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其谈经
读音
duó qí tán jīng
含义
“夺”意为夺取、抢占;“其”指代他人;“谈”指谈论、讲解;“经”原指儒家经典,后泛指学问或道理。成语“夺其谈经”字面意思是抢占他人讲解经典的机会,引申为在讨论或辩论中抢占先机,使对方无话可说,或指以强势姿态压制他人的言论。
典故
- 《后汉书·郑玄传》:东汉经学家郑玄学识渊博,曾与何休辩论《春秋》经义。何休擅长《公羊传》,而郑玄精通《左传》,二人论辩时,郑玄引经据典,驳得何休哑口无言,最终何休感叹:“康成(郑玄字)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后人以此形容郑玄“夺其谈经”,使对方无法反驳。
- 《世说新语·文学》:东晋名士支道林与谢安论辩玄理,支道林言辞犀利,谢安一时语塞,旁人笑称:“支公夺谢公谈柄。”此处“夺其谈经”指在辩论中占据上风。
近义词
- 反客为主:指在讨论或行动中由被动转为主动,掌控局面。
- 先发制人:抢先行动,使对方措手不及。
-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令人难以招架。
反义词
- 甘拜下风:承认不如对方,主动退让。
- 哑口无言:因理亏或无话可说而沉默。
- 退避三舍:主动退让,避免正面冲突。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在辩论会上说得头头是道,小华根本插不上嘴,真是“夺其谈经”。
- 小学高年级:老师提问时,小红总是抢先回答,同学们说她“夺其谈经”,不给别人机会。
- 初中:辩论赛中,正方选手引经据典,反方被驳得哑口无言,堪称“夺其谈经”。
- 高中:学术研讨会上,张教授以严密的逻辑“夺其谈经”,让质疑者无话可说。
- 大学及以上:在跨学科论坛上,这位学者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夺其谈经”,成为全场焦点。
- 职场场景:会议上,经理用数据支撑观点,直接“夺其谈经”,其他同事无法反驳。
- 日常交流:两人争论时,小李突然搬出权威资料,瞬间“夺其谈经”,对方只好认输。
- 文学创作:小说中,主角以犀利的言辞“夺其谈经”,让反派哑口无言。
- 历史评论:诸葛亮舌战群儒时,正是以“夺其谈经”之姿说服东吴联合抗曹。
- 影视台词:“你这一套理论早过时了!”他冷笑一声,直接“夺其谈经”。
错误用法
- 误用为“抢夺经典”:如“强盗闯入书院,夺其谈经”,此处误解了成语的抽象含义。
- 误用于武力冲突:如“两军交战,一方夺其谈经”,成语仅适用于言论交锋,不指实际争夺。
- 褒贬不分:在赞美谦逊的场合误用,如“他虚心请教,从不夺其谈经”,与语境矛盾。
- 对象错误:用于描述动物或自然现象,如“猎豹捕食时夺其谈经”,完全不合逻辑。
- 强行拆分:如“他夺了其谈经的书”,割裂了成语的整体意义。
“夺其谈经”生动体现了语言交锋中的智慧与气势,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望文生义。
你可能感兴趣
夺席谈经
"夺席谈经"是一个成语,源自古代讲经活动,用以形容在学术或文化讨论中通过才智和口才的较量,获得重要地位或成果。该成语意味着在某领域内表现出色,获得他人尊重和认可。其近义词包括舌战群儒、才华横溢等,反义词则包括笨口拙舌、才疏学浅等。在适当场合,如学术研讨会、辩论赛等,夺席谈经可展现个人才华和实力。但需注意避免误用于非学术或文化场合,以及误解成语的真正含义和适用场景。
无言可对是什么意思
无言可对的读音读音:wú yán kě duì标注拼音:wú-yán-kě-duì无言可对的含义“无言可对”是一个成语,表示没有话来回答或反驳对方。它通常用来形容面对某种情况或问题时,无法用言语来应对或反驳。无言可对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人们常常用无言来表现内心的无奈或无法反驳的情境。例如,在《史记》中就有类似的描述,当面对无法回答的问题或情况时,人们会感到无言以对。此外,还有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也涉及到这个成语的使用。无言可对的近义词哑口无言:形容因惊讶、害怕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用言语表达。无以应对:面对某种情况或问题时,没有适当的方法或言语来应对。缄口不言:形容保
词穷理绝
“词穷理绝”是一个成语,发音为cí qióng lǐ jué,表达言辞无法表达深刻道理或情感的情况,形容言辞或思想达到了极致。该成语源于古代文学,是对言辞和思想的极高赞扬。其近义词语包括语无伦次、言之无文、辞不达意等。反义词为言之有物、语出惊人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作贬义、用错场合、与其他词语混淆或滥用。例句展示了在不同情境下使用词穷理绝的情境。
辩口利舌
本文介绍了成语“辩口利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该成语形容人善于言辞,能言善辩,说话流利而有力。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需注意尊重他人的表达和言论,避免贬损他人。
闭口无言
本文介绍了成语“闭口无言”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运用。该成语形容人因某种原因沉默不语,面对困难、尴尬或紧张时选择保持沉默的态度。文章还列出了具体应用场景的例句,并强调了在不同语境下使用“闭口无言”需要注意的问题,避免误解或误用。如需更详细的内容,可进一步扩展。
倒戈卸甲
倒戈卸甲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gē xiè jiǎ。其含义是形容军队或个人彻底投降或放弃抵抗的情景,表示一方在战斗或冲突中完全改变立场或态度,投向另一方。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实际情景,出处虽无法考证,但在古代文献中广泛使用。近义词有缴械投降、束手就擒等,反义词有坚贞不屈、勇往直前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错误用法,如与非战争或冲突情境混淆使用,或在正式场合带有贬义或轻蔑色彩等。
辞穷理屈
辞穷理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í qióng lǐ qū。其含义是在言辞或理论上的表达已经无法继续,因为缺乏足够的理由或证据来支持观点或立场。该成语常用来形容在辩论或争论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其近义词有“词不达意”、“理屈词穷”等,反义词有“言之有据”、“理直气壮”等。文章还提供了多个辞穷理屈的例句以及错误用法示例。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什么意思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读音读音:yǐ zǐ zhī máo,gōng zǐ zhī dùn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含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一个古代成语,源自于战国时期的故事。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用你自己的矛去攻击你自己的盾”,用来比喻用对方的观点或方法反过来攻击对方,或者用对方的行为来反驳对方。它通常用来形容在争论或冲突中,对方的行为或观点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典故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魏策》中的故事。故事中,魏国大夫公孙龙与他人辩论“白马非马”的论点时,对方就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比喻来反驳他,指出他的论点自相矛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近义词自相矛盾反唇相讥唇枪舌剑
强词夺正是什么意思
强词夺正是一个成语,读音为qiǎng cí duó zhèng。它指的是强行以不正确的言论或观点压制或取代正确的观点。该成语源自古代辩论和争论中的行为,其中“强词”表示强行说出的言辞,“夺正”则表示以错误压制正确。这个成语带有贬义色彩,需注意语境和语调的使用。强词夺正的近义词包括强词夺理、蛮不讲理和固执己见,反义词包括实事求是、理直气壮和虚怀若谷。在使用该成语时,应注意不要滥用,只有在确实存在强行压制正确观点的行为时才能使用。同时,强词夺正提醒我们在交流和争论时要尊重事实和道理,不采取不正当手段压制他人观点。
心服口服是什么意思
心服口服的读音心服口服的拼音是:xīn fú kǒu fú。心服口服的含义心服口服,指从内心到表面都信服。形容被某人的言行所打动,心甘情愿地接受某种观点或态度。心服口服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孟子·告子下》中的故事。孟子与告子辩论时,告子以“仁义之行”为题,孟子则以“心服口服”来回应。他通过一系列的论述和比喻,使告子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自己的观点。因此,“心服口服”便成为了形容从内心到表面都信服的成语。心服口服的近义词甘心悦服诚心诚意信以为真口服心服悦服信从心服口服的反义词口是心非虚应故事半信半疑口腹蜜剑阳奉阴违心服口服的例句经过老师的耐心讲解,同学们终于心服口服地接受了新的知识点。他的演讲非常精彩,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