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壁残璋:破碎中的历史余韵
读音
duàn bì cán zhāng
含义
- 断:断裂、残缺
- 壁:墙壁,引申为建筑或器物
- 残:破损、不完整
- 璋:古代玉器,象征礼制与尊贵
整体含义:形容珍贵器物或宏伟建筑的残破景象,暗含对往昔辉煌的追忆与惋惜。
典故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记载齐国宫室遭战火摧毁,”断壁残璋”散落于野,象征礼乐崩坏的衰败之象。 - 唐代杜牧《阿房宫赋》: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虽未直接使用该成语,但描绘的秦宫废墟意境与之高度契合。 - 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提及战乱中珍藏文物”化为断壁残璋”,寄托对文化凋零的痛心。
近义词
- 断井颓垣:侧重建筑废墟的荒凉感。
- 残垣断壁:与成语结构相似,但更强调建筑本身。
- 碎琼乱玉:比喻零散珍贵之物,多用于雪景或珠宝。
反义词
- 金瓯无缺:比喻国土完整或器物完美无瑕。
- 完璧归赵:强调物品的完整归还。
- 雕梁画栋:形容建筑华丽精美,与残破形成对比。
例句
小学阶段:
- 地震后的古城墙只剩些断壁残璋,像老爷爷掉光的牙齿。(比喻生动)
- 弟弟打碎的花瓶成了断壁残璋,妈妈却没有责怪他。(生活场景)
中学阶段:
- 圆明园的断壁残璋无声诉说着历史的伤痛。(历史反思)
- 考古队从断壁残璋中拼凑出汉代玉璋的原貌。(学术场景)
高中及以上:
- 敦煌藏经洞的文书历经劫难,如今多成断壁残璋,令人扼腕。(文化批判)
- 他的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碎作断壁残璋,却依然闪耀着微光。(抽象化用)
(其他例句略,共20条)
错误用法
❌ 误用场景1:形容普通物品破损
- 错误例句:我的作业本被猫抓成了断壁残璋。
- 解析:应改用”支离破碎”,成语需搭配珍贵或宏大对象。
❌ 误用场景2:描述自然景观
- 错误例句:台风后的树林满是断壁残璋。
- 解析:适用于人造物,自然景物用”狼藉一片”更妥。
❌ 误用场景3:比喻人际关系破裂
- 错误例句:他们的友谊已经断壁残璋。
- 解析:成语不适用于抽象情感关系。
这个承载着文明重量的成语,犹如一块带裂痕的古玉——破碎处透着光阴的故事,残缺中反见历史的厚重。
你可能感兴趣
断简遗编
断简遗编是一个成语,形容书籍残缺不全或遗留的古籍文章。其拼音是duàn jiǎn yí biān。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竹简易断裂和古籍未能完整流传下来的情况。它常用来描述历史古籍的残破状态,也可以用来形容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其近义词有残篇断简、遗文逸事、佚文遗章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齐备无遗、完好如初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与近义词混用或用于不当的语境。
断缣尺楮
“断缣尺楮”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书画作品被分割或残缺不全的状态。该成语源于古代书画作品的损坏和残缺。文章详细解释了其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并给出了例句。同时,也指出了在日常使用和书写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用法。该成语在形容书画作品的残缺状态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金题玉躞
本文介绍了成语“金题玉躞”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一些例句。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书籍装帧精美或器物的高贵华丽。使用时应注意思维清晰,避免误用在不合适的语境或描述不贵的物品上。
断垣残壁
断垣残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uàn yuán cán bì,形容残败的景象。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或自然灾害后的景象,常用来形容战乱或灾难后的凄凉景象。其含义包括断裂和残破的墙壁,也常用来形容建筑物或景色的破败、残缺。除了断垣残壁,还有一些近义词如残垣断壁、断壁颓垣等,而反义词则包括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等形容建筑物华丽、壮丽的词语。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其感情色彩和场合,避免使用不当造成歧义或误解。
残圭断璧
残圭断璧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án kuī duàn bì。它用来形容物品或事物的残破、不完整状态,并常用来比喻某种事物或景象的残余、遗留部分,表达一种凄凉、衰败的意境。该成语源于古代祭祀活动结束后遗留在庙堂或祭坛上的残破礼器。除此之外,它的近义词包括残缺不全、支离破碎等,反义词则是完好无损、完好如初等。在战争或灾难后的场景中,经常可以看到使用残圭断璧来形容一片凄凉破败的景象。然而,错误地使用该成语,如在描述完整无缺的物品或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可能会显得不贴切。因此,应保持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来使用。
彝鼎圭璋是什么意思
彝鼎圭璋的读音读音:yí dǐng guī zhāng彝鼎圭璋的含义“彝鼎圭璋”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才华出众,或者形容器物精美、珍贵。其中,“彝鼎”指古代祭祀用的器物,常用来比喻庄重、尊贵;“圭璋”则是古代的一种玉器,象征着美德和才学。整个成语的含义是,人或物具有如古代珍贵的器物般的高贵和美好。彝鼎圭璋的典故该成语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中“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考卜维王,迁居之吉。乃慰乃止,乃左乃右,无思不服。彝鼎之铭,子孙保之。”等句。此处的“彝鼎”指代的是古代的祭祀器物,“铭”则指刻在彝鼎上的文字和图案,这些文字和图案被认为代表着先祖的智慧和美德。因此
残编断简
残编断简是一个成语,形容书籍残缺不全或文献资料不完整。其来源于古代书籍的保存和传承,常用来形容历史文献的珍贵。近义词包括残篇断章、断章残篇和零篇断简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和齐备无遗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该成语提醒人们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汉字"缺"的拼音、部首、笔顺及10个常见用法解析
本文介绍了汉字“缺”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详细的含义解析。包括缺乏、短少,残破、残缺等意思,并探讨了该字的起源、演变及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同时,也说明了缺在官职空额和职务空额等方面的含义,并提到了缺的不同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博览古今
文章介绍了“博览古今”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等。博览古今指的是广泛阅读古今知识,涉猎广泛,了解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等。该成语反映了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文章还指出一些常见的误用方式,并强调了博览古今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注意事项。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博览古今”这一成语。
断简残编
“断简残编”是一个形容书籍或文献资料残缺不全、散乱不完整的成语。其典故源于古代竹简或木简制成的书籍在保存过程中出现的断裂、残缺情况,反映了古代文献保存的不易。该成语最早出自《汉书·艺文志》。常用于形容古籍、史书的保存状态,也有形容知识或信息不完整的含义。其近义词包括零篇断简、遗文逸句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齐备无遗等。使用时应避免混淆概念,如误用为形容文章逻辑性等。通过考古整理,许多断简残编的古籍得以复原,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