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殍遍野
读音
è piǎo biàn yě
含义
- 饿:饥饿,没有食物吃。
- 殍:饿死的人。
- 遍:到处,广泛。
- 野:原野,野外。
整体含义:形容因饥荒或战乱导致大量饿死的人遍布荒野,景象极其悲惨。
典故
-
《孟子·梁惠王上》: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殍)。”
孟子劝诫梁惠王施行仁政,否则百姓饥饿,荒野上到处都是饿死的人。 -
《后汉书·仲长统传》:
“坐视战士之蔬食,立望饿殍之满道。”
描述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饿死者随处可见。 -
《资治通鉴·唐纪》:
“关中大饥,饿殍载道。”
记载唐朝时期关中地区发生大饥荒,道路上满是饿死的灾民。
近义词
- 哀鸿遍野: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
- 民不聊生:形容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无法生存。
- 生灵涂炭:形容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
- 十室九空:形容因灾荒或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反义词
- 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足,衣食无忧。
- 国泰民安:国家安定,人民安乐。
- 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工作愉快。
- 五谷丰登:形容粮食丰收,生活富足。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古代发生饥荒时,饿殍遍野,人们没有饭吃。(简单解释)
-
小学高年级:
- 战争过后,村庄荒芜,饿殍遍野,景象十分凄凉。
-
初中:
- 历史上许多朝代因统治者昏庸无道,导致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
高中:
- 在《资治通鉴》中,多次记载了因天灾人祸而饿殍遍野的惨状。
-
大学及以上:
- 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一旦遭遇旱涝灾害,往往饿殍遍野,社会秩序崩溃。
-
文学描写:
- 夕阳下的荒野,饿殍遍野,乌鸦盘旋,仿佛在哀悼逝去的生命。
-
历史分析:
- 明末小冰河期导致粮食减产,饿殍遍野,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
社会评论:
- 如果政府不重视粮食安全,未来可能再次出现饿殍遍野的悲剧。
-
新闻报道:
- 战乱地区的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国际社会急需援助。
-
议论文:
- 古代统治者若不体恤民情,最终只会导致饿殍遍野,政权覆灭。
错误用法
-
形容个人饥饿:
- ❌ “我今天没吃早饭,饿得饿殍遍野。”(错误:成语用于形容大规模饥荒,不适用于个人)
-
形容动物死亡:
- ❌ “森林大火后,动物的尸体饿殍遍野。”(错误:成语专指人类因饥饿而死)
-
夸张使用:
- ❌ “考试太难了,考场上饿殍遍野。”(错误:滥用成语,与饥饿无关)
-
形容经济困难:
- ❌ “公司破产后,员工饿殍遍野。”(错误:成语不适用于经济困境)
-
形容疫情死亡:
- ❌ “疫情期间,医院里饿殍遍野。”(错误:成语特指饿死,而非病死)
总结:
“饿殍遍野”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成语,常用于描述历史上的饥荒或战乱惨状。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饿莩载道
“饿莩载道”是一个形容灾荒或战乱时期悲惨景象的成语,指因饥饿而死的人很多,遍地都是。其最早可追溯到《史记》等古籍。该成语的近义词有饿殍遍野、饥民如潮等,反义词则有丰衣足食、国泰民安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不当使用场合、用词不当、滥用成语以及不合逻辑的搭配等错误用法。这个成语描绘了社会动荡时期人民因饥饿而死的悲惨情景。
道殣相属
道殣相属是一个描述社会灾难或战争造成的百姓死亡众多、生活困苦的成语。其含义是道路上饿死或饿得半死的人接连不断,形容灾难严重。该成语源于《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和古代战争时期的悲惨情景。道殣相属的近义词如饿殍遍野、死亡无数等,反义词则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等。该成语用于描述严重灾难后的惨状,不应随意用于其他场合,需避免夸大其词或不当语境。
掌握汉字"遍"的拼音biàn 12笔笔顺及5个常用成语解析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汉字“遍”的拼音、部首、笔顺等基本信息,以及含义和详细解析。“遍”的含义包括满、布满、量词等,表示一个动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同时,文章还提供了遍的相关动词和形容词用法,如遍衙门、遍体等。
道殣相枕
道殣相枕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ào jiàn xiāng zhěn,用来描述因灾荒、战乱等社会动荡时期,人民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的惨状。该成语最早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描述了秦朝末年社会动荡的情形。道殣相枕的近义词有饿殍遍野、饿殍枕藉等,反义词则是安居乐业、繁荣昌盛等。运用道殣相枕成语时需注意避免滥用、误用语境、搭配不当及轻描淡写等错误用法。文章中对道殣相枕的解释和示例详细阐述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饿殍枕藉
“饿殍枕藉”是一个成语,形容饿死的人极多,尸体堆叠的景象。源自古代文献记载,常用来形容极度饥荒或灾难的严重程度。该成语的典故源自《左传》等古代文献。其近义词包括“饿殍遍野”、“饿莩遍野”等,反义词有“丰衣足食”、“人丁兴旺”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其特定的使用环境和含义,避免滥用或误解。错误场景包括滥用成语和误用成语含义。
饿殍满道
"饿殍满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è piǎo mǎn dào,用来描述因极度饥饿和贫困导致路上到处都是饿死者的尸体的悲惨景象。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贫困和灾难的严重程度。典故源于古代战争、灾荒等社会动荡导致的民众困苦和饿死场景。其近义词如饿殍遍野、饥寒交迫等,都描述了类似的悲惨状况。反义词如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等,则表达了社会稳定、人民富裕的生活状态。使用该成语时需谨慎,避免误用在非饥饿或贫困相关的场景,以及在不了解背景含义的情况下随意使用。例如,"在那场大旱灾过后,道路上饿殍满道,景象惨不忍睹。" 等例句,都体现了这一成语的恰当用法。
饿莩遍野
“饿莩遍野”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由于极度饥饿和缺乏食物导致的死亡和灾难,描述因严重饥荒或灾难导致许多人因饥饿而死的悲惨景象。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或自然灾害时期,最早可追溯到《史记》等文献。其近义词有“饿殍枕藉”、“饿殍遍地”等,反义词则包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等。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饿莩遍野”的用法和含义,并强调了避免在非灾难或战争背景下以及在不恰当语境中使用该成语的重要性。
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āi hóng biàn yě,用来形容到处都是悲鸣的鸟,比喻在灾难或困苦中的人们,描述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景象。它源自《诗经·小雅·鸿雁》,描述战乱时期人们无家可归的情景。近义词包括流离失所、啼饥号寒、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情感色彩来选择,避免错误用于非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的场景。
断梗飞蓬
断梗飞蓬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uàn gěng fēi péng。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漂泊不定、没有固定居所或方向的生活状态,常用来比喻生活的不安定或人因种种原因四处奔波。其典故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误用为形容自然界的植物、用词不当、乱用词语搭配以及与其他表达类似意思的成语混淆使用。该成语可以帮助人们更生动地描述那些生活不稳定、四处漂泊的人或事物。
饿殍载道
“饿殍载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è piǎo zài dào,用来形容极度饥饿和灾荒的严重情况。该成语源自古代文献中关于灾荒和饥荒的描述,描述了因饥饿而死的尸体堆积在道路上的惨状。其典故和具体例子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近义词如“饿殍遍野”等,都表达了因饥饿导致的灾难和死亡。反义词则表达了丰衣足食的富裕生活。但在使用时需注意,该成语不适用于非灾难或非饥荒情境,应合理运用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