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玉知非
读音
伯玉知非:bó yù zhī fēi
含义
- 伯玉:指春秋时期卫国的贤大夫蘧伯玉(qú bó yù)。
- 知非: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 整体含义:形容一个人能够自我反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典故
- 《论语·宪问》:
孔子曾称赞蘧伯玉:“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指蘧伯玉能审时度势,善于自省。 - 《庄子·则阳》:
记载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意思是到了五十岁,才意识到自己过去四十九年的错误,体现其不断自省的精神。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蘧伯玉被列为孔子的贤弟子之一,因其品德高尚、善于改过而受到推崇。
近义词
- 反躬自省: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
- 改过自新: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 三省吾身:出自《论语》,指多次自我反省。
- 悔过自新:认识到错误并决心改正。
反义词
-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醒悟。
- 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听劝告。
- 文过饰非:掩饰错误,不肯承认。
- 死不悔改:明知有错却坚决不改。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做错事后,像伯玉知非一样向老师道歉。
- 我们要学习蘧伯玉,知错就改。
-
小学高年级:
- 他像伯玉知非一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
- 蘧伯玉的故事告诉我们,人要学会反省自己。
-
初中:
- 真正的智者如伯玉知非,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
- 他经过反思,终于伯玉知非,决定重新开始。
-
高中及以上:
- 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的精神值得现代人学习。
- 在成长过程中,伯玉知非的态度能帮助我们不断进步。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固执己见”:
- ❌ 他伯玉知非,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肯改变。(正确应为“刚愎自用”)
-
误用为“掩饰错误”:
- ❌ 他伯玉知非,找借口推卸责任。(正确应为“文过饰非”)
-
误用为“不知悔改”:
- ❌ 他伯玉知非,明知有错却死不认账。(正确应为“执迷不悟”)
-
误用为“盲目自信”:
- ❌ 他伯玉知非,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正确应为“自以为是”)
总结:“伯玉知非”强调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使用时应注意语境,避免与表达固执、掩饰错误的词语混淆。
你可能感兴趣
至死不悟是什么意思
至死不悟的读音至死不悟读音为,其中“至”指到、达到;“死”指死亡;“不悟”指不醒悟,不理解。至死不悟的含义“至死不悟”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到死也不明白、不理解,形容一个人顽固不化,或者指其对于某种道理或事实的严重误解或忽视。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对错误行为或观念坚持到底,始终不肯悔改的人。至死不悟的典故“至死不悟”的典故源于古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有些人因为坚持错误的观念或行为,即使面临死亡也不肯改变。这些故事被后人引申为“至死不悟”的典故。例如,在《左传》中就有记载一些因固执己见而最终导致失败的人物。典故一《史记》中记载了商纣王的故事。商纣王因荒淫失道,被周武王所灭。但即使面临灭国之危,商纣王仍
拒谏饰非
本文介绍了成语“拒谏饰非”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形容一个人拒绝接受别人的建议或劝告,同时掩饰自己的错误。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其用法,并指出在日常使用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成语时需注意其语境和含义,避免误解和误用。
返视内照
“返视内照”是一个成语,意为自我反省和审视内心。在面对问题或困境时,不仅要从外部寻找原因,还要审视自己的内心,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态度是否存在问题并改正。这一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内省的重要性。近义词包括自我反省、内省自察等。反义词为盲目自大、自我陶醉等。在使用时,应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只关注表面现象或用于贬低他人。通过返视内照,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真正想要的东西,并在人际交往中更好地理解他人和自己的行为。
补过饰非
补过饰非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ǔ guò shì fēi。它指的是在犯错后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用各种方式掩饰或弥补错误的行为。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对诚实和坦率的重视,以及对掩饰错误的贬斥。补过饰非的近义词包括粉饰太平、文过饰非等,反义词有直面错误、勇于认错等。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这个成语。但是需要注意,错误使用补过饰非会导致对成语含义的误解,或在不当场合使用,以及忽略其整体含义而分开使用。
怙过不悛
本文介绍了成语“怙过不悛”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怙过不悛指明知错误却不肯悔改。该成语源自古代《左传》,告诫人们要勇于改正错误。近义词包括执迷不悟、顽固不化等,反义词有悔过自新、知错能改等。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怙过不悛的用法,并强调了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执迷不误是什么意思
执迷不误的读音执迷不误的读音为 zhí mí bù wù,其中zhí为第二声,mí为第二声,bù为第四声,wù为第四声。执迷不误的含义执迷不误的含义是坚持错误而不觉悟。其中,“执迷”表示固执地迷恋或坚持错误的事物或观念,“不误”则表示没有认识到错误或没有改正错误。整体上,该成语形容一个人对错误的认识或行为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劝告或正确的观点。执迷不误的典故执迷不误的典故源于古代,其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固执的农夫。这个农夫在田里耕作时,一直坚持用一种古老的方法耕种,不愿意尝试新的耕种方法。尽管他的邻居们告诉他新的方法可以带来更好的收成,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做法。最终,他的田地收成不好,但他仍
防心摄行
防心摄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áng xīn shè xíng。其含义为防范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的发生,强调人们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或出处,但与古代道德修养观念相契合。防心摄行的近义词包括修身养性、慎独自律和防范未然等,反义词则为放纵自流和随心所欲。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例如只关注外在行为或在不合适的场合使用。学习防心摄行的理念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非常重要。
砥身砺行
砥身砺行的拼音是dǐ shēn lì xíng,意味着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磨练,使身心得到锻炼和提升,品行更加高尚正直。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品行磨练。砥身砺行的人常通过自我修养、艰苦环境或经历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道德品质。需注意避免用词不当、滥用乱用以及搭配不当等错误用法。
放虎自卫
“放虎自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àng hǔ zì wèi,意为因过于宽容或疏忽大意可能给自己带来危害。典故来源于古代寓言,表示放走看似无害实则危险的事物,最终可能招致灾难。近义词如“引狼入室”,反义词如“防患未然”。使用这个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错误的使用可能使人误解或感到困惑。因此,需谨慎使用。
不知起倒
"不知起倒"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做事没有分寸、不明事理或缺乏判断力。其含义指的是对事情的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没有清晰的认识。该成语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可能源于古代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其近义词包括糊涂、懵懂、鲁莽等,反义词为精明、明智、稳重等。在使用时,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避免误解和混用。错误用法包括在不当场合使用、误解含义乱用以及与近义词混用。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如总是做事不知起倒,让人无法放心交予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