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棠之请
读音
fā táng zhī qǐng
含义
- 发:打开、发放。
- 棠:指棠邑(古代地名),这里代指粮仓。
- 之:助词,无实义。
- 请:请求、申请。
整体含义:原指请求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后泛指请求上级或有权者给予帮助或救济。
典故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春秋时期,郑国遭遇饥荒,子产向晋国请求开仓放粮,以救济百姓。晋国大夫叔向称赞子产“发棠之请,仁也”,认为他的请求体现了仁爱之心。 -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提到,若君王能体恤百姓疾苦,百姓自然会“发棠之请”,即主动请求赈灾。 - 《汉书·食货志》:
汉代官员在灾荒时,常效仿古人“发棠之请”,向朝廷申请开仓赈济。
近义词
- 乞哀告怜:形容恳求别人怜悯帮助。
- 求援告急:请求他人援助以解决紧急困难。
- 请命于天:向上天或权威者请求帮助。
- 赈灾济民:救济灾民,与“发棠之请”目的相似。
反义词
- 袖手旁观:对别人的困难漠不关心。
- 见死不救:明明有能力帮助却不肯施以援手。
- 闭门谢客:拒绝他人的请求或帮助。
- 自给自足:不依赖外界帮助,自力更生。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农民伯伯遇到干旱,向政府提出了“发棠之请”。
- 古代百姓遇到饥荒,会向国王“发棠之请”。
-
小学高年级:
- 灾区人民向全国发出“发棠之请”,希望得到援助。
- 子产的“发棠之请”让郑国百姓度过了难关。
-
初中:
- 面对疫情,许多国家向国际社会发出“发棠之请”,请求医疗物资支援。
- 孟子认为,君王若行仁政,百姓便不会频繁“发棠之请”。
-
高中:
- 在封建时代,“发棠之请”是百姓唯一的生存希望。
- 子产的“发棠之请”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
-
大学及以上:
- 古代“发棠之请”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 从“发棠之请”看中国古代赈灾制度的演变。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请求帮忙”:
- ❌ 错误例句:我向朋友“发棠之请”,让他帮我写作业。
(解析:“发棠之请”多用于正式或紧急的救济请求,不适用于日常小事。)
- ❌ 错误例句:我向朋友“发棠之请”,让他帮我写作业。
-
误用为“主动给予”:
- ❌ 错误例句:政府“发棠之请”,给灾民发放物资。
(解析:“发棠之请”是“请求”而非“发放”,主语应为求助者而非施助者。)
- ❌ 错误例句:政府“发棠之请”,给灾民发放物资。
-
误用为“普通申请”:
- ❌ 错误例句:我向学校“发棠之请”,申请调换宿舍。
(解析:成语多用于重大或公共事务,个人琐事不宜使用。)
- ❌ 错误例句:我向学校“发棠之请”,申请调换宿舍。
-
误用为“自愿行为”:
- ❌ 错误例句:他“发棠之请”,主动捐款给灾区。
(解析:成语强调“请求”而非“自愿行动”。)
- ❌ 错误例句:他“发棠之请”,主动捐款给灾区。
总结:“发棠之请”多用于正式、紧急的求助场景,且主语应为求助方,不可随意泛化或混淆施受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皇上上朝诗词
这是一篇关于描写皇上上朝场面的诗词本文汇集了多篇描写皇上上朝场面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以及一篇自创的诗词文章。这些作品通过描绘庄重的场面、威严的君王形象以及文武百官的排列等细节,展现了皇权的威严和尊贵。皇上坐在金碧辉煌的朝堂上,龙旗飘扬,玉阶金殿,声势震天。朝臣们恭敬肃立,文武分班而立,共同听命于皇上的决策。皇上的威严和尊贵在朝堂之上得以彰显,而他对百姓的恩泽和关怀也通过这些诗词得以表达。整篇文章让读者深入感受到皇权的威严和尊贵,以及文武百官对皇上的忠诚与尊敬。同时,也展现了皇上治理下的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
关于好官的诗词
关于好官的诗词(第1篇)关于好官的诗词自古以来,诗词中赞美好官的篇章屡见不鲜。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为官之道的理解,也反映了百姓对于清廉公正官员的期盼。以下是根据“关于好官的诗词”这一主题,精选的几首古诗词及其解析。一、白居易《醉后狂言酬赠河南尹刘轲》原文:君如青松守贞节,我似浮云任风牵。公门好官多正色,不畏权势不媚权。解析:此诗以青松与浮云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好官的品质。诗人赞扬了公门中那些正直无私、不畏权势的官员。二、杜牧《遣怀》原文:落落高槐晚未秋,长亭短亭古道头。公门好客心如月,清夜无尘照九州。解析:此诗以清夜无尘的明月为喻,赞美了公门中那些好客、清廉的官员,他们如明月般照亮九
关于恩泽的诗词
关于恩泽的诗词(第1篇)关于恩泽的诗词在中国古诗词的丰富海洋中,表达恩泽的诗篇如星辰般璀璨。以下是我为您精心挑选的几首关于恩泽的诗词,包括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汉乐府《长歌行》汉乐府,朝代不详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解析: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但其中的“阳春布德泽”一句则寓意了天地的恩泽滋养万物。春天带来了阳光和恩泽,使万物生机勃勃。二、唐代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唐代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野驰驱马。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田园事转新,恩泽深可微。解析:在这首诗中,
安富恤穷
“安富恤穷”是一个成语,意指在富裕时关注贫困群体的处境,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该成语源自古代中国,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其典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财富分配和社会公正的关注。安富恤穷的近义词有济困扶危、扶危济困等,反义词为坐视不救、见死不救等。在实际使用中,应注意避免错误理解和使用,如忽略“恤穷”部分,或在不当场合使用等。安富恤穷的精神仍然在现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
赈怎么读拼音笔顺详解 11笔教你正确书写这个温暖汉字
本文介绍了“赈”字的拼音、部首、笔顺等基本信息,并详细解析了“赈济”的含义,包括以工代赈、开仓赈饥等方式。此外,还列举了其他与“赈”字相关的词汇,如放赈、赈灾、殷赈济等。全文内容详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赈”字及其相关词汇。
济寒赈贫
本文介绍了成语“济寒赈贫”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救济实践,含义为救济寒冷和贫困的人。文章通过慈善组织、政府措施等例句展示了济寒赈贫的实际应用,同时指出在正确使用成语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赈贫贷乏是什么意思
赈贫贷乏的读音赈贫贷乏的读音为:zhèn pín dài fá。赈贫贷乏的含义赈贫贷乏,指救济贫困的人,贷款给缺乏资金的人。其中,“赈”意为救济,“贫”指贫困,“贷”是出借、贷款的意思,“乏”则表示缺乏、不足。因此,该成语的含义就是通过提供物质援助来帮助那些生活困难或资金不足的人。赈贫贷乏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的救济制度,古代政府或慈善机构会设立“赈灾”等制度,以帮助贫困人群渡过难关。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逐渐形成了“赈贫贷乏”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对贫困者的救助和帮助。赈贫贷乏的近义词济困扶危:指帮助有困难和遭遇危难的人。扶贫济困:指帮助贫困的人,解决他们的困难。周急济困:指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赈
悲声载道
“悲声载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ēi shēng zài dào,用来形容悲伤的哭声充满了道路,表示人们的悲痛情绪非常强烈。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学作品,用于描述灾难或不幸后人们发出的悲痛哭声。它常常与“哀鸿遍野”、“哭天抹泪”等词语互为近义词,形容极度悲伤的场景。而反义词如“欢声笑语”则形容欢乐的氛围。文章提供了关于“悲声载道”的典故、含义、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同时指出,该成语不应随意用于描述一般的不愉快或消极情绪场景,且不能用于描述非人类事物。
道殣相望
"道殣相望"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jiàn xiāng wàng",用来描述由于战争、灾荒等导致的百姓流离失所、饿死或病死的悲惨景象。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灾荒时期。它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古代文献,常用于形容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极度困苦的情况。该成语的近义词有"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以免引起误解或不当联想。
饿殍遍野
“饿殍遍野”是一个用于形容极度饥饿和贫困导致的广泛死亡的成语。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战争或自然灾害时期,典故惨痛。它的拼音是è piǎo biàn yě。该成语描述的是因饥饿而死亡的人遍布田野的悲惨景象。近义词包括“饿莩遍野”等,反义词则是“丰衣足食”。文章还提到了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适合用于描述非极端情况或用于不合适的语境。例如战争、饥荒等导致的悲惨景象可以用此成语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