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墨残楮:笔墨纸砚间的历史碎片
读音
duàn mò cán chǔ
含义
- 断墨:断裂的墨块或干涸的墨汁,象征书写工具的残缺。
- 残楮:破损的纸张(”楮”为古代造纸原料,代指纸),指文字载体的残损。
整体含义:形容残缺不全的文字资料或书画作品,引申为散佚的文化遗存或未完成的思想痕迹。
典故
- 宋代文人的遗憾
南宋周密《齐东野语》记载,某藏书家火灾后仅余”断墨残楮”,仍坚持从中辑录古籍,体现文人对破碎文化的珍视。 - 敦煌遗书的命运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发现时,大量经卷已因保存不当成为”断墨残楮”,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曾感叹:”每一片残纸都可能改写佛教传播史。” - 《永乐大典》的劫难
这部明代巨著原本11095册,历经战火后仅存400余册残卷,现代学者称其”断墨残楮中藏着半部华夏文明史”。
近义词
- 断编残简:侧重文献的竹简载体残缺
- 吉光片羽:强调珍贵文物的零星留存
- 残篇断简:与断编残简近义,更书面化
- 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事物
反义词
- 完璧归赵:强调物品完整无缺
-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数量庞大完整
- 连篇累牍:指文章篇幅完整冗长
- 包罗万象:内容全面无遗漏
例句
小学阶段
- 爷爷的旧书箱里都是断墨残楮,但他说每片纸屑都有故事。
- 考古队员小心翼翼拼接着陶罐上的断墨残楮。
初中阶段
- 敦煌藏经洞的断墨残楮,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代的日常生活。
- 这部族谱历经战乱只剩断墨残楮,家族历史变得支离破碎。
高中阶段
- 甲骨文的断墨残楮中,藏着商王朝的占卜密码。
- 修复师用三年时间,将明代古画的断墨残楮还原成连贯画卷。
大学及以上
- 这批出土简牍虽为断墨残楮,却改写了秦汉律法研究史。
- 从《玉函山房辑佚书》的断墨残楮中,清代学者重构了散佚的《乐经》。
文学创作
- 时光把情书熬成断墨残楮,唯有那枚褪色的红豆依然鲜亮。
- 他在古籍市场的断墨残楮间淘金,像侦探拼凑文明的拼图。
错误用法
- 形容记忆模糊:×”童年的回忆已成断墨残楮”(应用”记忆碎片”)
- 指代老旧物品:×”奶奶的缝纫机已是断墨残楮”(应用”老物件”)
- 比喻人际关系:×”我们的友谊变成断墨残楮”(应用”支离破碎”)
- 描述自然景观:×”暴雨后的荷塘尽是断墨残楮”(应用”残枝败叶”)
这个承载着文明重量的成语提醒我们:即使是最微小的历史碎片,也可能蕴藏着照亮人类精神的光芒。当我们在博物馆玻璃柜前凝视那些残破的文书时,看到的不仅是断墨残楮,更是文明基因的顽强传递。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敦煌诗词
关于敦煌诗词(第1篇)关于敦煌诗词一、敦煌诗词概述敦煌,这座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孕育了丰富的诗词文化。敦煌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古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将通过几首典型的敦煌诗词,带您领略其魅力。二、敦煌诗词精选及解析1.《敦煌春晓》作者:佚名(唐代)原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解析:此诗描绘了春日的美景,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景象,既体现了春天的热烈与奔放,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2.《敦煌夜月》作者:佚名(唐代)原文:月色朦胧照敦煌,清风吹拂夜更长。古道尘沙无尽处,孤灯
关于敦煌的诗词
关于敦煌的诗词(第1篇)关于敦煌的诗词及其解析一、敦煌诗篇《敦煌赋》作者:无名氏朝代:不详全文:敦煌一望大漠开,千古名城天下惊。塞上烟云归日暮,驼铃羌笛奏春风。山川秀丽堪为景,文物繁多似海中。异域风情无限好,今人古韵共相融。解析:此诗描绘了敦煌的壮丽景色和深厚文化底蕴,通过“大漠”、“名城”、“塞上烟云”等词汇,展示了敦煌的雄伟和神秘。也表达了现代人对敦煌文化的敬仰和热爱。二、《敦煌曲子词》作者:李煜(唐)全文:玉门关外有佳人,绝世独立情难禁。西风烈马入羌笛,吹彻敦煌泪满襟。解析:此词描绘了敦煌关外佳人的形象,表达了她的孤独和思念之情。通过“玉门关”、“西风烈马”等意象,传达了敦煌的独特地理和
断简遗编
断简遗编是一个成语,形容书籍残缺不全或遗留的古籍文章。其拼音是duàn jiǎn yí biān。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竹简易断裂和古籍未能完整流传下来的情况。它常用来描述历史古籍的残破状态,也可以用来形容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其近义词有残篇断简、遗文逸事、佚文遗章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齐备无遗、完好如初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与近义词混用或用于不当的语境。
断缣零璧
本文介绍了成语“断缣零璧”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该成语形容残缺不全、零散琐碎的事物或文字,常用来比喻破损的书画作品。虽然这些物品或文字可能不完整,但它们仍然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或滥用,以免影响表达效果。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千年春节诗词赏析 感受唐宋明清诗人笔下的年味与家国情怀
本文介绍了描写春节在诗词中的表达,通过多首古诗词的解析,展现了春节的喜庆氛围、传统文化和美好寓意。文章介绍了不同诗人笔下的春节景象,包括王安石的《元日》、孟浩然的《新年作》、李煜的《元日感怀》等,并通过对每首诗的解析,展示了春节期间的欢乐与祥和。此外,还介绍了春节的传统习俗和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与祝愿。文章旨在让读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珍惜团聚时刻,共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历代文人如何用诗词塑造李师师形象 从北宋到清代的50首经典赏析
李师师是北宋时期著名歌妓,因其才情出众、容貌美丽而闻名于世。她在古诗词中被多次描绘,展现了她的风华绝代和才情横溢。本文介绍了李师师的背景,并分析了多篇关于她的诗词,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她的魅力。这些诗词不仅是对李师师的赞美和缅怀,更是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珍贵记录。文章还探讨了这些诗词所反映的古代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以及李师师形象对后世的影响。通过赏析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感受古代文人的才情与智慧。李师师的形象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残章断简
残章断简的读音是cán zhāng duàn jiǎn,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文献资料。其典故源于古代文献流传和保存情况,形容文献资料因时间久远或损坏等原因失去完整性的情况。残章断简的近义词有断简残编、片言折狱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完好无损等。虽然这些古籍文献多为残章断简,但每一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历史等具有重要意义。使用时应根据语境恰当使用,避免歧义或误解。
历代文人笔下的西山诗词精选 探寻千年隐逸情怀与家国壮怀
西山,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所钟爱的题材,众多优美的诗词描绘其峻峭壮丽之景,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本篇摘要主要围绕描写西山的诗词进行阐述。从唐朝李白的《登西山》到现代的其他描写西山的诗词,都展现了西山独特的魅力。这些诗词通过描绘西山的景色、意境以及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感悟、对情感的寄托。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流传千古的诗词,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杜牧的《山行》等,都涉及到西山的景象和意境。这些诗词不仅是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心灵的回响,传递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对西山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这些诗词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慰藉。总的来说,西山在古代的诗词中扮演了
历代诗词中的慕容形象演变:从历史人物到江湖符号的文学之旅
本文介绍了五篇关于描写慕容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描绘了慕容家族或个人的形象,包括其荣光、风姿、风采、深情以及文化内涵等。文章通过引用古诗词,展现了慕容姓氏的美丽、神秘和传奇色彩。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描写慕容的古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并从现代的角度去解读,汲取其中的智慧与力量。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些古诗词中的慕容情怀,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
10首关于古窗的经典诗词 带你领略千年文人笔下的窗棂风月与时光印记
本文介绍了多首描写古窗的诗词及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古窗不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更是历史、文化和情感的载体。这些诗词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情感,展现了古窗的独特韵味和历史感,如静谧的夜晚、深秋的月色、渔舟的入窗等。古窗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人生的变迁和人们的情感世界,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情感与文化的纽带。欣赏这些诗词的同时,我们也要更加珍惜和传承古代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