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心摄行

防心摄行

读音

fáng xīn shè xíng

含义

“防心”指警惕内心的杂念,防止不良思想滋生;“摄行”指约束行为,使举止合乎规范。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时刻警惕内心的邪念,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言行端正

典故

  1. 《论语·颜渊》: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强调自我约束,与“防心摄行”有相通之处。
  2. 《荀子·修身》:“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强调内心修养,防止邪念。
  3. 《后汉书·杨震传》:杨震拒收贿赂,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体现“防心摄行”的品德。

近义词

  1.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礼制。
  2. 谨言慎行:说话做事小心谨慎。
  3. 三省吾身:经常自我反省,防止过错。
  4. 严于律己:严格要求自己,不放松。

反义词

  1. 恣意妄为:放纵行为,不加约束。
  2. 肆无忌惮:毫无顾忌,任意妄为。
  3. 放荡不羁:行为放纵,不受拘束。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我们要学会“防心摄行”,不做坏事。
  2. 小学高年级:他时刻提醒自己“防心摄行”,避免犯错。
  3. 初中:古人讲究“防心摄行”,现代人也应自律。
  4. 高中:在诱惑面前,唯有“防心摄行”,才能保持本心。
  5. 大学及以上:管理者需“防心摄行”,才能树立威信。
  6. 职场:职场中“防心摄行”能避免利益冲突。
  7. 家庭教育:父母应教导孩子“防心摄行”,培养良好品德。
  8. 社会公德:公民“防心摄行”,社会才能更和谐。
  9. 历史人物:包拯一生“防心摄行”,成为清官典范。
  10. 文学创作:小说主角因未能“防心摄行”,最终走向堕落。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防止行为”:如“他防心摄行,不让别人靠近。”(错误:成语强调自我约束,而非阻止他人。)
  2. 与“胆小怕事”混淆:如“他太防心摄行了,连尝试都不敢。”(错误:成语指自律,而非怯懦。)
  3. 用于描述外在约束:如“法律让人防心摄行。”(错误:成语强调主观自律,非外力强制。)
  4. 过度解读:如“防心摄行就是完全压抑欲望。”(错误:成语指合理约束,而非极端禁欲。)

“防心摄行”不仅是古人的修身智慧,也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品德。学会自律,方能行稳致远。

防心摄行.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自己的古诗词

本文介绍了五篇描写作者自我情感和形象的古诗词精选。这些古诗词分别描绘了作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世界,包括元宵夜、辞官离京、自然山水、独处静思等场景。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展现了作者对理想、责任、内心洁净、故乡思念、豁达态度、超然物外等情感和追求。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对我们的人生有着积极的启示与引导作用。

成语按行自抑

“按行自抑”是一个成语,意为按照一定的规范或原则自我约束,不轻易放纵情感和行为。该成语强调自我控制和约束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深厚根基。其近义词包括自我约束、自我克制和循规蹈矩,反义词为放纵自我、任性妄为和无拘无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按行自抑表现为遵守规范、保持冷静、注重自我修养等。然而,过度按行自抑也可能导致缺乏情感表达、灵活性不足或忽视个人发展等问题。因此,理解并正确运用按行自抑这一成语,有助于在自我约束和个人发展中取得平衡。

关于不孝的诗词

关于不孝的诗词(第1篇)关于不孝的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不罕见。这些诗词不仅揭示了社会道德观念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古代对于家庭伦理、亲情关系的重视。以下是我根据您的需求,整理的一些关于不孝主题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列表《孝经·谏诤章》汉乐府《长歌行》晋·陶渊明《杂诗》唐·白居易《孝妇吟》宋·王安石《孝道歌》二、诗词全文及解析《孝经·谏诤章》作者:佚名(先秦时期)原文:曾子曰:“若夫慈爱抚育,奉事父母如大人,此孝之大者。不慈不孝,不祥之民也。”解析:此段出自《孝经》,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若不慈不孝,则被视为不祥之人。汉乐府《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

暗室不欺

暗室不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àn shì bù qī,意指在无人知晓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坚守道德和诚信的原则,不做欺骗或虚假行为。这一成语源自古代的道德故事,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诚实正直的品质。其近义词包括诚实守信、坦诚相待和忠诚老实等,反义词则是欺上瞒下、虚伪欺诈和背信弃义等。在使用时需注意成语的准确含义和用法,避免滥用、误用或与原意相反的情况。暗室不欺是形容个人品德的成语,强调个人在无人监督时的道德自律。

砥身砺行

砥身砺行的拼音是dǐ shēn lì xíng,意味着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磨练,使身心得到锻炼和提升,品行更加高尚正直。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品行磨练。砥身砺行的人常通过自我修养、艰苦环境或经历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道德品质。需注意避免用词不当、滥用乱用以及搭配不当等错误用法。

昭德塞违是什么意思

昭德塞违的读音昭德塞违的读音为zhāo dé sāi wéi。昭德塞违的含义“昭德塞违”是一个成语,指弘扬德行,堵塞过错。它强调了品德和行为的正确性,意味着应该倡导正确的道德和行为,同时避免或纠正错误的行为。昭德塞违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古代的教诲和道德规范。在古代,人们常常以“昭德”来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即要光明正大地展示德行。而“塞违”则表示要防止和纠正违背道德和规矩的行为。具体典故可能因历史记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大致上都强调了道德和规矩的重要性。昭德塞违的近义词崇德鄙邪:指崇尚德行,鄙视邪恶的行为。遵规守纪:指遵守规章制度,不违背法律和道德规范。修身齐家:指通过修养自身来管理家庭,强调

反听内视

反听内视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ǎn tīng nèi shì。它表示在处理和决策问题时,不仅要听取外部意见,还要反思自我,审视自身行为思想。该成语源自《老子》并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历史上许多名人都通过反听内视修身养性。其近义词包括内省自察、深思熟虑、自我反思等。反义词为盲目从众、偏听偏信和自以为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反听内视有助于全面认识问题并做出明智决策。然而,错误使用此成语是不顾自我反省和检查,只凭个人喜好或偏见做决定。正确理解和使用反听内视非常重要。

德配天地

“德配天地”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é pèi tiān dì。这个成语用于形容人的道德品质高尚,与天地相匹配。其含义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的道德品质可以达到与天地相媲美的程度。该成语最早出自《周易》,并且在古代文献中,德才兼备的人常被誉为“德配天地”。其近义词包括德高望重、品学兼优等,反义词为道德败坏。使用时应避免用词不当、误用语境、混淆概念、不符合事实和用词重复等错误。该成语常用于称赞品德高尚的人。

为人师表是什么意思

为人师表的读音读音:wéi rén shī biǎo拼音注音:wéi / rén / shī / biǎo为人师表的含义“为人师表”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道德、行为、学问等方面具有表率作用,能够成为他人的楷模和榜样。它强调了人们在教育、引导、影响他人时,自身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启发他人。为人师表的典故“为人师表”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会,教师被视为传授知识、道德和文化的楷模。因此,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还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这种表率作用可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典故中常常提到一些杰出的

矫言伪行

本文介绍了成语“矫言伪行”的读音、含义和典故。该成语意指故意说假话、做出虚伪的行为。文章还探讨了其近义词如“虚情假意”、“口是心非”和“弄虚作假”,以及反义词如“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和“真知灼见”。同时,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使用者要注意使用场合、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并避免滥用。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如何正确使用“矫言伪行”这一成语来描述虚伪行为,并强调在生活和工作中应保持真诚和言行一致。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