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殣相枕

道殣相枕:一个描绘悲惨景象的成语

读音

dào jìn xiāng zhěn

含义

  • :道路。
  • :饿死的人。
  • 相枕:尸体相互枕藉,形容死亡人数众多。

整体含义:形容因饥荒、战乱等原因,道路上饿死的人极多,尸体相互枕藉,景象极其悲惨。

典故

  1. 《左传·昭公三年》
    “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 描述春秋时期,晋国因连年饥荒,百姓饿死无数,尸体遍布道路。
  2. 《史记·平准书》
    “天下大饥,道殣相枕。” 记载汉武帝时期,因连年征战和天灾,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3. 《资治通鉴·唐纪》
    “关中大旱,道殣相枕。” 描述唐朝安史之乱后,关中地区因战乱和旱灾,百姓生活困苦,饿死者众多。

近义词

  1. 饿殍遍野:形容因饥荒而饿死的人遍布田野。
  2. 哀鸿遍野: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
  3. 十室九空:形容因战乱或灾害导致百姓大量逃亡或死亡。
  4. 民不聊生:形容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无法生存。

反义词

  1. 安居乐业:形容人民生活安定,工作愉快。
  2. 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足,衣食无忧。
  3. 国泰民安:形容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4. 路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民生活安定。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古代发生饥荒时,路上有很多饿死的人,真是“道殣相枕”。
    • 战争过后,村庄里“道殣相枕”,非常可怕。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历史书上说,唐朝安史之乱后,关中地区“道殣相枕”,百姓生活极其艰难。
    • 大旱之年,农田颗粒无收,道路上“道殣相枕”,景象凄凉。
  3. 初中

    • 晋国因连年饥荒,“道殣相枕”,百姓苦不堪言。
    • 汉武帝时期,连年征战导致“道殣相枕”,社会动荡不安。
  4. 高中及以上

    • 在古代社会,一旦发生大规模天灾人祸,往往“道殣相枕”,尸横遍野。
    • 《资治通鉴》记载,唐末黄巢起义时,关中地区“道殣相枕”,百姓流离失所。

错误用法

  1. 错误场景:形容交通拥堵。

    • ❌ 今天早高峰,马路上“道殣相枕”,车流一动不动。(错误:成语形容尸体遍布,而非车辆拥堵。)
  2. 错误场景:形容人多热闹。

    • ❌ 春节庙会上人山人海,简直是“道殣相枕”。(错误:成语带有悲惨色彩,不能用于欢乐场景。)
  3. 错误场景:形容物品堆积。

    • ❌ 仓库里的货物“道殣相枕”,堆得满满的。(错误:成语仅用于形容尸体,不能用于物品。)

总结:“道殣相枕”是一个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道殣相枕.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道殣相属

道殣相属是一个描述社会灾难或战争造成的百姓死亡众多、生活困苦的成语。其含义是道路上饿死或饿得半死的人接连不断,形容灾难严重。该成语源于《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和古代战争时期的悲惨情景。道殣相属的近义词如饿殍遍野、死亡无数等,反义词则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等。该成语用于描述严重灾难后的惨状,不应随意用于其他场合,需避免夸大其词或不当语境。

饿殍枕藉

“饿殍枕藉”是一个成语,形容饿死的人极多,尸体堆叠的景象。源自古代文献记载,常用来形容极度饥荒或灾难的严重程度。该成语的典故源自《左传》等古代文献。其近义词包括“饿殍遍野”、“饿莩遍野”等,反义词有“丰衣足食”、“人丁兴旺”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其特定的使用环境和含义,避免滥用或误解。错误场景包括滥用成语和误用成语含义。

饿殍遍野

“饿殍遍野”是一个用于形容极度饥饿和贫困导致的广泛死亡的成语。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战争或自然灾害时期,典故惨痛。它的拼音是è piǎo biàn yě。该成语描述的是因饥饿而死亡的人遍布田野的悲惨景象。近义词包括“饿莩遍野”等,反义词则是“丰衣足食”。文章还提到了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适合用于描述非极端情况或用于不合适的语境。例如战争、饥荒等导致的悲惨景象可以用此成语来形容。

饿殍满道

"饿殍满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è piǎo mǎn dào,用来描述因极度饥饿和贫困导致路上到处都是饿死者的尸体的悲惨景象。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贫困和灾难的严重程度。典故源于古代战争、灾荒等社会动荡导致的民众困苦和饿死场景。其近义词如饿殍遍野、饥寒交迫等,都描述了类似的悲惨状况。反义词如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等,则表达了社会稳定、人民富裕的生活状态。使用该成语时需谨慎,避免误用在非饥饿或贫困相关的场景,以及在不了解背景含义的情况下随意使用。例如,"在那场大旱灾过后,道路上饿殍满道,景象惨不忍睹。" 等例句,都体现了这一成语的恰当用法。

饿殍载道

“饿殍载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è piǎo zài dào,用来形容极度饥饿和灾荒的严重情况。该成语源自古代文献中关于灾荒和饥荒的描述,描述了因饥饿而死的尸体堆积在道路上的惨状。其典故和具体例子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近义词如“饿殍遍野”等,都表达了因饥饿导致的灾难和死亡。反义词则表达了丰衣足食的富裕生活。但在使用时需注意,该成语不适用于非灾难或非饥荒情境,应合理运用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饿莩载道

“饿莩载道”是一个形容灾荒或战乱时期悲惨景象的成语,指因饥饿而死的人很多,遍地都是。其最早可追溯到《史记》等古籍。该成语的近义词有饿殍遍野、饥民如潮等,反义词则有丰衣足食、国泰民安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不当使用场合、用词不当、滥用成语以及不合逻辑的搭配等错误用法。这个成语描绘了社会动荡时期人民因饥饿而死的悲惨情景。

描写五胡乱华的诗词

五胡乱华是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上述提供的诗词深刻描绘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战争和人民的苦难。根据提供的诗词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五胡乱华时期的古诗词描绘了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百姓苦难的场景。诗人通过描述战火连天、胡骑争驰、血染山河等情景,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百姓的同情。同时,这些诗词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谴责,透露出对历史的见证和记录。这些古诗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饿莩遍野

“饿莩遍野”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由于极度饥饿和缺乏食物导致的死亡和灾难,描述因严重饥荒或灾难导致许多人因饥饿而死的悲惨景象。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或自然灾害时期,最早可追溯到《史记》等文献。其近义词有“饿殍枕藉”、“饿殍遍地”等,反义词则包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等。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饿莩遍野”的用法和含义,并强调了避免在非灾难或战争背景下以及在不恰当语境中使用该成语的重要性。

道殣相望

"道殣相望"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jiàn xiāng wàng",用来描述由于战争、灾荒等导致的百姓流离失所、饿死或病死的悲惨景象。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灾荒时期。它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古代文献,常用于形容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极度困苦的情况。该成语的近义词有"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以免引起误解或不当联想。

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āi hóng biàn yě,用来形容到处都是悲鸣的鸟,比喻在灾难或困苦中的人们,描述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景象。它源自《诗经·小雅·鸿雁》,描述战乱时期人们无家可归的情景。近义词包括流离失所、啼饥号寒、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情感色彩来选择,避免错误用于非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的场景。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