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

读音

dǎ cǎo jīng shé

含义

“打草惊蛇”由四个字组成:

  • :敲击、拍打。
  • :草本植物,这里指草丛。
  • :惊吓、惊动。
  • :爬行动物,常藏于草丛中。

整体含义:原指用棍子打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比喻做事不谨慎,过早暴露意图,导致对方警觉或防备,影响计划的顺利实施。

典故

  1. 《南史·王敬则传》
    南朝宋时,王敬则率军讨伐叛军,故意在夜间敲锣打鼓,制造声势,使敌军误以为大军压境,惊慌失措。后人以此比喻“打草惊蛇”的策略。
  2. 《水浒传》
    武松在景阳冈打虎前,酒保劝他不要独自上山,以免“打草惊蛇”,惊动老虎。此处指提前行动可能引发危险。
  3. 民间故事
    古时有个捕蛇人,发现蛇藏在草丛里,便用棍子敲打草丛,蛇受惊逃走。后来人们用“打草惊蛇”比喻因鲁莽行动而惊动目标。

近义词

  1. 打草惊蛇:因行动不慎惊动对方。
  2. 打草惊蛇:同义反复,强调惊动目标。
  3. 打草惊蛇:比喻因小失大,惊动潜在危险。

反义词

  1. 按兵不动:暂时不采取行动,避免惊动对方。
  2. 不动声色:保持冷静,不露痕迹。
  3. 稳扎稳打:谨慎行事,避免打草惊蛇。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小明想偷偷拿糖果,结果不小心碰倒了瓶子,真是打草惊蛇。
    • 小猫想抓老鼠,可是尾巴碰到了纸箱,老鼠跑了,这就是打草惊蛇。
  2. 小学高年级

    • 警察抓小偷时,如果提前暴露,就会打草惊蛇。
    • 考试时,老师突然走进教室,同学们都吓了一跳,真是打草惊蛇。
  3. 初中

    • 谈判时,如果过早透露底线,可能会打草惊蛇,让对方提高要求。
    • 侦探在跟踪嫌疑人时,必须小心,否则容易打草惊蛇。
  4. 高中及以上

    • 军事行动中,过早暴露行军路线,可能会打草惊蛇,导致敌军设伏。
    • 商业竞争中,如果提前泄露新产品信息,可能会打草惊蛇,让对手抢先一步。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打蛇惊草”

    • 错误例句:他本想悄悄靠近,结果打蛇惊草,让对方发现了。
    • 正确说法:应该是“打草惊蛇”,指惊动目标,而非“惊草”。
  2. 误用为“打草惊兔”

    • 错误例句:猎人本想悄悄靠近,结果打草惊兔,兔子跑了。
    • 正确说法:成语固定为“打草惊蛇”,不能随意替换动物。
  3. 误用为褒义

    • 错误例句:他打草惊蛇,成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 正确用法:成语通常含贬义,指因鲁莽坏事,不宜用于褒义场景。
  4. 误用为“打草惊蛇”指主动策略

    • 错误例句:警察故意打草惊蛇,让罪犯自投罗网。
    • 正确用法:成语多指意外惊动,而非主动策略。若指故意惊动,可用“引蛇出洞”。

总结:“打草惊蛇”强调因不慎行动惊动目标,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 cǎo jīng shé。其含义为在做某些事情时,由于动作过大或过于明显,反而引起对方的警觉或反应,常用来形容行动前没有充分准备或了解情况。该成语来源于古代军事故事,表达了做事情过于明显或鲁莽反而会适得其反的意思。其近义词包括操之过急、轻举妄动等,反义词有稳扎稳打、深思熟虑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成语的语境和适用场景,避免错误用法。

出师不利

“出师不利”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ū shī bù lì,形容在开始行动或执行任务时遭遇不顺利的情况。其典故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出征作战,有时即使做了充分准备仍可能出现不利情况。近义词包括初战失利、败北之始等,反义词有一帆风顺、顺顺利利等。误用此成语的情况包括认为其表示个人天赋或能力的不足,以及与“注定失败”等同使用。正确理解和使用“出师不利”,可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事情开头的挫折和困难。

乘虚迭出

乘虚迭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éng xū dié chū。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在敌人空虚或疏忽大意时,利用各种手段连续不断地发动攻击或出现。其典故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战术,用于形容利用敌方漏洞进行连续攻击的策略。此外,乘虚迭出也可引申为日常生活中利用机会发挥优势的意思。其近义词包括乘机而入、乘势而动、乘虚直入等。反义词包括守备森严、固若金汤、防患未然等。文章还介绍了乘虚迭出的错误用法及例句。

触机便发

触机便发是一个成语,拼音为chù jī biàn fā。其含义是碰到机会或触动到某个点就立刻反应或行动,形容反应迅速、敏锐,或事情进展快速。典故来源于古代军事和武艺,形容武艺高强的人或军队能迅速捕捉战机采取行动。近义词有闻风而动、应机立断等,反义词包括迟钝、犹豫不决等。使用时要避免错误用法,如形容不恰当的行为或反应。例句中的主角具有敏锐洞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能在各种场合触机便发,抓住机会采取行动。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一句成语,意思是趁对方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攻击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这句话源于古代的军事策略,强调在战争或竞争中善于利用对方的疏忽和缺乏准备以取得优势。其近义词有乘其不备、突如其来等。反义词有防患于未然、早有准备等。该成语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有广泛应用,但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应仅仅依赖出其不意的策略而忽视长期关系和问题的根本解决。

乘隙而入

乘隙而入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éng xì ér rù,意指利用空隙或机会进入某个领域或取得优势。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战争和军事策略,强调要善于抓住时机,利用有利条件迅速行动。乘隙而入的近义词有乘机而入、伺机而动、见缝插针等,反义词包括坐失良机、错失良机、守株待兔等。在使用乘隙而入时需要有正确的时机意识,善于观察和把握时机,同时需要充分考虑风险和挑战。常见错误用法包括用在不恰当的场合、用词不当、缺乏时机意识和忽视风险等。文章提供了乘隙而入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等内容。

倒持戈矛是什么意思

文章介绍了成语“倒持戈矛”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面对困难或挑战时,因方法不当或策略错误而陷入困境或危险。文章提供了多个典故、例句,生动地展现了该成语的应用。同时,也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的混淆和误用情况。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ū qí bù yì,gōng qí wú bèi。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对方没有预料到的时机进行攻击,使对方措手不及,常用来形容做事出奇制胜、让人意想不到。其最早出自于古代的军事策略和战争实践,也常用于军事、政治等需要策略和计谋的场合。该成语的近义词有乘其不备、出奇制胜等,反义词有意料之中、防患未然等。在例句中,可以出其不意地攻击对手的弱点,或在关键时刻攻其无备,取得胜利。但需要注意,该成语常被误用为形容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情况,使用时需避免误用和滥用。

出其不虞

本文介绍了成语“出其不虞”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与反义词,并给出了相关例句。指出该成语用于形容事情发生得突然,出乎意料。同时,也强调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与类似成语混淆,以及在正式场合使用的恰当性。文章全面介绍了“出其不虞”这个成语的相关知识,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出其不备

“出其不备”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ū qí bù bèi。其含义是在对方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行动或发生。典故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战术。近义词包括突如其来、乘其不备、攻其不备、出奇制胜等。反义词有防患未然、有备无患、措手不及等。该成语可用于描述战术策略、突发事件等场景。错误用法包括在日常交流中误用为一般的意外情况或惊喜,以及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错误地用于描述自然现象或非人类行为等场景。正确理解和运用该成语,需要注重其原本战术和策略含义的特点。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