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
读音
dǎ cǎo jīng shé
含义
- 打草:用棍棒或手拨动草丛。
- 惊蛇:惊动藏在草丛中的蛇。
- 整体含义:原指在草丛中打草时惊动了蛇,比喻做事不谨慎,过早暴露意图,导致对方警觉或防备。
典故
- 《南史·王敬则传》:
南朝宋时,王敬则担任县令,当地常有盗贼出没。他故意在夜间敲锣打鼓,制造声势,盗贼以为官府要抓捕他们,纷纷逃窜。后人用“打草惊蛇”形容类似的行为。 - 《水浒传》:
武松在景阳冈打虎前,酒保劝他不要独自上山,以免“打草惊蛇”,惊动老虎。 - 民间故事:
猎人追捕猎物时,若动作太大,可能会惊动猎物,使其逃跑,因此需要谨慎行事,避免“打草惊蛇”。
近义词
- 打草蛇惊:与“打草惊蛇”同义,强调因不慎而惊动对方。
- 泄露天机:指无意中透露重要信息,让对方察觉。
- 打草蛇走:形容因行动不慎导致目标逃脱。
反义词
- 不动声色:形容做事隐秘,不让人察觉。
- 暗度陈仓:比喻暗中行动,不暴露真实意图。
- 悄无声息:形容行动隐蔽,不惊动他人。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想偷偷拿糖果,结果不小心碰倒了瓶子,真是“打草惊蛇”了。
- 警察叔叔抓坏人时要小心,不能“打草惊蛇”。
-
小学高年级:
- 侦察兵在执行任务时,必须避免“打草惊蛇”,否则敌人会逃跑。
- 他本想给妈妈一个惊喜,结果提前说漏嘴,真是“打草惊蛇”了。
-
初中:
- 警方在抓捕罪犯时,如果过早行动,可能会“打草惊蛇”,让罪犯逃脱。
- 谈判时,如果一方过早暴露底线,就会“打草惊蛇”,让对方占据优势。
-
高中及以上:
- 在商业竞争中,过早公布战略可能“打草惊蛇”,让竞争对手提前防备。
- 侦探在调查案件时,必须谨慎行事,避免“打草惊蛇”,惊动嫌疑人。
错误用法
-
误用为“主动出击”:
- ❌ “我们要主动‘打草惊蛇’,让敌人暴露出来。”(正确说法应是“引蛇出洞”)
- ❌ “警察故意‘打草惊蛇’,逼罪犯现身。”(此处应为“打草引蛇”或“引蛇出洞”)
-
误用为“提醒”:
- ❌ “老师提前‘打草惊蛇’,告诉我们要考试。”(此处应为“提前通知”或“提醒”)
- ❌ “他‘打草惊蛇’地提醒我别迟到。”(正确说法是“善意提醒”)
-
误用为“制造噪音”:
- ❌ “他在图书馆‘打草惊蛇’,大声说话。”(此处应为“喧哗”或“吵闹”)
- ❌ “孩子们在教室里‘打草惊蛇’,影响别人学习。”(正确说法是“吵闹”或“扰乱秩序”)
“打草惊蛇”通常带有负面含义,指因不慎而让对方警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打草惊蛇
打草蛇惊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 cǎo shé jīng。其含义是比喻做事不慎,泄露秘密或引起不必要的注意,导致意外或不良后果。该成语有两个典故,分别来自古代学者王安石的经历和古代战争中的士兵行为。近义词包括因小失大、一触即发、弄巧成拙等,反义词为小心翼翼、谨慎从事、周密计划等。使用打草蛇惊时需注意其正确的用法,避免引起误解。该成语在描述因疏忽大意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时非常贴切。
通风报信是什么意思
通风报信的读音读音:tōng fēng bào xìn拼音注音:tōng fēng bào xìn通风报信的含义“通风报信”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是指秘密地传递消息或情报,使对方有所准备或采取行动。具体来说,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某件事情的真相或进展情况告诉他人,以便对方能够提前做好准备或采取相应的措施。通风报信的典故“通风报信”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在古代,战争中常常有间谍或探子通过秘密的方式传递敌方的情况给己方,以便己方能够及时作出应对。这些探子通常会在敌方营地周围进行侦查,并通过各种方式将情报传递回己方营地。因此,“通风报信”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在战争中或
虚左以待是什么意思
虚左以待的读音虚左以待的读音为:xū zuǒ yǐ dài。虚左以待的含义虚左以待,指空出左边的位置等待别人。这个成语原意是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期待。在古代,左边的位置往往被视为尊贵的象征,因此“虚左以待”就表示为了尊重对方而空出尊贵的位置等待对方到来。虚左以待的典故“虚左以待”的典故源自于古代的礼仪故事。相传在古代,诸侯之间相互拜访时,都会以礼相待。在迎接贵宾时,主人会特意空出左边的座位等待贵宾的到来,以示尊重和欢迎。这个典故后来也常被用来形容对某人的期待和尊重之情。虚左以待的近义词敬候佳音:指恭敬地等待对方的消息或回音。翘首以盼:指抬头远望,形容期待之情切。恭候大驾:指恭敬地
夺其谈经
夺其谈经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uó qí tán jīng,意思是强行夺走别人的话语权或压制别人的言论。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言论自由受限的背景,用于形容某些人或组织压制他人言论、剥夺发言权的行为。其近义词包括压制言论、剥夺发言权等,反义词则是尊重言论自由。在实际应用中,这个成语常被用于描述各种场合下对他人言论自由的剥夺,如政治环境、网络讨论等。错误的用法则是将其误解为在某个领域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或控制力。因此,在使用时应根据语境正确理解并倡导言论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夺其谈经行为。
及溺呼船
“及溺呼船”的读音为“jí nì hū chuán”,表示在面临危险或困境时才寻求帮助或解决办法,比喻错过了最佳时机。其典故出自《庄子·外物》篇,警示人们要提前预防和准备。近义词有“临渴掘井”、“临阵磨枪”等,反义词有“有备无患”、“防患未然”等。错误用法是将其用于形容紧急事态之外的正常行为或用于形容及时采取行动的行为。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注重预防和提前准备的重要性。
一失足成千古恨是什么意思
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读音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拼音是:yī shī zú chéng qiān gǔ hèn。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含义一失足成千古恨,字面意思是指一旦犯下错误,就会留下终身的遗憾或悔恨。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因一时的疏忽或错误决策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常常带有深深的懊悔和自责之情。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于古代的传说或故事。其中一种说法是,在古代,有一个书生因为一时的不慎,走错了一步棋,导致满盘皆输,悔恨不已,最终因此而郁郁而终。这个典故后来被引申为“一失足成千古恨”,用来形容一旦犯下错误,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近义词错一步悔终身一着不慎满盘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差之毫
抵背扼喉
“抵背扼喉”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ǐ bèi è hóu,形容形势十分险要或危急的境地。典故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战略要地防守。该成语可用于形容各种紧迫、危险的形势,如千钧一发、危在旦夕等。其反义词为安然无恙、平静无事等。文章提供了例句及错误用法的提示。这个成语准确传达了形势的紧迫和重要性。
放马后炮
“放马后炮”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的是在事情发生后才采取行动或发表意见的行为,尤其指没有实际帮助或效果的行动或意见,带有贬义。这个成语可能源自于古代战争情境。其近义词包括“事后诸葛亮”、“画蛇添足”和“亡羊补牢”,反义词则是“未雨绸缪”、“及时雨”和“防患未然”。在使用时需注意其含义及使用场合,避免误解和滥用。文章详细解释了该成语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示例。
防不及防
防不及防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áng bù jí fáng,表示事情来得突然,无法及时防备。其含义用来形容事情发生得突然,让人无法预料和应对。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军事行动中的出其不意战术。防不及防的近义词有出其不意、猝不及防、突如其来、措手不及等。反义词包括早有准备、意料之中、未卜先知等。文章还介绍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和注意事项。通过多个例句,解释了防不及防在不同场合下的应用。
是非只为多开口是什么意思
是非只为多开口的读音读音:shì fēi zhǐ wèi duō kāi kǒu是非只为多开口的含义“是非只为多开口”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很多麻烦和争端都源自于口无遮拦、说话不慎。也就是说,很多的是非、争执和矛盾,往往都是因为说话过多或者说话不当而引起的。它告诫人们要谨慎言辞,避免因言语不当而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是非只为多开口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相传,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因为口无遮拦、言语冲动而引发各种争执和矛盾。久而久之,人们总结出“是非只为多开口”这个成语,用以警示人们要谨慎言辞,避免因言语不当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具体典故和出处较多,例如《增广贤文》中就有“祸从口出,病从口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