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殍满道
读音
è piǎo mǎn dào
含义
- 饿:饥饿,没有食物。
- 殍:饿死的人。
- 满:遍布,到处都是。
- 道:道路。
整体含义:形容因饥荒或战乱导致大量百姓饿死,尸体遍布道路的悲惨景象。
典故
- 《孟子·梁惠王上》: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殍)。”孟子以此劝诫统治者施行仁政,避免百姓因饥荒而死亡。 - 《资治通鉴·唐纪》:
唐朝末年,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满道”成为常见景象。 - 《明史·灾异志》:
明朝多次大旱,导致“饿殍载道”,朝廷不得不开仓赈灾。
近义词
- 哀鸿遍野:形容灾民流离失所,四处哀鸣的景象。
- 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无法生存。
- 十室九空:形容因战乱或灾害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 赤地千里:形容大旱或战乱后土地荒芜,寸草不生。
反义词
- 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足,衣食无忧。
- 国泰民安: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 安居乐业:百姓生活稳定,乐于从事自己的职业。
- 五谷丰登:粮食丰收,生活富足。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古代发生饥荒时,常常“饿殍满道”,非常可怕。
- 我们要珍惜粮食,不要让“饿殍满道”的事情发生。
-
小学高年级:
- 战争年代,许多地方“饿殍满道”,百姓苦不堪言。
- 历史书上说,唐朝末年“饿殍满道”,百姓生活艰难。
-
初中:
- 大旱三年,庄稼颗粒无收,导致“饿殍满道”,朝廷不得不开仓放粮。
- 古代统治者若不关心民生,就可能出现“饿殍满道”的惨状。
-
高中及以上:
- 在封建社会中,每逢天灾人祸,“饿殍满道”的景象便屡见不鲜。
- 杜甫的诗中描绘了安史之乱后“饿殍满道”的悲惨社会现实。
错误用法
-
形容个人饥饿:
- ❌ “我今天没吃早饭,饿得‘饿殍满道’。”(错误:该成语形容大规模饥荒,不适用于个人。)
-
形容食物丰盛:
- ❌ “这家餐厅菜品丰富,简直是‘饿殍满道’。”(错误:完全违背成语原意。)
-
形容交通拥堵:
- ❌ “早高峰时,马路上‘饿殍满道’。”(错误:成语与交通无关。)
-
形容人多热闹:
- ❌ “节日期间,景区‘饿殍满道’。”(错误:成语形容悲惨景象,不能用于热闹场景。)
总结:“饿殍满道”是一个形容大规模饥荒或灾难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饿殍枕藉
“饿殍枕藉”是一个成语,形容饿死的人极多,尸体堆叠的景象。源自古代文献记载,常用来形容极度饥荒或灾难的严重程度。该成语的典故源自《左传》等古代文献。其近义词包括“饿殍遍野”、“饿莩遍野”等,反义词有“丰衣足食”、“人丁兴旺”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其特定的使用环境和含义,避免滥用或误解。错误场景包括滥用成语和误用成语含义。
饿殍载道
“饿殍载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è piǎo zài dào,用来形容极度饥饿和灾荒的严重情况。该成语源自古代文献中关于灾荒和饥荒的描述,描述了因饥饿而死的尸体堆积在道路上的惨状。其典故和具体例子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近义词如“饿殍遍野”等,都表达了因饥饿导致的灾难和死亡。反义词则表达了丰衣足食的富裕生活。但在使用时需注意,该成语不适用于非灾难或非饥荒情境,应合理运用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饿莩遍野
“饿莩遍野”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由于极度饥饿和缺乏食物导致的死亡和灾难,描述因严重饥荒或灾难导致许多人因饥饿而死的悲惨景象。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或自然灾害时期,最早可追溯到《史记》等文献。其近义词有“饿殍枕藉”、“饿殍遍地”等,反义词则包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等。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饿莩遍野”的用法和含义,并强调了避免在非灾难或战争背景下以及在不恰当语境中使用该成语的重要性。
道殣相枕
道殣相枕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ào jiàn xiāng zhěn,用来描述因灾荒、战乱等社会动荡时期,人民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的惨状。该成语最早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描述了秦朝末年社会动荡的情形。道殣相枕的近义词有饿殍遍野、饿殍枕藉等,反义词则是安居乐业、繁荣昌盛等。运用道殣相枕成语时需注意避免滥用、误用语境、搭配不当及轻描淡写等错误用法。文章中对道殣相枕的解释和示例详细阐述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描写百姓安居乐业的诗词
描写百姓安居乐业的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描写百姓安居乐业的诗词一、唐代白居易《卖炭翁》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作者与朝代: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解析:此诗以卖炭翁的遭遇为线索,通过描绘其生活的艰辛和无奈,间接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虽然卖炭翁的生活困苦,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
描写海市蜃楼诗词
这段摘要主要描述了多篇文章中关于海市蜃楼诗词的内容。这些诗词包括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描写,生动展现了海市蜃楼的神秘、美丽和令人向往的特质。摘要强调了这些诗词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海市蜃楼的幻境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奇妙。同时,也提到了现代诗对海市蜃楼的独特情感和描绘。整体上,这段摘要简洁明了地介绍了多篇文章中关于海市蜃楼诗词的内容,突出了其特点和魅力。因此,摘要可以写为:本文介绍了多篇文章中描绘海市蜃楼的古诗词,包括不同朝代和不同作者的创作。这些诗词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带入海市蜃楼的神秘幻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奇妙。同时,也提到了现代诗对海市蜃楼的独特表现。
饿殍遍野
“饿殍遍野”是一个用于形容极度饥饿和贫困导致的广泛死亡的成语。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战争或自然灾害时期,典故惨痛。它的拼音是è piǎo biàn yě。该成语描述的是因饥饿而死亡的人遍布田野的悲惨景象。近义词包括“饿莩遍野”等,反义词则是“丰衣足食”。文章还提到了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适合用于描述非极端情况或用于不合适的语境。例如战争、饥荒等导致的悲惨景象可以用此成语来形容。
道殣相望
"道殣相望"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jiàn xiāng wàng",用来描述由于战争、灾荒等导致的百姓流离失所、饿死或病死的悲惨景象。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灾荒时期。它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古代文献,常用于形容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极度困苦的情况。该成语的近义词有"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以免引起误解或不当联想。
描写花多而美丽的古诗词
描写花多而美丽的古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描写花多而美丽的古诗词一、古诗词汇总以下是多首描写花多而美丽的古诗词,包含了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木兰花作者:宋·李清照朝朝寒日晓初晴,珠帘未卷人初醒。万朵红妆春色里,百般妖娆花枝间。解析:此诗描绘了春日清晨,花多且美丽的景象。作者以万朵红花来展现春色之浓,用“妖娆”来赞美花朵的魅力,极具生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唐·白居易半江瑟瑟半江红,怜惜红花待春回。世间好景千万重,一树千枝千万朵。解析:此诗通过描写春回大地时花繁叶茂的景象,以“一树千枝千万朵”形容花的繁盛,表现出花的美丽与生机勃勃的春天。蝶恋花·春景作者:宋·苏辙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
道殣相属
道殣相属是一个描述社会灾难或战争造成的百姓死亡众多、生活困苦的成语。其含义是道路上饿死或饿得半死的人接连不断,形容灾难严重。该成语源于《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和古代战争时期的悲惨情景。道殣相属的近义词如饿殍遍野、死亡无数等,反义词则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等。该成语用于描述严重灾难后的惨状,不应随意用于其他场合,需避免夸大其词或不当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