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殣相枕:一个描绘悲惨景象的成语
读音
dào jìn xiāng zhěn
含义
- 道:道路。
- 殣:饿死的人。
- 相枕:尸体相互枕藉,形容死亡人数众多。
整体含义:形容因饥荒、战乱等原因,道路上饿死的人极多,尸体相互枕藉,景象极其悲惨。
典故
- 《左传·昭公三年》:
“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 描述春秋时期,晋国因连年饥荒,百姓饿死无数,尸体遍布道路。 - 《史记·平准书》:
“天下大饥,道殣相枕。” 记载汉武帝时期,因连年征战和天灾,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 《资治通鉴·唐纪》:
“关中大旱,道殣相枕。” 描述唐朝安史之乱后,关中地区因战乱和旱灾,百姓生活困苦,饿死者众多。
近义词
- 饿殍遍野:形容因饥荒而饿死的人遍布田野。
- 哀鸿遍野: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
- 十室九空:形容因战乱或灾害导致百姓大量逃亡或死亡。
- 民不聊生:形容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无法生存。
反义词
- 安居乐业:形容人民生活安定,工作愉快。
- 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足,衣食无忧。
- 国泰民安:形容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 路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民生活安定。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古代发生饥荒时,路上有很多饿死的人,真是“道殣相枕”。
- 战争过后,村庄里“道殣相枕”,非常可怕。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历史书上说,唐朝安史之乱后,关中地区“道殣相枕”,百姓生活极其艰难。
- 大旱之年,农田颗粒无收,道路上“道殣相枕”,景象凄凉。
-
初中:
- 晋国因连年饥荒,“道殣相枕”,百姓苦不堪言。
- 汉武帝时期,连年征战导致“道殣相枕”,社会动荡不安。
-
高中及以上:
- 在古代社会,一旦发生大规模天灾人祸,往往“道殣相枕”,尸横遍野。
- 《资治通鉴》记载,唐末黄巢起义时,关中地区“道殣相枕”,百姓流离失所。
错误用法
-
错误场景:形容交通拥堵。
- ❌ 今天早高峰,马路上“道殣相枕”,车流一动不动。(错误:成语形容尸体遍布,而非车辆拥堵。)
-
错误场景:形容人多热闹。
- ❌ 春节庙会上人山人海,简直是“道殣相枕”。(错误:成语带有悲惨色彩,不能用于欢乐场景。)
-
错误场景:形容物品堆积。
- ❌ 仓库里的货物“道殣相枕”,堆得满满的。(错误:成语仅用于形容尸体,不能用于物品。)
总结:“道殣相枕”是一个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五胡乱华的诗词
五胡乱华是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上述提供的诗词深刻描绘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战争和人民的苦难。根据提供的诗词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五胡乱华时期的古诗词描绘了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百姓苦难的场景。诗人通过描述战火连天、胡骑争驰、血染山河等情景,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百姓的同情。同时,这些诗词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谴责,透露出对历史的见证和记录。这些古诗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饿莩遍野
“饿莩遍野”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由于极度饥饿和缺乏食物导致的死亡和灾难,描述因严重饥荒或灾难导致许多人因饥饿而死的悲惨景象。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或自然灾害时期,最早可追溯到《史记》等文献。其近义词有“饿殍枕藉”、“饿殍遍地”等,反义词则包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等。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饿莩遍野”的用法和含义,并强调了避免在非灾难或战争背景下以及在不恰当语境中使用该成语的重要性。
道殣相望
"道殣相望"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jiàn xiāng wàng",用来描述由于战争、灾荒等导致的百姓流离失所、饿死或病死的悲惨景象。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灾荒时期。它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古代文献,常用于形容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极度困苦的情况。该成语的近义词有"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以免引起误解或不当联想。
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āi hóng biàn yě,用来形容到处都是悲鸣的鸟,比喻在灾难或困苦中的人们,描述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景象。它源自《诗经·小雅·鸿雁》,描述战乱时期人们无家可归的情景。近义词包括流离失所、啼饥号寒、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情感色彩来选择,避免错误用于非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的场景。
赤地千里
赤地千里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土地荒凉、寸草不生的景象,通常描述遭受严重灾害或长期战乱后的地区。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形容土地贫瘠、无法耕种的情况。其近义词包括荒芜之地、不毛之地等,反义词则是沃野千里、丰饶富饶等。文章还提到了赤地千里的错误用法,并详细解释了其正确的使用语境。
描写海市蜃楼诗词
这段摘要主要描述了多篇文章中关于海市蜃楼诗词的内容。这些诗词包括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描写,生动展现了海市蜃楼的神秘、美丽和令人向往的特质。摘要强调了这些诗词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海市蜃楼的幻境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奇妙。同时,也提到了现代诗对海市蜃楼的独特情感和描绘。整体上,这段摘要简洁明了地介绍了多篇文章中关于海市蜃楼诗词的内容,突出了其特点和魅力。因此,摘要可以写为:本文介绍了多篇文章中描绘海市蜃楼的古诗词,包括不同朝代和不同作者的创作。这些诗词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带入海市蜃楼的神秘幻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奇妙。同时,也提到了现代诗对海市蜃楼的独特表现。
白骨露野
“白骨露野”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bái gǔ lù yě,用于形容战争或灾难后尸骨暴露在野外的凄惨景象。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灾难的悲惨景象,表达了对战争和灾难的悲痛和愤怒。其近义词包括尸横遍野、饿殍遍野等,反义词为安居乐业和太平盛世。使用这个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在描述非战争或灾难的凄凉景象、非极度悲惨或残酷的情境以及与不相关词语搭配使用。该成语体现了对战争和灾难造成的悲惨景象的深刻描绘。
道殣相属
道殣相属是一个描述社会灾难或战争造成的百姓死亡众多、生活困苦的成语。其含义是道路上饿死或饿得半死的人接连不断,形容灾难严重。该成语源于《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和古代战争时期的悲惨情景。道殣相属的近义词如饿殍遍野、死亡无数等,反义词则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等。该成语用于描述严重灾难后的惨状,不应随意用于其他场合,需避免夸大其词或不当语境。
哀鸿遍地
哀鸿遍地是一个成语,用来描述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和生活困苦的情境。该成语最早出自《汉书·食货志》,后来逐渐在文献中出现。其含义是到处都是悲惨的景象,形容社会苦难深重。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小雅·鸿雁》篇,描述的是因饥荒战乱而四处流浪的人们。常见近义词包括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描述风景优美或和平安定的景象,或轻描淡写地描述不太严重的困境或问题。
生民涂炭是什么意思
生民涂炭是一个成语,读音为shēng mín tú tàn,用来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灾难深重的境地。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典故描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生民涂炭的近义词有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等。该成语不能随意使用,通常用于描述极端困苦的社会状况,需要注意正确的用法和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