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道殣相望」详解
读音
dào jìn xiāng wàng
含义
- 道:道路。
- 殣:饿死的人。
- 相望:彼此可以看见,形容数量多。
- 整体含义:道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形容灾荒或战乱时期百姓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典故
- 《左传·昭公三年》:
“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 描述春秋时期晋国因饥荒导致百姓大量饿死,而贵族却依然奢侈享乐。 - 《史记·平准书》:
“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抏弊以巧法,财赂衰耗而不赡,人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选举陵迟,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始也。” 其中提到“道殣相望”,反映汉武帝时期连年征战导致民不聊生。
近义词
- 饿殍遍野:形容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 哀鸿遍野: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
- 民不聊生:百姓无法生存下去。
- 生灵涂炭: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反义词
- 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 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
-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 五谷丰登:形容粮食丰收,生活富足。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古代发生饥荒时,常常“道殣相望”,人们饿死在路边。
- 战争让很多地方“道殣相望”,人们生活很苦。
-
小学高年级:
- 历史书上说,大旱之年,灾民逃荒,导致“道殣相望”。
- 古代官员如果贪污,百姓就会“道殣相望”。
-
初中:
- 封建社会的苛捐杂税让百姓不堪重负,灾荒之年更是“道殣相望”。
- 晋惠帝时期,天下大乱,各地“道殣相望”,而皇帝却问“何不食肉糜”。
-
高中及以上:
- 在《资治通鉴》中,多次记载战乱时期“道殣相望”的惨状。
- 古代王朝更替时,往往伴随着“道殣相望”的社会悲剧。
错误用法
-
误用场景:
- ❌ “今天商场促销,人山人海,真是道殣相望。”(错误:该成语形容悲惨景象,不能用于热闹场景。)
- ❌ “考试太难了,考场里‘道殣相望’。”(错误:成语与考试无关,属于滥用。)
- ❌ “他家里很有钱,生活‘道殣相望’。”(错误:成语形容饥荒或战乱,不能用于富裕生活。)
-
混淆近义词:
- ❌ “地震后,灾区‘道殣相望’。”(可用“哀鸿遍野”更贴切。)
- ❌ “这个城市发展迅速,不再是‘道殣相望’了。”(可用“民不聊生”的反义词,如“繁荣昌盛”。)
总结:“道殣相望”是一个描述社会灾难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滥用。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五胡乱华的诗词
五胡乱华是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上述提供的诗词深刻描绘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战争和人民的苦难。根据提供的诗词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五胡乱华时期的古诗词描绘了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百姓苦难的场景。诗人通过描述战火连天、胡骑争驰、血染山河等情景,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百姓的同情。同时,这些诗词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谴责,透露出对历史的见证和记录。这些古诗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苍生涂炭
苍生涂炭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āng shēng tú tàn,形容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的情景。它来源于《左传》,常用来描述百姓生活陷入困境,如同陷入泥沼和炭火之中。苍生涂炭的近义词有“水深火热”、“生灵涂炭”等,反义词则为“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避免错误用法,以避免贬低他人或造成误解。
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āi hóng biàn yě,用来形容到处都是悲鸣的鸟,比喻在灾难或困苦中的人们,描述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景象。它源自《诗经·小雅·鸿雁》,描述战乱时期人们无家可归的情景。近义词包括流离失所、啼饥号寒、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情感色彩来选择,避免错误用于非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的场景。
关于安全古诗词
关于安全古诗词(第1篇)关于安全古诗词一、江城五月平安吟诗词原文:江城五月无风波,海晏河清百姓安。砥柱中流坚似铁,人民生活乐无边。作者与朝代:此诗为现代诗,无特定作者,但反映了古代对平安生活的向往。解析:此诗以“江城五月”为背景,描绘了平安无事的景象,寓意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诗人以砥柱中流的坚定,比喻社会秩序的稳固,体现了人民对安全、和平生活的追求。二、夜泊水村言平安诗词原文:夜泊水村人语安,月明风清满舟船。渔火点点照归路,家书封封寄平安。作者与朝代:此诗为古代诗作,作者及朝代不详。解析:此诗描绘了夜晚水村的宁静景象,月明风清,渔火点点,表达了人们对平安生活的向往和珍视。家书封封寄平安,体
兵连祸结
兵连祸结是一个成语,读音bīng lián huò jié,含义是战争连续不断,灾祸接踵而至,形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出自《左传》与《史记》。近义词有战火纷飞等,反义词有和平盛世等。该成语用于形容战争或灾难接连不断的情况,不适用于个人遭遇或其他非战争、灾难的语境。
悲声载道
“悲声载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ēi shēng zài dào,用来形容悲伤的哭声充满了道路,表示人们的悲痛情绪非常强烈。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学作品,用于描述灾难或不幸后人们发出的悲痛哭声。它常常与“哀鸿遍野”、“哭天抹泪”等词语互为近义词,形容极度悲伤的场景。而反义词如“欢声笑语”则形容欢乐的氛围。文章提供了关于“悲声载道”的典故、含义、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同时指出,该成语不应随意用于描述一般的不愉快或消极情绪场景,且不能用于描述非人类事物。
兵荒马乱
本文介绍了成语“兵荒马乱”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以及近义词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秩序混乱的情景,源于古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提供了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给出了在正确使用场合下的一些例句。错误用法方面,要避免在使用中混淆该成语与其他成语,或在不当场合下使用,以及对成语的滥用和不尊重。
哀鸿遍地
哀鸿遍地是一个成语,用来描述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和生活困苦的情境。该成语最早出自《汉书·食货志》,后来逐渐在文献中出现。其含义是到处都是悲惨的景象,形容社会苦难深重。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小雅·鸿雁》篇,描述的是因饥荒战乱而四处流浪的人们。常见近义词包括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描述风景优美或和平安定的景象,或轻描淡写地描述不太严重的困境或问题。
我负子戴是什么意思
我负子戴的读音读音:wǒ fù zǐ dài。我负子戴的含义“我负子戴”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含义是形容百姓生活困苦,男子背负妇女和儿童逃难,自己也在艰苦中前行。其中,“负”表示背负,“子”指儿女,“戴”则有行走之意。整个成语表达了人们在艰难困苦中相互扶持、共同前行的精神。我负子戴的典故该成语典故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左传》中记载了晋国大旱,百姓流离失所,许多人都背负着妻儿逃荒的情景。此外,在《史记》中也记录了类似的场景,描述了战乱时期,百姓为了生存而背负家小逃难的情景。这些典故都生动地描绘了“我负子戴”的场景。我负子戴的近义词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扶老携幼逃亡流离这些词语都带有类似的含义,形容人们在
沉灶生蛙
“沉灶生蛙”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én zào shēng wā。该成语形容环境极端恶劣,局势恶劣到极点,用于描绘无法生存的境地。典故源自《淮南子·泛论训》,描述古代环境极度恶劣,灶台沉入水中,蛙类却能在其中生存。近义词包括艰难困苦、水深火热等。反义词为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注意避免用于非极端恶劣的环境或情况,也要避免与近义词混淆使用。例句展示了沉灶生蛙的情境,如战乱年代百姓生活沉灶生蛙,工作生活压力巨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