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偃风从
读音
cǎo yǎn fēng cóng
含义
“草偃风从”由四个字组成:
- 草:指草本植物,象征普通百姓或弱者。
- 偃:倒下、屈服,引申为顺从。
- 风:自然界的风,比喻权威或强大的力量。
- 从:跟随、服从。
整体含义:草随风倒下,比喻弱者或百姓顺从强者的意志,也形容道德教化或权威的影响力深入人心,使人自然服从。
典故
- 《论语·颜渊》:
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君子的品德如风,百姓的品德如草,风吹草低,百姓自然会受君子的德行感化而顺从。 - 《后汉书·党锢传》:
“天下之士,草偃风从。”形容贤德之士的影响力使天下人纷纷追随。 - 《晋书·王导传》:
“导为政清静,百姓草偃风从。”赞扬王导的治理使百姓自然归附。
近义词
- 风行草偃:意义相近,强调教化或权威的影响。
- 望风披靡:形容敌人见到强大势力就溃散,侧重畏惧而非自愿服从。
- 从善如流:形容乐于接受好的意见,与“草偃风从”的顺从义有部分重叠。
反义词
- 桀骜不驯:形容倔强不服从,与“草偃风从”的顺从义相反。
- 负隅顽抗:指依仗险阻顽固抵抗,强调对抗而非服从。
- 分庭抗礼:比喻平起平坐、对立抗衡,与“草偃风从”的归顺义相反。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的话像春风,同学们草偃风从,都认真听讲。
- 班长很有威信,大家对他草偃风从。
-
小学高年级:
- 新校长推行改革,全校师生草偃风从,校园风气焕然一新。
- 他的演讲充满感染力,听众草偃风从,纷纷鼓掌。
-
初中:
- 历史上许多明君治理国家时,百姓草偃风从,社会安定。
- 优秀的领导者能让团队草偃风从,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
高中:
- 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影响深远,百姓对圣贤之言草偃风从。
- 真正的权威不是靠强制,而是让人心服口服、草偃风从。
-
大学及以上:
- 在文化传播中,优质内容往往能让人草偃风从,自发推广。
- 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是教化深入人心,民众草偃风从。
错误用法
-
误用为物理现象:
- ❌“台风过后,树木草偃风从。”(应为“树木倒伏”,成语不用于描述自然现象。)
-
误用为被动压迫:
- ❌“在暴政下,百姓草偃风从。”(成语强调自愿顺从,而非被迫屈服。)
-
误用对象不匹配:
- ❌“他对游戏规则草偃风从。”(成语多用于人或群体,不适用于抽象规则。)
-
误用为贬义:
- ❌“小偷看到警察草偃风从,立刻逃跑。”(成语不带畏惧色彩,此处应用“望风而逃”。)
“草偃风从”是一个富含文化底蕴的成语,正确使用能体现语言的典雅与深度。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府尹的古诗词诗词
描写府尹的古诗词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描写府尹的古诗词一、唐代杜甫《府尹贺冬日》:府尹威仪赫赫然,冬日暖阳照长安。玉阶金殿开明处,紫气东来满堂前。权衡天下无偏颇,恩泽满民有善缘。明朝旦日展宏图,声威震古千秋篇。作者:杜甫,朝代:唐代解析:这首诗描写了府尹的威严和权威,展现其在冬日里带领下的长安城繁荣景象,体现了其对国家的治理能力以及对百姓的恩泽。二、宋代陆游《府尹行》:府尹高坐白玉堂,百官罗列朝服张。文武百官皆拱手,威仪赫赫震四方。恩泽满民无怨声,政令如山不可当。权衡天下定国基,功名千古传四方。作者:陆游,朝代:宋代解析:此诗描绘了府尹在朝堂上的威严形象,以及其治理国家、恩泽百姓的功绩,展现
描写孙叔傲的诗词
本文提供的文章内容是关于描写孙叔傲的诗词的多个篇章。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孙叔傲的智勇双全、治国理政的才能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虽然直接描写他的诗词不多,但可以通过这些有限的诗文中感受到孙叔傲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伟大形象。文章还提到,希望未来的文学作品中能有更多关于这位英雄的描绘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他的事迹。本文介绍了描写孙叔傲的诗词的多个篇章,这些诗词赞美了孙叔傲的智勇、治国才能及历史地位。虽然相关诗词有限,但体现了他在历史上的伟大形象。文章呼吁未来文学作品应更多描绘和传承孙叔傲的事迹,以让更多人了解和铭记他。
关于盗贼的诗词
关于盗贼的诗词(第1篇)关于盗贼的诗词,自古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以下是根据“关于盗贼的诗词”这一主题,精选的几首古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古诗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代)原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得倚天剑,斩尽天下贼。解析:此诗以杜甫自述的口吻,描述了秋风破屋的凄凉景象,并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其中“安得倚天剑,斩尽天下贼”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盗贼的痛恨与不满。《古风》- 曹植(三国时期)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念君终日思红颜,转侧在盗贼间。解析:此诗写离别之情与盗贼
草偃风行是什么意思
草偃风行的读音为cǎo yǎn fēng xíng,形容力量强大,影响深远,常用来描述某种势力、思想或风气的轻易接受和传播。该成语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悟,可能与古代战争有关。其近义词有风靡一时、势如破竹等。反义词包括举步维艰、势均力敌等。使用草偃风行时需避免贬义或不当场合,需符合成语原本的含义。
残民害物
“残民害物”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人民和事物造成极大的伤害和破坏。该成语源自古代,具体出处已不可考。其含义中的“残”表示伤害,“民”指人民,“害”表示损害,“物”指事物。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荼毒生灵、生灵涂炭、祸国殃民等。反义词有利国利民、抚民安物、爱惜生灵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和含义进行选择,避免滥用或误用。例句中常用来形容战争、不法商贩行为等对人民和事物造成极大伤害和破坏的情境。
成语病国殃民
本文介绍了成语“病国殃民”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注意事项。该成语用于形容某些行为或政策对国家或人民造成危害或损害,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文章还列举了一些与“病国殃民”相关的例句,说明了该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区分“病国”与“害己”,避免滥用,并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把握。
打家截舍是什么意思
打家截舍的读音为dǎ jiā jié shè,是一个古代成语,原指强盗或乱兵闯入民宅掠夺财物的行为。该成语描述了战乱或动荡时期对人民财产的严重侵犯,常用于形容强盗的恶劣行径。其典故源于古代战争和社会动荡时期。近义词如掠夺行径、抢劫行为等,反义词如安居乐业、守法遵纪等。在描述历史事件或文学创作中需根据情境准确使用,避免误导读者或影响艺术作品的质量。不应随意在日常语境中使用该成语,且在教育孩子时避免使用以避免给他们留下错误的印象。
衣食税租是什么意思
衣食税租的读音衣食税租,读音为yī shí shuì zū。衣食税租的含义“衣食税租”是一个古代成语,用来形容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和赋税负担。其中,“衣”和“食”分别指代百姓的穿衣和饮食需求;“税”指古代的赋税制度;“租”则指地租或田赋。因此,“衣食税租”整体上表达了百姓为了维持基本生活而需要承担的赋税和地租等经济负担。衣食税租的典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社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经济状况和百姓的生活状态。在古代社会,百姓需要承担一定的赋税和地租等经济负担,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衣食税租”这个成语常常被用来描述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和百姓的经济压力。典故一在古代的农耕社会中,农民们需要缴纳大量的地
破家县令是什么意思
“破家县令”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古代地方官员贪污腐败、横征暴敛的行为,导致百姓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具体出处已不可考,但可以通过相关历史事件和故事来解释。其近义词包括贪官污吏、暴政酷吏等,反义词为清正廉洁、仁政爱民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适用的场合和语境,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或过度解读。同时,应该加强反腐倡廉工作,防止出现更多的类似现象。
为民除害是什么意思
为民除害的读音为,标注音为wèi;民,标注音为mín;除,标注音为chú;害,标注音为hài。因此,成语“为民除害”的读音为wèi mín chú hài。为民除害的含义“为民除害”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为百姓除掉祸患或灾难。其中,“为”表示为了,“民”指的是人民、百姓,“除”意为消除、除去,“害”则表示祸患或灾难。整体而言,这个成语表达了为民众谋福利、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行为。为民除害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传说和历史故事。在古代,有些英勇的官员或英雄人物会为了百姓的利益而奋斗,他们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打击邪恶势力等方式,为百姓除去了祸患或灾难。这些事迹被后人传颂,形成了“为民除害”这个成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