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简遗编:残篇中的历史回响
读音
duàn jiǎn yí biān
含义
- 断:断裂、残缺
- 简:古代书写用的竹简,代指书籍
- 遗:遗留、散失
- 编:编连竹简的绳子,引申为书籍
整体含义:指残缺不全的古代书籍或文献,比喻散佚不全的文化遗产。
典故
- 《汉书·艺文志》:汉代整理古籍时,发现许多战国竹简因战火断裂散佚,学者称其为”断简残编”,后演变为成语。
-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北宋宫廷火灾后,官员从灰烬中抢救”断简遗编”,拼凑出失传的《乐经》片段。
- 敦煌遗书发现:20世纪初,王道士在莫高窟发现的敦煌写本中,大量佛经因年代久远成为”断简遗编”,后引发国际学术界轰动。
近义词
- 断编残简:同义替换,强调文献的物理残缺
- 残篇断简:侧重内容的不连贯性
- 吉光片羽:比喻珍贵残存的事物(更强调价值)
- 散佚文献:中性表述,无感情色彩
反义词
-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完整且数量庞大
- 完帙善本:指装帧完好、内容完整的珍贵书籍
- 全须全尾:口语化表达(北方方言),指事物完整无缺
例句
小学阶段:
- 爷爷的旧书箱里有些发黄的”断简遗编”,连封面都缺了一半。
- 考古队员像拼图一样整理着出土的断简遗编。
中学阶段:
- 《诗经》三百篇历经秦火,能流传至今者已非断简遗编可比。
- 敦煌藏经洞的断简遗编,让现代人得以窥见千年前的佛教艺术。
大学/学术场景:
- 通过对楚墓出土断简遗编的缀合,学界重构了战国时期的占卜体系。
- 这批甲骨文的断简遗编中,”祀”与”戎”字的特殊写法颠覆了传统文字学认知。
文学化表达:
- 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断简遗编的裂缝里,需要学者用想象力填补。
- 那些被虫蛀蚀的断简遗编,每一道裂痕都是时间留下的密码。
错误用法
❌ 误用场景1:形容现代电子资料
错误例句:”电脑硬盘损坏后,这些PDF都成了断简遗编”
(应改用”数据碎片”等现代词汇)
❌ 误用场景2:指代非文字类残缺物
错误例句:”出土的青铜器只剩碎片,真是断简遗编”
(适用于文献,文物应称”残器”或”残件”)
❌ 误用场景3:混淆时间范畴
错误例句:”民国时期的杂志合订本破损了,变成断简遗编”
(一般指先秦至明清的古代文献)
❌ 误用场景4:情感色彩错位
错误例句:”这份断简遗编的企划书必须重写”
(含历史厚重感,不适用于商业文件)
文化延伸:在古籍修复领域,”断简遗编”特指需要”缀合”的残片——如同故宫修复师用显微镜拼接《永乐大典》散页,每一片竹简的归位,都是与历史的对话。
你可能感兴趣
蠹简遗编
蠹简遗编的读音为dù jiǎn yí biān,指被蠹虫蛀蚀的简牍和遗留的典籍,形容典籍的古老和珍贵。源于古代书籍保存方式,表达对于古代文献的尊重和珍视。其近义词有残编断简、遗文逸事等,反义词有轻视古籍、俗文俚语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的恰当性,避免误用。
残编裂简
残编裂简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án biān liè jiǎn,用来形容残缺不全的书籍或文章。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简牍保存和传承的情况。其含义是形容文献资料残缺不全,也可以用来比喻学识或著作不完整。最早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残编裂简的近义词有断章残句、片言半句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和完好无损。使用时需要注意不能随意用于形容完整的书籍或文章,也不应用于形容故意写得不完整或省略内容的作品。
断简残编
“断简残编”是一个形容书籍或文献资料残缺不全、散乱不完整的成语。其典故源于古代竹简或木简制成的书籍在保存过程中出现的断裂、残缺情况,反映了古代文献保存的不易。该成语最早出自《汉书·艺文志》。常用于形容古籍、史书的保存状态,也有形容知识或信息不完整的含义。其近义词包括零篇断简、遗文逸句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齐备无遗等。使用时应避免混淆概念,如误用为形容文章逻辑性等。通过考古整理,许多断简残编的古籍得以复原,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残章断简
残章断简的读音是cán zhāng duàn jiǎn,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文献资料。其典故源于古代文献流传和保存情况,形容文献资料因时间久远或损坏等原因失去完整性的情况。残章断简的近义词有断简残编、片言折狱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完好无损等。虽然这些古籍文献多为残章断简,但每一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历史等具有重要意义。使用时应根据语境恰当使用,避免歧义或误解。
关于弓矢的诗词
关于弓矢的诗词(第1篇)关于弓矢的诗词一、诗文列举《饮马长城窟行》(唐代 李贺)原文:匈奴何曾欲渡关,黄河屡挫弓矢力。云飞东岭深弋张,秋风吹我冰河强。解析:此诗描述了边疆的战事和弓矢的威力,表达了守卫边疆的决心。《从军行》(唐代 王昌龄)原文:射箭直中白羽标,弓弦断处是归期。胡雁哀鸣夜夜飞,寒沙一望无边际。解析:此诗描绘了边疆将士射箭的场景,以及边疆的荒凉和孤独。《射箭歌》(宋代 陆游)原文:弓矢在手心如铁,一箭飞来落日边。箭箭皆中将军府,将军夜渡黄河川。解析:此诗描绘了射箭的技巧和威力,以及将军的英勇和决心。《弓箭行》(宋代 苏轼)原文:弦响弓摧虏阵开,神威壮志溢胸怀。功名意气已云晚,唯有笔
断管残渖
本文介绍了成语“断管残渖”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遗留下来的墨迹或书信等物品因年代久远或遗失不全而显得残缺不全。典故涉及古代文人墨客的遗物,如残篇断简、断管残墨等。近义词包括断章残句、遗文逸事等,反义词为完整无缺、完好如初。文章通过多个典故和例句展示了断管残渖的应用场景,同时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
断编残简
断编残简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uàn biān cán jiǎn,用来形容书籍或文章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残缺不全。该成语源于古代书籍的收藏和流传情况。尽管这些断编残简不完整,但它们仍然能提供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和学术具有重要价值。其近义词有残章断简、片纸只字等,反义词为完整无缺、齐全完备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要误用为其他含义。
断壁残璋
“断壁残璋”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建筑物或器物残破不堪。其含义是形容事物因各种原因变得残破不全,失去原有的价值和美感。该成语出自《汉书·贾山传》,典故源于对古代建筑和器物破坏后景象的描述。它的近义词有破败不堪、残垣断壁等,反义词有完好无损、焕然一新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该成语通常用于形容建筑物或器物的破旧和残破状态,不适合用于其他场合,并且不能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描写朋友聚会的古诗词
描写朋友聚会的古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描写朋友聚会的古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唐)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解析:此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分别之际的情景,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表达了即使朋友相隔千里,也如同在身边一般,情感深厚。《越人歌》朝代不详,为民间歌曲。原文:今夕何夕兮,得与君同怀。今夕何夕兮,我心欢喜无端。解析:这首古老的越地民歌表现了友情的欢聚和内心的喜悦。《春夜喜雨》作者:杜甫(唐)原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描写天伦之乐的诗词
本文描述了多首关于天伦之乐的古诗词,展现了家庭团聚、亲情深厚的温馨与美好。通过描写汉乐府、杜甫、李煜、白居易、王安石等诗人的诗词,以及自创诗词,体现了天伦之乐的重要性与美好。文章还解析了古诗词中家庭团聚、亲情深厚的情感表达,强调在忙碌的生活中应更加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时光,体会天伦之乐的美好与温馨。文章呼吁珍惜家庭的温暖与和睦,让天伦之乐永远伴随着我们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