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生涂炭

苍生涂炭:一个描绘苦难的成语

读音

cāng shēng tú tàn

含义

  • 苍生:指百姓、民众。”苍”本义为青色,引申为广大的、众多的;”生”指生命、人民。
  • 涂炭:”涂”指泥沼,”炭”指炭火,合起来比喻极端困苦的境地,如同陷入泥沼或被烈火灼烧。
  • 整体含义:形容百姓生活在极其困苦的环境中,遭受深重的灾难。

典故

  1. 《尚书·仲虺之诰》

    • 商汤讨伐夏桀时,形容夏朝百姓的苦难:”有夏昏德,民坠涂炭。”
    • 这是最早使用”涂炭”一词的文献之一。
  2. 《晋书·苻坚载记》

    • 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失败后,国家动荡,史书评价:”苍生涂炭,四海鼎沸。”
    • 形象描绘了战乱中百姓的悲惨境遇。
  3.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

    • 诸葛亮骂王朗:”致使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 用于谴责统治者无能导致民不聊生。

近义词

  1. 民不聊生:百姓无法维持生计,生活极端困苦。
  2. 生灵涂炭:与”苍生涂炭”几乎同义,强调人民遭受灾难。
  3. 水深火热:比喻生活处境极端艰难。
  4. 哀鸿遍野:形容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

反义词

  1. 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2. 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工作愉快。
  3. 歌舞升平:形容太平盛世,人民欢乐的景象。
  4. 丰衣足食:衣食充足,生活富裕。

例句

小学阶段例句

  1. 战争时期,苍生涂炭,许多孩子失去了家园。(五年级)
  2. 古代暴君统治下,百姓苍生涂炭,生活非常艰难。(六年级)

初中阶段例句

  1.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导致苍生涂炭,人口锐减。(初一)
  2. 这部历史小说描写了隋炀帝时期苍生涂炭的社会景象。(初二)
  3. 自然灾害加上官员腐败,使得该地区苍生涂炭。(初三)

高中阶段例句

  1.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大唐盛世不再,苍生涂炭。(高一)
  2. 诗人杜甫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描绘了苍生涂炭的社会现实。(高二)
  3.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内战都可能导致苍生涂炭的悲剧。(高三)

大学及以上例句

  1. 研究古代饥荒时期的文献,字里行间都是苍生涂炭的惨状。
  2. 这部纪录片真实记录了战乱地区苍生涂炭的现状。

其他用法例句

  1. 环保人士警告,如果继续破坏生态,终将导致苍生涂炭。
  2. 瘟疫蔓延的中世纪欧洲,堪称苍生涂炭的人间地狱。
  3. 历史学家正在研究那个苍生涂炭的特殊时期。
  4. 小说中虚构的独裁政权统治下,苍生涂炭,民怨沸腾。
  5. 考古发现证实了史书上关于那次大旱导致苍生涂炭的记载。
  6. 这幅古画生动表现了战乱后苍生涂炭的凄凉景象。
  7. 记者深入灾区,报道了洪水过后苍生涂炭的真实情况。
  8. 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恶性通货膨胀往往伴随着苍生涂炭。
  9. 联合国报告指出,该国内战已造成苍生涂炭的人道主义危机。
  10. 这尊雕塑作品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了历史上苍生涂炭的苦难记忆。

错误用法

  1. 形容个人困境

    • 错误:”我考试不及格,感觉苍生涂炭。”
    • 解析:成语用于描述广大民众的苦难,不适用于个人小挫折。
  2. 轻微困难场景

    • 错误:”公司这个月业绩下滑,简直是苍生涂炭。”
    • 解析:商业波动不符合”极端苦难”的语义强度。
  3. 自然现象夸张

    • 错误:”今天下大雨,街上积水,真是苍生涂炭。”
    • 解析:临时性天气问题不能与民众深重灾难相提并论。
  4. 体育比赛失利

    • 错误:”我们队输了决赛,球迷们苍生涂炭。”
    • 解析:体育竞赛结果不构成民众生存危机。
  5. 日常琐事抱怨

    • 错误:”手机没电了,地铁又挤,苍生涂炭啊!”
    • 解析:将日常不便夸张为民众苦难,属于严重误用。

这个成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使用时应当尊重其语义强度和历史背景,避免轻率或夸张的误用。正确使用不仅能准确表达思想,还能体现对语言文化的深刻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五胡乱华的诗词

五胡乱华是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上述提供的诗词深刻描绘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战争和人民的苦难。根据提供的诗词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五胡乱华时期的古诗词描绘了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百姓苦难的场景。诗人通过描述战火连天、胡骑争驰、血染山河等情景,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百姓的同情。同时,这些诗词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谴责,透露出对历史的见证和记录。这些古诗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描写民间疾苦的古诗词

描写民间疾苦的古诗词(第1篇)《民间疾苦诗》:中华文学中咏史述民之传统,由来久远,诸般忧虑人间苦辛之古诗词,虽散见在历代,然犹有其深刻的社会人文关怀。一、古诗全文杜甫《三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史家三子客,各抱愁思泪。疾苦知多少,百姓多辛苦。作者:杜甫(唐)解析:杜甫的《三吏》以民间疾苦为题材,通过描绘一个夜晚的场景,展现了官吏的严苛和百姓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官使促回穷谷中,幸留名姓身强健。行路难时枉低唱,岂有柴炭尚亏积。作者:白居易(唐)解析:此诗通过对一个烧炭老人形象描绘,以及老人面对艰难生

描写贫穷的古诗词

这是一篇关于描写贫穷的古诗词的本文汇总了多篇描写贫穷的古诗词,这些诗词来自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描绘了贫穷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文中详细介绍了每篇诗词的作者、内容以及解析,通过这些古诗词,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贫穷的痛苦和无奈。这些诗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提醒我们要关注贫困问题,关注贫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生民涂炭是什么意思

生民涂炭是一个成语,读音为shēng mín tú tàn,用来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灾难深重的境地。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典故描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生民涂炭的近义词有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等。该成语不能随意使用,通常用于描述极端困苦的社会状况,需要注意正确的用法和搭配。

悲声载道

“悲声载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ēi shēng zài dào,用来形容悲伤的哭声充满了道路,表示人们的悲痛情绪非常强烈。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学作品,用于描述灾难或不幸后人们发出的悲痛哭声。它常常与“哀鸿遍野”、“哭天抹泪”等词语互为近义词,形容极度悲伤的场景。而反义词如“欢声笑语”则形容欢乐的氛围。文章提供了关于“悲声载道”的典故、含义、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同时指出,该成语不应随意用于描述一般的不愉快或消极情绪场景,且不能用于描述非人类事物。

析骸易子是什么意思

析骸易子的读音读音:xī hái yì zi析骸易子的含义含义:指战乱或灾荒时,人们为了生存而将所杀之人的肉分食,甚至将子女交换他人以换取食物或生存机会。形容战乱、灾荒给人们带来的极度苦难和悲痛。析骸易子的典故典故:该成语源自古代战争和灾荒时期,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的极端措施。在古代文献中,常可以见到类似的记载,例如《左传》中就有“析珪胙于百姓,易子而食”的描述。此外,历史上的一些战争和灾荒时期也常有类似的悲惨事件发生。这些典故和历史事件都反映了人类在极端困境下的无奈和悲惨命运。析骸易子的近义词近义词:民不聊生、嗷嗷待哺、饿殍遍野、哀鸿遍野等。这些词语都表达了由于战乱或灾荒导致的民众生活困

哀鸿遍地

哀鸿遍地是一个成语,用来描述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和生活困苦的情境。该成语最早出自《汉书·食货志》,后来逐渐在文献中出现。其含义是到处都是悲惨的景象,形容社会苦难深重。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小雅·鸿雁》篇,描述的是因饥荒战乱而四处流浪的人们。常见近义词包括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描述风景优美或和平安定的景象,或轻描淡写地描述不太严重的困境或问题。

万民涂炭是什么意思

万民涂炭的读音万民涂炭的读音为:wàn mín tú tàn。万民涂炭的含义"万民涂炭"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百姓在灾难、困苦或战争等情况下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其中,“万民”指的是众多的人民;“涂炭”则用来形容苦难深重,如同陷入泥沼和炭火之中。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百姓处于极其困苦、悲惨的境地。万民涂炭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与战争和灾难有关。在古代社会中,战争和天灾常常给百姓带来极大的苦难。当国家处于战乱或灾难之中时,百姓往往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生活困苦不堪。因此,"万民涂炭"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这种困苦、悲惨的境地。虽然具体的典故和出处可能因历史记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含义是普遍而

黎庶涂炭是什么意思

黎庶涂炭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í shù tú tàn,用来描述百姓生活困苦、遭受灾难的状态。其源于古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时期,百姓因战争、灾害等原因生活困苦。该成语的近义词有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等,反义词则为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等。运用时需避免轻微困境的轻描淡写,以及与类似含义成语的混淆。该成语在正式场合或严肃语境中需谨慎使用,以体现其庄重性。

悲天悯人

文章摘要如下:悲天悯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ēi tiān mǐn rén,指对世间的苦难和不幸抱有深切的同情和怜悯之心。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儒家思想和佛教慈悲思想,强调仁爱之心和同情心。悲天悯人的近义词包括慈悲为怀、怜香惜玉等,反义词则是冷酷无情等。这个成语应适用于严肃场合,用于形容真正的同情和怜悯之情,不应被用于形容消极情绪或在轻松场合使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