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偃风从
读音
cǎo yǎn fēng cóng
含义
“草偃风从”由四个字组成:
- 草:指草本植物,象征普通百姓或弱者。
- 偃:倒下、屈服,引申为顺从。
- 风:自然界的风,比喻权威或强大的力量。
- 从:跟随、服从。
整体含义:草随风倒下,比喻弱者或百姓顺从强者的意志,也形容道德教化或权威的影响力深入人心,使人自然服从。
典故
- 《论语·颜渊》:
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君子的品德如风,百姓的品德如草,风吹草低,百姓自然会受君子的德行感化而顺从。 - 《后汉书·党锢传》:
“天下之士,草偃风从。”形容贤德之士的影响力使天下人纷纷追随。 - 《晋书·王导传》:
“导为政清静,百姓草偃风从。”赞扬王导的治理使百姓自然归附。
近义词
- 风行草偃:意义相近,强调教化或权威的影响。
- 望风披靡:形容敌人见到强大势力就溃散,侧重畏惧而非自愿服从。
- 从善如流:形容乐于接受好的意见,与“草偃风从”的顺从义有部分重叠。
反义词
- 桀骜不驯:形容倔强不服从,与“草偃风从”的顺从义相反。
- 负隅顽抗:指依仗险阻顽固抵抗,强调对抗而非服从。
- 分庭抗礼:比喻平起平坐、对立抗衡,与“草偃风从”的归顺义相反。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的话像春风,同学们草偃风从,都认真听讲。
- 班长很有威信,大家对他草偃风从。
-
小学高年级:
- 新校长推行改革,全校师生草偃风从,校园风气焕然一新。
- 他的演讲充满感染力,听众草偃风从,纷纷鼓掌。
-
初中:
- 历史上许多明君治理国家时,百姓草偃风从,社会安定。
- 优秀的领导者能让团队草偃风从,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
高中:
- 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影响深远,百姓对圣贤之言草偃风从。
- 真正的权威不是靠强制,而是让人心服口服、草偃风从。
-
大学及以上:
- 在文化传播中,优质内容往往能让人草偃风从,自发推广。
- 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是教化深入人心,民众草偃风从。
错误用法
-
误用为物理现象:
- ❌“台风过后,树木草偃风从。”(应为“树木倒伏”,成语不用于描述自然现象。)
-
误用为被动压迫:
- ❌“在暴政下,百姓草偃风从。”(成语强调自愿顺从,而非被迫屈服。)
-
误用对象不匹配:
- ❌“他对游戏规则草偃风从。”(成语多用于人或群体,不适用于抽象规则。)
-
误用为贬义:
- ❌“小偷看到警察草偃风从,立刻逃跑。”(成语不带畏惧色彩,此处应用“望风而逃”。)
“草偃风从”是一个富含文化底蕴的成语,正确使用能体现语言的典雅与深度。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府尹的古诗词诗词
描写府尹的古诗词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描写府尹的古诗词一、唐代杜甫《府尹贺冬日》:府尹威仪赫赫然,冬日暖阳照长安。玉阶金殿开明处,紫气东来满堂前。权衡天下无偏颇,恩泽满民有善缘。明朝旦日展宏图,声威震古千秋篇。作者:杜甫,朝代:唐代解析:这首诗描写了府尹的威严和权威,展现其在冬日里带领下的长安城繁荣景象,体现了其对国家的治理能力以及对百姓的恩泽。二、宋代陆游《府尹行》:府尹高坐白玉堂,百官罗列朝服张。文武百官皆拱手,威仪赫赫震四方。恩泽满民无怨声,政令如山不可当。权衡天下定国基,功名千古传四方。作者:陆游,朝代:宋代解析:此诗描绘了府尹在朝堂上的威严形象,以及其治理国家、恩泽百姓的功绩,展现
描写孙叔傲的诗词
本文提供的文章内容是关于描写孙叔傲的诗词的多个篇章。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孙叔傲的智勇双全、治国理政的才能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虽然直接描写他的诗词不多,但可以通过这些有限的诗文中感受到孙叔傲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伟大形象。文章还提到,希望未来的文学作品中能有更多关于这位英雄的描绘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他的事迹。本文介绍了描写孙叔傲的诗词的多个篇章,这些诗词赞美了孙叔傲的智勇、治国才能及历史地位。虽然相关诗词有限,但体现了他在历史上的伟大形象。文章呼吁未来文学作品应更多描绘和传承孙叔傲的事迹,以让更多人了解和铭记他。
关于盗贼的诗词
关于盗贼的诗词(第1篇)关于盗贼的诗词,自古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以下是根据“关于盗贼的诗词”这一主题,精选的几首古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古诗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代)原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得倚天剑,斩尽天下贼。解析:此诗以杜甫自述的口吻,描述了秋风破屋的凄凉景象,并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其中“安得倚天剑,斩尽天下贼”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盗贼的痛恨与不满。《古风》- 曹植(三国时期)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念君终日思红颜,转侧在盗贼间。解析:此诗写离别之情与盗贼
草偃风行
草偃风行的读音为cǎo yǎn fēng xíng,形容力量强大,影响深远,常用来描述某种势力、思想或风气的轻易接受和传播。该成语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悟,可能与古代战争有关。其近义词有风靡一时、势如破竹等。反义词包括举步维艰、势均力敌等。使用草偃风行时需避免贬义或不当场合,需符合成语原本的含义。
发棠之请
发棠之请是一个源于中国古代典故的成语,读音,意为请求援助或施舍的言辞。该成语出自《左传》中的历史故事,描述了齐国大夫晏婴请求齐景公将粮食借给灾民的典故。发棠之请含有请求援助、施舍的含义,常用于困难时期向他人寻求帮助。其近义词包括请求援助、求助、乞求施舍等。反义词为拒绝援助、自给自足等。使用发棠之请时需注意使用场合、对象和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文章还提到了发棠之请的错误用法示例。
肺石风清
肺石风清的读音拼音为fèi shí fēng qīng。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官员廉洁公正,百姓安居乐业的状态,也常用来形容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其源于古代中国文献,肺石象征公正和清廉。这个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清正廉明、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等。反义词为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在正确用法下,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整个社会或政治环境,比如:“在这个肺石风清的社会里,人民安居乐业。”同时,需要注意避免用于形容个人品质或小范围的氛围,也不能与负面词汇连用。
放辟邪侈
“放辟邪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àng bì xié chǐ,含义为放纵、邪恶、奢侈、不正当的行为或思想。该成语出自古代文献,用于形容严重的、不道德的行为。其近义词包括淫荡、放肆、肆意妄为等,反义词为循规蹈矩、守正不阿等。使用“放辟邪侈”时需注意语境和用词,避免错误使用。在某些场合,该成语可用于形容人的不良行为被社会所唾弃。
衣食税租是什么意思
衣食税租的读音衣食税租,读音为yī shí shuì zū。衣食税租的含义“衣食税租”是一个古代成语,用来形容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和赋税负担。其中,“衣”和“食”分别指代百姓的穿衣和饮食需求;“税”指古代的赋税制度;“租”则指地租或田赋。因此,“衣食税租”整体上表达了百姓为了维持基本生活而需要承担的赋税和地租等经济负担。衣食税租的典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社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经济状况和百姓的生活状态。在古代社会,百姓需要承担一定的赋税和地租等经济负担,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衣食税租”这个成语常常被用来描述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和百姓的经济压力。典故一在古代的农耕社会中,农民们需要缴纳大量的地
费财劳民
费财劳民的拼音是fèi cái láo mín,意指耗费资财,劳苦百姓的行为或政策。这个成语源于历史上的事件,如战争和大型工程,以及不切实际的政策或项目。其近义词包括劳民伤财、损财害民等,反义词为利国利民。费财劳民描述的行为不仅会消耗大量财力和物力,还可能给社会和人民带来负担和损失。错误地使用费财劳民来形容优点或忽略其给人民带来的实际利益也是不正确的。
破家县令是什么意思
“破家县令”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古代地方官员贪污腐败、横征暴敛的行为,导致百姓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具体出处已不可考,但可以通过相关历史事件和故事来解释。其近义词包括贪官污吏、暴政酷吏等,反义词为清正廉洁、仁政爱民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适用的场合和语境,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或过度解读。同时,应该加强反腐倡廉工作,防止出现更多的类似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