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进退

不知进退

读音

bù zhī jìn tuì

含义

“不知进退”由四个字组成:

  • :否定词,表示“没有”或“不能”。
  • :知道、懂得。
  • :前进、进取。
  • 退:后退、退让。

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懂得该前进还是后退,形容人做事没有分寸,缺乏判断力,容易冒失或犹豫不决

典故

  1.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他的随从介子推忠心耿耿。后来重耳回国即位(晋文公),封赏功臣时却遗漏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主动邀功,最终隐居山林。后人评价他“不知进退”,既指他不主动争取,也暗指晋文公未能妥善处理此事。
  2.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鸿门宴上未能果断除掉刘邦,谋士范增感叹他“竖子不足与谋”,暗指项羽“不知进退”,错失良机。
  3. 宋代苏轼《教战守策》
    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批评一些人安于现状,不懂审时度势,也是“不知进退”的表现。

近义词

  1. 不识时务:看不清形势,不合时宜。
  2. 冒冒失失:做事鲁莽,缺乏考虑。
  3. 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4. 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处境尴尬。

反义词

  1. 审时度势:观察时机,灵活应对。
  2. 进退有度:行动有分寸,恰到好处。
  3. 当机立断:抓住时机,果断决策。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小明上课总抢答问题,老师说他“不知进退”。
  2. 小学高年级:他明明不会游泳,却跳进深水区,真是“不知进退”。
  3. 初中:谈判中一味强硬,不懂妥协,就是“不知进退”。
  4. 高中: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后人批评他“不知进退”。
  5. 职场场景:新人总打断领导发言,显得“不知进退”。
  6. 历史评论:南宋朝廷对金国一味求和,可谓“不知进退”。
  7. 寓言故事:寓言里的愚公移山,有人夸他坚持,也有人笑他“不知进退”。
  8. 体育竞技:比赛最后时刻还盲目进攻,教练怒斥“不知进退”。
  9. 社交场合:在别人婚礼上喧宾夺主,就是“不知进退”。
  10. 商业决策:市场已饱和仍盲目扩张,典型的“不知进退”。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勇敢”
    ❌ “他冒险救火,真是‘不知进退’!”(应为“奋不顾身”)
  2. 误用为“谦虚”
    ❌ “他获奖后低调退让,显得‘不知进退’。”(应为“谦逊有礼”)
  3. 混淆近义词
    ❌ “他‘不知进退’地拖延决定。”(应为“优柔寡断”)
  4. 褒贬颠倒
    ❌ “科学家‘不知进退’地探索未知领域。”(应为“勇于开拓”)

总结:这个成语强调“缺乏分寸感”,使用时需注意贬义语境,避免与中性或褒义词混淆。

你可能感兴趣

不知利害是什么意思 解析成语含义典故用法及20个实用例句

“不知利害”是一个成语,拼音为bù zhī lì hài,用来形容人缺乏对于事情的利害关系认识或理解。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人们的社交经验,形容那些因缺乏对事情利害的认识而做出不明智决策的人。其近义词包括懵懂无知、盲目从众、糊涂和轻率等。反义词包括明察秋毫、精明能干、审时度势和精明强干等。使用这个成语时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词不当、滥用场合和生搬硬套等。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描述那些因缺乏认识而做出不明智决策的情况。

历代诗人如何评价项羽 10首关于项羽的经典诗词赏析

本文介绍了描写项羽的古诗词及其赏析。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项羽的英雄形象、壮烈牺牲的情景以及对英雄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文章共收录了五篇关于项羽的诗词,包括《垓下歌》、《夏日绝句》、《题乌江项王庙》等,每篇均附有详细的解析,以展现项羽的不同形象,如英勇威武、悲壮无奈、壮志未酬等。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英雄的崇敬和怀念。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赏析,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中英雄形象的塑造和对历史的独特理解。 这些描写项羽的诗词,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描绘了项羽的多重形象,让我们感受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重新激发对英勇无畏、豪情万丈的英雄形象的敬仰和赞美。

描写鸿门宴的诗词

本文展示了关于描写鸿门宴的诗词及其解析,从第1篇到第5篇,分别通过不同的诗词形式和内容,生动地描绘了鸿门宴的场景和内涵。这些诗词从历史背景、英雄形象、豪情壮志等不同角度,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其壮志豪情和历史意义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传颂。

逞强称能是什么意思

逞强称能的读音为chěng qiáng chēng néng,意指炫耀自己能力强、好表现自己才能的行为,带有贬义色彩。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常用来形容过于自信、夸大自己能力的人。它的近义词包括夸耀才能、显摆本领等,反义词则是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等。使用逞强称能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的适当性,避免过度使用或滥用。

藏怒宿怨是什么意思

藏怒宿怨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áng nù sù yuàn。它指的是心中积压的愤怒和过去的怨恨,不愿意轻易释放或表达出来。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说,如《左传》中的故事。它常用来形容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近义词有怀恨在心、宿怨深积等,反义词有心平气和、宽以待人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不当使用、混淆概念、用词不当等错误用法。

不分彼此

“不分彼此”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关系密切,没有隔阂或区分的态度,强调相互理解、包容和亲密无间的关系。其源于古代的交际习惯和文化传统,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亲密无间、情同手足、肝胆相照等,反义词则是互相猜忌、势不两立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与贬义语境或其他成语混淆。文章详细解释了“不分彼此”的典故、近义词、反义词及错误用法,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理解。

安危与共

本文介绍了成语“安危与共”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以及反义词,同时提供了多个例句。该成语强调团结合作、共同面对困难的精神,适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挑战时的相互依存和共同承担。错误用法包括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误解为个人情感表达以及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不揣冒昧

不揣冒昧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chuǎi mào mèi,表示未经深思熟虑就轻率行动或说话。其含义是形容一个人的行为或言辞显得轻率、不负责任。典故可能源于古代人们描述某些行为不当之处。近义词包括轻举妄动、鲁莽行事等。反义词为慎重其事、三思而后行等。使用时应根据语境恰当使用,避免错误用法。文章提供了关于不揣冒昧的详细解释和例句。

迟疑不定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迟疑不定”的读音、含义和典故。该成语用于描述人在做决定或行动时犹豫不决,缺乏果断性。文章还提供了其近义词和反义词,并举例说明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同时,本文也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语义表达。

历代诗人如何用诗词塑造刘邦形象 从《大风歌》到帝王功过的文学解读

该文章主要描述了多首关于刘邦的古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刘邦的英勇、智慧、仁爱之心和治国之才,既有对他个人的赞美,也有对大汉王朝的赞颂。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多首描写刘邦的古诗词,包括《大风歌》、《赤壁怀古》、《题汉祖庙》等。这些诗词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手法,展现了刘邦的雄才大略、仁爱之心和治国之才。除了直接描写刘邦的诗词外,还有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也涉及对他的描写和评价。这些诗词不仅是对刘邦个人的赞美,更是对大汉王朝的赞颂,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刘邦这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以及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传统。这些诗词也具有很高的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