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财劳民:一个警示挥霍的成语
读音
fèi cái láo mín
含义
- 费:耗费、浪费。
- 财:财物、金钱。
- 劳:使……劳累。
- 民:百姓、民众。
整体含义:指耗费大量钱财,使百姓劳苦不堪。多用于批评统治者或管理者铺张浪费、滥用民力的行为。
典故
- 《左传·昭公十三年》
春秋时期,楚灵王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导致国库空虚,百姓怨声载道。大臣劝谏时提到“费财劳民”,最终楚灵王因民怨沸腾而失势。 - 《汉书·食货志》
汉武帝时期,连年征战与修建宫殿导致财政紧张,百姓赋税沉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批评这种政策“费财劳民,无益于国”。 - 《资治通鉴·唐纪》
唐玄宗晚年沉迷享乐,杨国忠等人滥用权力,大兴土木,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司马光评价其“费财劳民,自取祸乱”。
近义词
- 劳民伤财:既使百姓受苦,又浪费财物。
- 大兴土木:大规模修建工程,耗费人力物力。
- 铺张浪费:过分讲究排场,挥霍无度。
- 滥用民力:过度征调百姓从事劳役。
反义词
- 节用裕民:节约开支,使百姓富裕。
- 轻徭薄赋:减轻徭役和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
- 勤俭节约:勤劳节俭,不浪费资源。
- 与民休息:让百姓得到休养,恢复生机。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国王建了一座大宫殿,费财劳民,百姓都很生气。
- 小学高年级:古代有些皇帝喜欢修建豪华陵墓,结果费财劳民,国家越来越穷。
- 初中:某些地方政府为了面子工程,盲目投资,最终费财劳民,遭到民众批评。
- 高中:历史上许多王朝的覆灭,往往源于统治者费财劳民的政策,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 大学及以上:在经济建设中,若不顾实际需求而盲目上马大型项目,很可能造成费财劳民的后果。
- 写作例句:这项工程耗资巨大却收效甚微,简直是费财劳民的典型例子。
- 口语例句:公司为了搞年会花了几百万,真是费财劳民,还不如发奖金实在!
- 议论文例句:政府决策应避免费财劳民,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
- 历史评论例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虽有益后世,但当时费财劳民,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 经济分析例句:过度基建投资可能导致费财劳民,反而拖累经济发展。
(其他例句可根据具体需求补充)
错误用法
-
误用于个人消费
- 错误例句:“我买了个新手机,真是费财劳民啊!”
- 解析:成语多用于批评政府或管理者,个人消费不宜用此词。
-
误用于褒义语境
- 错误例句:“这个项目虽然费财劳民,但成果很显著!”
- 解析:成语本身带有贬义,不能与积极结果搭配。
-
误用于非人力相关的浪费
- 错误例句:“工厂机器老化,费财劳民,效率低下。”
- 解析:成语强调“劳民”,即对人的影响,单纯财物浪费不宜用此词。
-
误用于小规模事件
- 错误例句:“妈妈做饭做多了,有点费财劳民。”
- 解析:成语通常指大规模、系统性浪费,家庭小事不适用。
-
误用于自然现象
- 错误例句:“台风过后,重建工作费财劳民。”
- 解析:自然灾害非人为导致,不宜用此批评性成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费财劳民”这一成语,避免在写作或表达中出现误用。它不仅是历史教训的总结,也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警示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
劳民费财
"劳民费财"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áo mín fèi cái。其含义是耗费民力和财富,形容某种行为或工程导致的无谓消耗。这个成语强调了资源的浪费,暗示不当行为给人民带来的负担,通常与大型工程或战争等事件有关。其近义词包括劳师动众、兴师动众、靡费民力、浪费资源等。反义词则包括节约资源、精打细算、省时省力、高效利用等。使用"劳民费财"时需要注意其适用的场合,通常用于形容重大的工程或社会活动,不适用于普通日常活动。同时,避免与其近义词“浪费”混淆,并避免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
劳民动众
“劳民动众”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áo mín dòng zhòng。其含义为进行某项活动或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人民的劳苦,常用来形容不必要的、规模庞大的工程或活动。该成语源自古代文献,涉及到大规模的劳作或战争等场景。其近义词有大张旗鼓、大兴土木、兴师动众等,反义词有省时省力、轻而易举、简朴节约等。使用劳民动众时需要谨慎考虑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避免用于形容小规模或简单的活动或工作。错误的用法是将劳民动众用于不必要的或规模过大的活动或工程。
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āi hóng biàn yě,用来形容到处都是悲鸣的鸟,比喻在灾难或困苦中的人们,描述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景象。它源自《诗经·小雅·鸿雁》,描述战乱时期人们无家可归的情景。近义词包括流离失所、啼饥号寒、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情感色彩来选择,避免错误用于非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的场景。
荼毒生灵是什么意思
荼毒生灵的读音荼毒生灵的读音为:tú dú shēng líng,其中“荼”和“毒”在这里作为形容词,形容事物或行为对生灵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痛苦。荼毒生灵的含义荼毒生灵的含义是指像饮茶、中毒一样对生灵造成极大的危害和痛苦。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战争、灾难等对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和损失。荼毒生灵的典故荼毒生灵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其中描述了秦始皇的暴政对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损失。此外,在《左传》、《汉书》等古代文献中也有类似的用法和记载。荼毒生灵的典故出处出处一:《史记·秦始皇本纪》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天下苦秦久矣,百姓不堪其苦,暴行荼毒于百姓”的描述,形容秦朝的暴政对人民造成
安土乐业
本文介绍了成语“安土乐业”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表达的是人们热爱家乡、追求安定生活和对工作的热情与满足感。最早出自《汉书·货殖传》,描述了古代人们安土乐业的生活景象。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法的恰当性,避免错误使用。
毒赋剩敛
毒赋剩敛是一个成语,读音dú fù shèng liǎn。它用来形容统治者或政府用尽手段、极尽所能地剥削和压榨人民的行为。典故源自古代历史中统治者剥削人民的历史事件。近义词包括剥削压迫、残酷搜刮等。反义词则是仁政爱民、轻徭薄赋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正理平治是什么意思
正理平治的读音正理平治的读音为zhèng lǐ píng zhì。正理平治的含义“正理平治”这个成语的含义是秉持公正的道理,施行清明的政治,使社会安定和谐。它强调了治理社会、国家时应有的公正、清明的态度和行动。正理平治的典故“正理平治”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治理理念和历史实践。在古代,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强调以公正的道理和清明的政治来治理国家,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例如,孔子曾提出“为政以德”,强调治理国家应以道德为根本,这也体现了“正理平治”的精神。此外,历史上的一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时期,也被视为“正理平治”的典范。正理平治的近义词公正廉明:指做事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同时廉洁清
云布雨施是什么意思
云布雨施的读音拼音:yún bù yǔ shī云布雨施的含义“云布雨施”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像云彩一样广泛地散布,像雨水一样普遍地施予。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个人或某个事物的影响力广泛,能够惠及到很多人。云布雨施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业社会。在古代,农民们常常祈求天降甘霖,以滋润土地,使农作物茁壮成长。当天空中的云彩布满,雨水纷纷降落时,人们就会形容这样的景象为“云布雨施”。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某个人或某个事物的影响力广泛,能够像云彩和雨水一样惠及到很多人。典故一据传,古代有一位仁慈的君主,他治理国家非常得当,深受百姓爱戴。他的政策像云彩一样广泛地散布在各地,像雨水一样普遍地
残民害物
“残民害物”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人民和事物造成极大的伤害和破坏。该成语源自古代,具体出处已不可考。其含义中的“残”表示伤害,“民”指人民,“害”表示损害,“物”指事物。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荼毒生灵、生灵涂炭、祸国殃民等。反义词有利国利民、抚民安物、爱惜生灵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和含义进行选择,避免滥用或误用。例句中常用来形容战争、不法商贩行为等对人民和事物造成极大伤害和破坏的情境。
残民害理
本文介绍了成语“残民害理”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注意事项。该成语指对人民进行残酷的迫害,违背天理和道德伦理的行为。典故源于古代暴君、权臣的残酷统治和迫害。使用“残民害理”时需避免用于轻微伤害或不当行为,以免引起争议或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