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编残简

断编残简:破碎的历史记忆

读音

duàn biān cán jiǎn

含义

  • :断裂、不完整。
  • :古代用绳子串联竹简或木简的绳子,也指书籍的编排。
  • :残缺、不完整。
  • :古代书写用的竹片或木片,代指书籍。

整体含义: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文字资料,比喻零散、不完整的知识或历史记载。

典故

  1. 《汉书·艺文志》:汉代整理古籍时,许多典籍因战乱、虫蛀等原因变得残缺不全,史官称之为“断编残简”。
  2. 《晋书·束皙传》:西晋学者束皙曾整理汲冢竹简,发现许多竹简已经断裂,内容难以辨认,后人用“断编残简”形容这些残破的文献。
  3. 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欧阳修在整理金石碑刻时,感叹许多碑文因风化剥蚀而残缺,只能从“断编残简”中推测历史真相。

近义词

  1. 断简残编:与“断编残简”意思相同,形容书籍或文字的残缺。
  2. 残篇断简:指零散不全的书籍或文章。
  3. 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或文字资料。
  4. 一鳞半爪:形容事物零碎不全,多用于比喻。

反义词

  1. 完璧归赵:比喻物品完好无损地归还。
  2. 完整无缺:形容事物没有损坏或缺失。
  3.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堆满屋子。
  4.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极其丰富。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这本书被虫子咬坏了,只剩下一些断编残简。
    • 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断编残简,上面写着古代的文字。
  2. 小学高年级

    • 图书馆的古籍因年代久远,很多都成了断编残简。
    • 这些断编残简虽然不完整,但仍然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3. 初中

    • 研究古代历史时,学者们常常需要从断编残简中寻找线索。
    • 这部小说的手稿历经战乱,如今只剩下断编残简。
  4. 高中

    • 敦煌藏经洞的文献因历史原因流散各地,许多已成为断编残简。
    • 从这些断编残简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文明的片段。
  5. 大学及以上

    • 考古学家通过对断编残简的拼接,还原了部分失传的典籍内容。
    • 研究先秦历史时,学者们不得不依赖出土的断编残简进行推测。

错误用法

  1. 形容人的记忆:❌“爷爷年纪大了,记忆就像断编残简一样。”

    • 正确用法:应形容书籍或文字资料,而非人的记忆。
  2. 形容物品破损:❌“这个花瓶摔碎了,成了断编残简。”

    • 正确用法:仅用于书籍或文字资料,不能用于普通物品。
  3. 形容零散的信息:❌“网络上的新闻断编残简,难以辨别真假。”

    • 正确用法:多用于古代文献或历史资料,不适用于现代信息。
  4. 形容文章结构不完整:❌“这篇作文写得断编残简,逻辑混乱。”

    • 正确用法:成语不用于批评文章结构,仅指实物书籍的残缺。

“断编残简”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感,提醒我们珍惜文化遗产,努力还原那些被时间磨损的记忆碎片。

你可能感兴趣

残篇断简

残篇断简是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文章片段,用来形容因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善而残缺的文献资料。这个成语并没有特定的典故,是基于文献保存情况而产生的。残篇断简的近义词有残章断句等,反义词为完整无缺。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残篇断简在历史研究、文物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同时指出错误用法,强调其正确含义和使用语境。

残编裂简

残编裂简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án biān liè jiǎn,用来形容残缺不全的书籍或文章。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简牍保存和传承的情况。其含义是形容文献资料残缺不全,也可以用来比喻学识或著作不完整。最早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残编裂简的近义词有断章残句、片言半句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和完好无损。使用时需要注意不能随意用于形容完整的书籍或文章,也不应用于形容故意写得不完整或省略内容的作品。

残章断简

残章断简的读音是cán zhāng duàn jiǎn,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文献资料。其典故源于古代文献流传和保存情况,形容文献资料因时间久远或损坏等原因失去完整性的情况。残章断简的近义词有断简残编、片言折狱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完好无损等。虽然这些古籍文献多为残章断简,但每一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历史等具有重要意义。使用时应根据语境恰当使用,避免歧义或误解。

残编断简

残编断简是一个成语,形容书籍残缺不全或文献资料不完整。其来源于古代书籍的保存和传承,常用来形容历史文献的珍贵。近义词包括残篇断章、断章残篇和零篇断简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和齐备无遗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该成语提醒人们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残圭断璧

残圭断璧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án kuī duàn bì。它用来形容物品或事物的残破、不完整状态,并常用来比喻某种事物或景象的残余、遗留部分,表达一种凄凉、衰败的意境。该成语源于古代祭祀活动结束后遗留在庙堂或祭坛上的残破礼器。除此之外,它的近义词包括残缺不全、支离破碎等,反义词则是完好无损、完好如初等。在战争或灾难后的场景中,经常可以看到使用残圭断璧来形容一片凄凉破败的景象。然而,错误地使用该成语,如在描述完整无缺的物品或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可能会显得不贴切。因此,应保持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来使用。

东零西碎

本文介绍了形容词短语“东零西碎”的发音、含义、出处和近义词反义词。文章解释了它用于形容物品或事情的散乱、不完整状态。提供了多个例句来说明其用法,并强调了该词错误使用的例子,如描述整体、与其他形容词连用时语序错误以及误解为形容人的状态或行为。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和运用“东零西碎”这一成语。

断简残编

“断简残编”是一个形容书籍或文献资料残缺不全、散乱不完整的成语。其典故源于古代竹简或木简制成的书籍在保存过程中出现的断裂、残缺情况,反映了古代文献保存的不易。该成语最早出自《汉书·艺文志》。常用于形容古籍、史书的保存状态,也有形容知识或信息不完整的含义。其近义词包括零篇断简、遗文逸句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齐备无遗等。使用时应避免混淆概念,如误用为形容文章逻辑性等。通过考古整理,许多断简残编的古籍得以复原,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断简遗编

断简遗编是一个成语,形容书籍残缺不全或遗留的古籍文章。其拼音是duàn jiǎn yí biān。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竹简易断裂和古籍未能完整流传下来的情况。它常用来描述历史古籍的残破状态,也可以用来形容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其近义词有残篇断简、遗文逸事、佚文遗章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齐备无遗、完好如初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与近义词混用或用于不当的语境。

残缺不全

本文介绍了“残缺不全”这一形容词短语的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示例。它用来描述某物在形态、结构或功能上的不完整状态。文章还指出了该词的错误用法,如不当使用场合和误用为褒义词。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残缺不全”这一成语。

东鳞西爪

文章讲述了“东鳞西爪”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使用注意事项。该成语原指龙的形象分散而不完整,现用来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或事物分散而不完整。文章还提供了例句,并强调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