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简遗编:古籍中的智慧遗存
读音
蠹简遗编:dù jiǎn yí biān
含义
- 蠹:蛀虫,指书籍被虫蛀蚀。
- 简:古代书写用的竹简,代指书籍。
- 遗:遗留、散佚。
- 编:编撰的书籍或文献。
整体含义:指因年代久远而残损、散佚的古籍或文献,也比喻珍贵的文化遗产或历史资料。
典故
- 《晋书·束皙传》:西晋学者束皙整理汲冢竹简时,发现许多被虫蛀蚀的残卷,他潜心研究,最终复原了《竹书纪年》等重要文献,后人用“蠹简遗编”形容这些珍贵的古籍。
- 唐代刘禹锡《刘宾客文集》:“蠹简时披阅,遗编细讨论。”形容学者研读残损古籍的专注。
- 宋代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蠹简残编夜未央,短檠灯火照凄凉。”描绘文人挑灯夜读古籍的场景。
近义词
- 断简残编:指残缺不全的古籍。
- 残篇断简:与“蠹简遗编”意义相近,强调文献的残缺。
- 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或文字。
- 凤毛麟角:形容稀少而珍贵的事物。
反义词
- 完璧归赵:比喻物品完好无损地归还。
-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与“残损稀少”相反。
- 浩如烟海:指文献数量庞大且完整。
例句
- 小学低年级:爷爷的书房里有许多蠹简遗编,虽然破旧,但他说那是宝贝。(简单描述)
- 小学高年级:博物馆展出的蠹简遗编上,还能看到古人用毛笔写的字。(结合历史)
- 初中:考古学家在古墓中发现了蠹简遗编,为研究战国历史提供了新线索。(学术关联)
- 高中:这些蠹简遗编虽残缺不全,却承载着千年前的思想智慧。(文化价值)
- 大学及以上:学者通过数字化技术复原蠹简遗编,使湮灭的文献重见天日。(技术应用)
(其他例句可围绕历史研究、文化传承、学术价值等展开)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崭新书籍”:❌“图书馆新购的蠹简遗编印刷精美。”(正确应指残损古籍)
- 泛指普通旧书:❌“我家阁楼堆满了蠹简遗编。”(需强调珍贵性,非泛指老旧书籍)
- 形容现代电子资料:❌“硬盘损坏后,这些文件成了蠹简遗编。”(成语特指古代文献)
- 贬义使用:❌“他的文章像蠹简遗编一样毫无价值。”(成语本身含文化尊重意味)
总结:“蠹简遗编”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历史文献的致敬,提醒人们珍视文明传承的每一片断章。
你可能感兴趣
断简遗编
断简遗编是一个成语,形容书籍残缺不全或遗留的古籍文章。其拼音是duàn jiǎn yí biān。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竹简易断裂和古籍未能完整流传下来的情况。它常用来描述历史古籍的残破状态,也可以用来形容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其近义词有残篇断简、遗文逸事、佚文遗章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齐备无遗、完好如初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与近义词混用或用于不当的语境。
10首关于古籍的经典诗词 带你领略千年墨香中的文化传承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古籍的诗词及其文化内涵。文章列举了多首描写古籍的诗词,并详细解析了每首诗词中古籍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如古籍的浩瀚、深邃、珍贵、珍贵与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点。同时,文章还通过古诗词中的形象描绘,展现了人们对古籍的敬畏、喜爱和珍视之情。最后,文章强调了古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应该被珍视和保护,并通过学习和研究古籍,汲取先人的智慧和情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描写古籍的诗词及其文化内涵。文章通过列举多首古诗词,描绘了古籍的浩瀚、深邃、珍贵等特点,并表达了人们对古籍的敬畏、喜爱和珍视之情。文章还强调了古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应该被珍视和保护,以传承和发展中华
残圭断璧
残圭断璧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án kuī duàn bì。它用来形容物品或事物的残破、不完整状态,并常用来比喻某种事物或景象的残余、遗留部分,表达一种凄凉、衰败的意境。该成语源于古代祭祀活动结束后遗留在庙堂或祭坛上的残破礼器。除此之外,它的近义词包括残缺不全、支离破碎等,反义词则是完好无损、完好如初等。在战争或灾难后的场景中,经常可以看到使用残圭断璧来形容一片凄凉破败的景象。然而,错误地使用该成语,如在描述完整无缺的物品或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可能会显得不贴切。因此,应保持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来使用。
遗编坠简是什么意思
遗编坠简的读音遗编坠简的读音为:yí biān zhuì jiǎn。遗编坠简的含义遗编坠简的含义是指散落、遗失的书籍或文献,也指流传下来的古籍残篇断简。其中,“遗编”指的是失传的典籍或遗留下来的著作,“坠简”则是指散落、遗失的简牍或书简。遗编坠简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文献的流传和保存情况。在古代,书籍多以简牍书写,由于战乱、火灾、水灾等原因,许多书籍都遭到了损失和遗失。因此,人们常用“遗编坠简”来形容那些散落、遗失的古籍,表达对文化遗产的珍惜和保护之意。遗编坠简的近义词残篇断简佚文遗事遗文逸事逸闻琐事以上就是一些与“遗编坠简”意思相近的词语。这些词语都表达了文化遗产的珍贵和保护的重要性。遗
背碑覆局
背碑覆局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èi bēi fù jú。该成语用来形容对某项任务或局面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能够熟练地运用知识和经验来应对各种情况。背碑覆局涵盖了对事物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的能力。这个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同时,它也有近义词和反义词,并且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要注意正确使用,避免误用和滥用。在使用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词语来形容,避免用错对象。在文章中的例句展示了背碑覆局的实际运用。
遗编绝简是什么意思
遗编绝简的读音遗编绝简,读音为yí biān jué jiǎn。遗编绝简的含义“遗编绝简”这个成语,指的是散失已久的书籍或文献的残余部分。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已经失传或难以找到的古籍或文献资料,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遗编绝简的典故“遗编绝简”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许多珍贵的书籍和文献被毁坏或散失。因此,人们常常用“遗编绝简”来形容那些散失已久的珍贵文献。例如,历史学家们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这些遗编绝简,以期能够还原历史的真相。此外,这个成语也与古代的藏书楼、书香世家等有关。在古代,许多重要的书籍和文献都被收藏在藏书楼中,而一些书香
遗篇断简是什么意思
遗篇断简的读音遗篇断简的读音为 "yí piān duàn jiǎn",其中 "yí" 是第二声,"piān" 是第一声,"duàn" 是第四声,"jiǎn" 是第三声。遗篇断简的含义遗篇断简指的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章或书籍中,由于年代久远或散乱残缺,只留下部分篇章或简牍。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珍贵的文化遗产或历史文献的残存状况。遗篇断简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许多重要的文献和文章都是用竹简书写并保存下来的。由于历史变迁和战乱等原因,许多竹简被遗失或损坏,只留下部分篇章或简牍。这些遗篇断简对于后人来说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遗篇断简的出处遗篇断简这个
遗编断简是什么意思
遗编断简的读音读音:yí biān duàn jiǎn遗编断简的含义含义:指散失残存的典籍。形容残缺不全的文献资料。遗编断简的典故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文献的散失和传承过程中的断裂。在古代,书籍多以简牍形式书写,经过漫长岁月和战乱等因素,许多典籍遗失或断裂,因此形成了“遗编断简”的说法。这一成语常用来形容文献资料的不完整或缺失。遗编断简的近义词近义词:断章残句、残篇断简、遗文逸事等。遗编断简的反义词反义词:完整无缺、全篇全幅等。遗编断简的例句例句:这部古籍历经战乱,已经遗编断简,难以复原。历史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那些遗编断简,以期能够还原历史的真相。图书馆里的古籍虽然已经遗编断简,但仍然对历史研
断简残编
“断简残编”是一个形容书籍或文献资料残缺不全、散乱不完整的成语。其典故源于古代竹简或木简制成的书籍在保存过程中出现的断裂、残缺情况,反映了古代文献保存的不易。该成语最早出自《汉书·艺文志》。常用于形容古籍、史书的保存状态,也有形容知识或信息不完整的含义。其近义词包括零篇断简、遗文逸句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齐备无遗等。使用时应避免混淆概念,如误用为形容文章逻辑性等。通过考古整理,许多断简残编的古籍得以复原,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残编断简
残编断简是一个成语,形容书籍残缺不全或文献资料不完整。其来源于古代书籍的保存和传承,常用来形容历史文献的珍贵。近义词包括残篇断章、断章残篇和零篇断简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和齐备无遗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该成语提醒人们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