制定的政策或法令。近义词有反复无常、变化多端等,反义词有一成不变、稳定不变等。使用时要避免滥用、与“变化”混淆,以及用于自夸或贬低他人。文章详细解释了朝令夕改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
弊绝风清
弊绝风清的读音为bì jué fēng qīng,意味着彻底消除弊端,风气变得清正廉洁。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对不良风气和弊端的整治,描述的是一个地方或组织中的不良现象已完全消除,风气清新正直。其反义词为贪污腐败、恶劣风气等。通过政策推动、管理加强等方式,实现弊绝风清的目标。然而,在用法上,弊绝风清应正确用于形容整体风气或环境,避免与贬义词语搭配或用于负面场合。正确的使用方式如:“在新政策的推动下,该地区实现了弊绝风清,社会风气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当的使用方式如:“他的行为虽然有些过激,但还算弊绝风清”,是不恰当的。
病民害国
病民害国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ng mín hài guó。它指的是某些政策、行为或个人行为对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造成损害。该成语含有严肃的含义,适用于描述重大问题或事件。其近义词包括蠹国病民、祸国殃民等,反义词有利国利民、安民济世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夸大或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文章对病民害国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大开方便之门是什么意思
大开方便之门的拼音是dà kāi fāng biàn zhī mén。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广泛地提供便利和机会,展现出宽容、大度、慷慨的品质。其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通过开设方便之门帮助他人,这种行为被视为高尚的品德。近义词包括广开方便之门、慷慨解囊、乐善好施等。反义词包括闭门不出、吝啬小气、冷漠无情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词的准确性,避免错误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