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死瞒生:一场关于隐瞒与挣扎的成语解读
读音
抵死瞒生:dǐ sǐ mán shēng
含义
- 抵:抵抗、对抗
- 死:死亡,比喻极端情况
- 瞒:隐瞒、欺骗
- 生:生命、生存
整体含义:形容拼命隐瞒真相,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比喻极端固执地掩盖事实。
典故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国公子重耳流亡时,随从介子推割股奉君,后重耳即位(晋文公)却忘记封赏他。介子推隐居山林,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他出仕,介子推抵死瞒生,最终抱树而死。后人以“介子推不言禄”比喻此成语的固执隐瞒。 -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被诬谋反,吕后设计擒他。韩信本可辩解,却因昔日恩情抵死瞒生,最终含冤被杀,暗合成语中“宁死不言”的意味。 - 民间传说:
明代一官员贪污,被查时销毁账本、威胁证人,其妻劝他自首,他却说:“宁可抵死瞒生,绝不认罪!”最终东窗事发,家破人亡。
近义词
- 讳莫如深:刻意隐瞒,不愿提及。
- 守口如瓶:形容严守秘密。
- 死不认账:极端否认事实。
-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隐瞒。
反义词
- 和盘托出:完全坦白。
- 直言不讳:毫无隐瞒地说真话。
- 光明磊落:行为坦荡,无需隐藏。
- 自首悔过:主动承认错误。
例句
小学阶段:
- 弟弟打碎花瓶后抵死瞒生,直到妈妈找到碎片才承认。
- 考试作弊的小明抵死瞒生,但老师早已看穿。
中学阶段:
- 历史上许多奸臣抵死瞒生,最终难逃正义审判。
- 他贪污的证据确凿,却仍抵死瞒生,拒不认罪。
高中及以上:
- 这部悬疑片中,凶手抵死瞒生的表演让观众揪心。
- 政治丑闻中,涉事官员抵死瞒生,引发舆论哗然。
文学化表达:
- 她抵死瞒生地守护那段秘密,如同守护一座即将崩塌的沙城。
- 真相如刀,他却选择抵死瞒生,任由谎言腐蚀灵魂。
错误用法
-
混淆对象:
- ❌“他抵死瞒生地努力学习。”(非隐瞒场景,应改为“废寝忘食”)
- ❌“猫咪抵死瞒生地抓老鼠。”(动物行为不适用)
-
情感误用:
- ❌“母亲抵死瞒生地照顾孩子。”(褒义场景,应改为“无微不至”)
-
过度夸张:
- ❌“我抵死瞒生地吃了一碗面。”(日常行为无需极端形容)
-
语法错误:
- ❌“他的抵死瞒生让人感动。”(应为“他抵死瞒生的态度”)
“抵死瞒生”不仅是语言的凝练,更折射人性中固执与挣扎的暗面。使用时需紧扣“极端隐瞒”的核心,避免泛化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不分彼此
“不分彼此”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关系密切,没有隔阂或区分的态度,强调相互理解、包容和亲密无间的关系。其源于古代的交际习惯和文化传统,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亲密无间、情同手足、肝胆相照等,反义词则是互相猜忌、势不两立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与贬义语境或其他成语混淆。文章详细解释了“不分彼此”的典故、近义词、反义词及错误用法,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理解。
当耳旁风
“当耳旁风”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事情不重视、不认真对待或对他人的话语听而不闻。源自古代中国的一个故事,用以形容对警告、劝告或建议等未给予足够重视,如同耳边风一样轻易忽略。其近义词包括轻描淡写、不以为意、漠然置之、视而不见,反义词则包括郑重其事、慎重其事、重视有加、耳听八方。然而,误用该成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例如误将其用于形容问题的重要性或风吹过耳朵的感觉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谨慎,确保符合成语的原本含义。
不知进退
“不知进退”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种场合或面对某种情况时缺乏判断力或常识,不知道何时应该前进或后退。源自古代军事和政治斗争,表示行动时分寸感的缺失。这个成语带有批评意味,常被用来批评缺乏判断力或行动不智的行为。近义词有盲目行动、鲁莽行事等,反义词则为知进知退、审时度势等。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的合适性,避免滥用误用。
安危与共
本文介绍了成语“安危与共”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以及反义词,同时提供了多个例句。该成语强调团结合作、共同面对困难的精神,适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挑战时的相互依存和共同承担。错误用法包括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误解为个人情感表达以及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逞强称能
逞强称能的读音为chěng qiáng chēng néng,意指炫耀自己能力强、好表现自己才能的行为,带有贬义色彩。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常用来形容过于自信、夸大自己能力的人。它的近义词包括夸耀才能、显摆本领等,反义词则是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等。使用逞强称能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的适当性,避免过度使用或滥用。
藏怒宿怨
藏怒宿怨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áng nù sù yuàn。它指的是心中积压的愤怒和过去的怨恨,不愿意轻易释放或表达出来。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说,如《左传》中的故事。它常用来形容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近义词有怀恨在心、宿怨深积等,反义词有心平气和、宽以待人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不当使用、混淆概念、用词不当等错误用法。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一个形容人们情感极端化的成语,表达了对某物或某人情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其含义是当人们深爱某物或某人时,希望他们活得更好,持续存在;厌恶时则希望他们立刻消失甚至死亡。此成语源自古代中国的成语故事,常用来形容人们对事物或人的极端情感,尤其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其近义词有“爱恨交织、爱憎分明、喜怒无常”等,反义词则包括“心平气和、不偏不倚、中立客观”等。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在普通喜好、非人事物或情感以及正式场合的语法和拼写错误。文章还提供了相关例句以助于理解。
苍生涂炭
苍生涂炭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āng shēng tú tàn,形容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的情景。它来源于《左传》,常用来描述百姓生活陷入困境,如同陷入泥沼和炭火之中。苍生涂炭的近义词有“水深火热”、“生灵涂炭”等,反义词则为“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避免错误用法,以避免贬低他人或造成误解。
罗雀掘鼠是什么意思
罗雀掘鼠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uó què jú shǔ。原指为生活所迫采取的极端行为,形容生活极度困苦。后也用以形容行为极端、手段卑劣。该成语源于《汉书·贾谊传》,描述古代社会贫富悬殊,百姓为生存采取的极端手段。近义词包括穷极思变、走投无路等,反义词则是安居乐业、富足有余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罗雀掘鼠的错误用法包括不当场合使用和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通过此文,希望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成语。
不避水火
不避水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bì shuǐ huǒ,意为不畏惧水火之灾,表达一种勇敢无畏、勇往直前的精神。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典故和传说,如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关羽的故事。不避水火也有近义词如“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临危不惧”、“赴汤蹈火”,反义词如“畏首畏尾”、“胆小如鼠”、“临阵脱逃”、“贪生怕死”等。消防员、英雄、救援人员等在面临危险时展现出不避水火的精神。然而,在使用这一成语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的用法,确保用词的准确性和恰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