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悬之苦

倒悬之苦

读音

dào xuán zhī kǔ

含义

  • :颠倒,上下翻转。
  • :悬挂,吊挂。
  • :助词,相当于“的”。
  • :痛苦,苦难。

整体含义:形容处境极其艰难,如同人被倒挂着一样痛苦不堪。比喻生活或处境极其困苦,急需解救。

典故

  1.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曾用“倒悬”比喻百姓的苦难,他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意思是百姓在暴政下受苦,如同被倒挂着一样,急需解救。
  2. 《后汉书·臧洪传》
    臧洪在讨伐董卓时,形容百姓的苦难:“倒悬之急,解民之困。”强调解救百姓的紧迫性。
  3.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倒悬”一词,但表达的也是国家危难、百姓困苦的类似情境。

近义词

  1. 水深火热:形容百姓生活极其艰难,如同处在深水和烈火之中。
  2. 民不聊生:百姓无法维持生计,生活极其困苦。
  3. 岌岌可危:形容局势极其危险,随时可能崩溃。
  4. 危如累卵:比喻形势极其危险,如同摞起来的鸡蛋一样容易倒塌。

反义词

  1. 安居乐业:形容生活安定,工作愉快。
  2. 国泰民安:国家太平,百姓安乐。
  3. 丰衣足食:生活富足,衣食无忧。
  4. 歌舞升平:形容社会安定,百姓生活幸福。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战争让百姓饱受倒悬之苦,他们多么希望和平啊!
    • 灾区的孩子们生活艰难,真是倒悬之苦。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古代暴政下,百姓生活如同倒悬之苦,苦不堪言。
    • 在干旱的沙漠里,缺水的人们正经历着倒悬之苦。
  3. 初中

    • 封建社会末期,农民在苛捐杂税下饱受倒悬之苦。
    • 战争年代,难民流离失所,倒悬之苦令人心痛。
  4. 高中

    • 经济危机时期,失业率飙升,许多家庭陷入倒悬之苦。
    • 在专制统治下,人民长期处于倒悬之苦,渴望自由与解放。
  5. 大学及以上

    • 在极权社会中,言论受限,民众精神上承受着倒悬之苦。
    •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部分地区粮食短缺,农民面临倒悬之苦。

错误用法

  1. 形容个人轻微困难

    • ❌ “今天作业太多,真是倒悬之苦。”(错误,作业多只是小困难,不适用该成语。)
    • ❌ “考试没考好,感觉像倒悬之苦。”(错误,个人挫折不适用。)
  2. 形容短暂的不便

    • ❌ “地铁故障,等车等了半小时,简直是倒悬之苦。”(错误,短暂不便不适用。)
    • ❌ “手机没电了,倒悬之苦啊!”(错误,过于夸张。)
  3. 用于非苦难情境

    • ❌ “周末加班,真是倒悬之苦。”(错误,加班不算极端苦难。)
    • ❌ “排队买奶茶等了很久,倒悬之苦。”(错误,排队不适用。)

正确使用场景:该成语适用于描述极端困苦的处境,如战争、饥荒、暴政等,不适用于日常小事或个人轻微挫折。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民间疾苦的古诗词

描写民间疾苦的古诗词(第1篇)《民间疾苦诗》:中华文学中咏史述民之传统,由来久远,诸般忧虑人间苦辛之古诗词,虽散见在历代,然犹有其深刻的社会人文关怀。一、古诗全文杜甫《三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史家三子客,各抱愁思泪。疾苦知多少,百姓多辛苦。作者:杜甫(唐)解析:杜甫的《三吏》以民间疾苦为题材,通过描绘一个夜晚的场景,展现了官吏的严苛和百姓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官使促回穷谷中,幸留名姓身强健。行路难时枉低唱,岂有柴炭尚亏积。作者:白居易(唐)解析:此诗通过对一个烧炭老人形象描绘,以及老人面对艰难生

描写五胡乱华的诗词

五胡乱华是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上述提供的诗词深刻描绘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战争和人民的苦难。根据提供的诗词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五胡乱华时期的古诗词描绘了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百姓苦难的场景。诗人通过描述战火连天、胡骑争驰、血染山河等情景,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百姓的同情。同时,这些诗词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谴责,透露出对历史的见证和记录。这些古诗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出征的经典名句与情感表达

本文列举了五篇关于描写出征的古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引言了出征在古代诗词中的常见主题,并分别列举了多首古诗词,每首诗都附有作者、朝代及解析。这些古诗词描绘了出征将士的豪情壮志、战争的残酷与无奈、边疆的风景以及征战之情的深刻情感。文章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古代将士们的英勇形象和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的影响。这些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让我们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为家国情怀而奋斗。

哀鸿遍地

哀鸿遍地是一个成语,用来描述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和生活困苦的情境。该成语最早出自《汉书·食货志》,后来逐渐在文献中出现。其含义是到处都是悲惨的景象,形容社会苦难深重。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小雅·鸿雁》篇,描述的是因饥荒战乱而四处流浪的人们。常见近义词包括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描述风景优美或和平安定的景象,或轻描淡写地描述不太严重的困境或问题。

悲声载道

“悲声载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ēi shēng zài dào,用来形容悲伤的哭声充满了道路,表示人们的悲痛情绪非常强烈。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学作品,用于描述灾难或不幸后人们发出的悲痛哭声。它常常与“哀鸿遍野”、“哭天抹泪”等词语互为近义词,形容极度悲伤的场景。而反义词如“欢声笑语”则形容欢乐的氛围。文章提供了关于“悲声载道”的典故、含义、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同时指出,该成语不应随意用于描述一般的不愉快或消极情绪场景,且不能用于描述非人类事物。

生民涂炭是什么意思

生民涂炭是一个成语,读音为shēng mín tú tàn,用来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灾难深重的境地。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典故描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生民涂炭的近义词有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等。该成语不能随意使用,通常用于描述极端困苦的社会状况,需要注意正确的用法和搭配。

黎庶涂炭是什么意思

黎庶涂炭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í shù tú tàn,用来描述百姓生活困苦、遭受灾难的状态。其源于古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时期,百姓因战争、灾害等原因生活困苦。该成语的近义词有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等,反义词则为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等。运用时需避免轻微困境的轻描淡写,以及与类似含义成语的混淆。该成语在正式场合或严肃语境中需谨慎使用,以体现其庄重性。

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āi hóng biàn yě,用来形容到处都是悲鸣的鸟,比喻在灾难或困苦中的人们,描述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景象。它源自《诗经·小雅·鸿雁》,描述战乱时期人们无家可归的情景。近义词包括流离失所、啼饥号寒、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情感色彩来选择,避免错误用于非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的场景。

比户可封

成语“比户可封”读音为bǐ hù kě fēng,意味着每家每户都值得封侯,描述百姓生活富足和社会安定的情境。其源自《汉书·赵充国传》,与西汉时期赵充国平定西羌叛乱后的治理措施有关。此外,在杜甫的《春望》中亦有体现。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民殷国富、家家户户、丰衣足食等,反义词为民不聊生、家贫如洗、饥寒交迫等。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正确用法,避免滥用或与原意相反的情形。当前社会已经实现了比户可封的局面,人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惨无天日

文章介绍了成语“惨无天日”的拼音、含义、典故及其用法。该成语形容环境极其恶劣、悲惨,仿佛天空都被阴暗所遮蔽。其典故源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描绘,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承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成语含义。文章还列举了与其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使用场景。同时指出使用该成语时的注意事项,避免在错误语境或错误搭配中使用,并注意根据语气和场合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