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芽遏萌:防患于未然的智慧成语
读音
fáng yá è méng
含义
- 防:防止,预防
- 芽:植物的幼芽,比喻事物的初始阶段
- 遏:遏制,阻止
- 萌:萌芽,指事物刚刚出现
整体含义:在问题或祸患刚刚萌芽时就加以预防和制止,比喻及早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恶化。
典故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 原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解释:虽然并非直接使用“防芽遏萌”,但体现了类似的治理理念——在问题初现时就加以控制,否则后果严重。
-
《韩非子·喻老》
- 原文:“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 解释:强调小问题若不及时处理,最终会导致大祸,与“防芽遏萌”思想一致。
-
《后汉书·丁鸿传》
- 原文:“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 解释:明确提出“防萌”概念,强调在祸患初现时就加以遏制。
近义词
- 防微杜渐: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头时就加以制止,不让其发展。
-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防止意外发生。
- 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灾祸。
- 杜渐防萌:与“防芽遏萌”意思相近,强调预防祸患的初期发展。
反义词
- 养痈遗患:比喻纵容错误或祸患,最终导致严重后果。
- 姑息养奸:无原则地宽容,助长坏人坏事。
- 亡羊补牢:虽然比喻事后补救,但与“防芽遏萌”的预防性质相反。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老师告诉我们要“防芽遏萌”,比如发现同学打架时要及时劝阻。
- 妈妈说我应该“防芽遏萌”,写完作业再玩,不然作业会越堆越多。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就是为了“防芽遏萌”,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 我们要“防芽遏萌”,发现小错误就改正,不要等它变成大问题。
-
初中
- 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正是“防芽遏萌”的体现,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
- 在人际关系中,及时化解小矛盾,才能“防芽遏萌”,避免更大的冲突。
-
高中及以上
- 企业管理中,“防芽遏萌”至关重要,比如发现财务漏洞就要立即修补。
- 环境保护需要“防芽遏萌”,在污染初期就采取措施,而不是等到生态灾难发生。
错误用法
-
用于已经发生的大问题
- ❌ 错误例句:“火灾已经烧毁了整栋楼,现在才来‘防芽遏萌’太晚了。”
- ✅ 正确用法:应在火灾隐患刚出现时就采取措施。
-
与“亡羊补牢”混淆
- ❌ 错误例句:“虽然考试考砸了,但‘防芽遏萌’,下次努力就行。”
- ✅ 正确用法:“防芽遏萌”强调预防,而非事后补救。
-
用于褒义过强的场景
- ❌ 错误例句:“他‘防芽遏萌’,提前十年就开始存养老金。”
- ✅ 正确用法:该成语多用于防止祸患,而非单纯指未雨绸缪的积极规划。
“防芽遏萌”体现了古人深刻的治理智慧,提醒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及早行动,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灾难。
你可能感兴趣
防微杜衅
防微杜衅是一个成语,指在事情刚刚露出苗头时就预防其发展,杜绝其发生,以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或损失。该成语源于古代的军事思想,强调在战争中要时刻警惕小矛盾的积累并及时解决,避免战争的爆发。防微杜衅的近义词有防患未然、未雨绸缪等,反义词包括亡羊补牢、临渴掘井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细节,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做到防微杜衅,确保安全。同时,该成语也强调了从小事做起,从源头上防止问题的发生,以实现真正的预防。
杜隙防微
杜隙防微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 xì fáng wēi。它的含义是预防在先,杜绝隐患,不使小事变成大事,强调预防的重要性。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但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要在事情发生前采取措施预防和避免可能出现的隐患和问题。杜隙防微的近义词有防患未然、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等。反义词包括临渴掘井、亡羊补牢和坐视不救。在日常工作、生活和企业管理中,杜隙防微都非常重要。然而,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不当场合使用、与其他词语混淆以及不规范表达方式等错误用法。
防患未然
本文介绍了成语“防患未然”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例句和错误用法举例。该成语强调在事故或灾难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的重要性,通过预防避免风险和损失。其含义指预防灾难或祸患在发生之前,有所防备。出处为《易经》中的一句话:“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同时,也介绍了一些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实践。正确理解和使用该成语对于表达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十分有帮助。其反义词如临渴掘井、亡羊补牢等,强调了事后补救的局限性。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未雨绸缪”等近义词混淆。
防患未然
“防患于未然”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áng huàn yú wèi rán,意味着在事情发生前做好预防和准备,以避免潜在的危险或问题。这个成语强调预防意识的重要性,并体现了古代智慧和经验。其典故源于自然现象和历史事件的观察总结。近义词包括未雨绸缪、预防为主等。反义词则包括临渴掘井、亡羊补牢等。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在自然灾害、数据安全、安全检查等方面。错误用法是在已经发生问题后才想起预防,或误解其含义和过度解读。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个成语。
蠹众木折
“蠹众木折”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 zhòng mù zhé。该成语的含义是内部问题严重或矛盾众多,最终导致整个组织或体系崩溃。其源于古代寓言故事,也可追溯到《战国策》中的故事。该成语的近义词有积重难返、病入膏肓等。反义词包括稳如泰山、固本强基等。“蠹众木折”需要正确运用,不应用于轻微损坏或问题不严重的情况。在使用时需注意其含义和用法,以避免不恰当的用法。
防微杜渐
“防微杜渐”是一个成语,意为在事情初期就采取措施制止,避免问题扩大。其含义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智慧,强调在发现小问题时及时修缮或制止,避免造成更大的灾难。近义词有“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等,反义词为“放任自流、置之不理”。在企业管理、个人成长、环境保护和医疗领域等方面,都需要时刻警惕并做到防微杜渐,避免小问题变成大灾难。错误的使用方式是对问题缺乏预见和敏感性,没有及时进行预防和应对。
为民除害是什么意思
为民除害的读音为,标注音为wèi;民,标注音为mín;除,标注音为chú;害,标注音为hài。因此,成语“为民除害”的读音为wèi mín chú hài。为民除害的含义“为民除害”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为百姓除掉祸患或灾难。其中,“为”表示为了,“民”指的是人民、百姓,“除”意为消除、除去,“害”则表示祸患或灾难。整体而言,这个成语表达了为民众谋福利、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行为。为民除害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传说和历史故事。在古代,有些英勇的官员或英雄人物会为了百姓的利益而奋斗,他们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打击邪恶势力等方式,为百姓除去了祸患或灾难。这些事迹被后人传颂,形成了“为民除害”这个成语。为
养虎自遗患是什么意思
养虎自遗患的读音读音:yǎng hǔ zì yí huàn养虎自遗患的含义养虎自遗患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因为养育或姑息某种势力或事物,最终反而会招致祸患或自食其果。其中,“养虎”指的是养育或姑息某种势力或事物,“自遗患”则是指自己招致祸患。养虎自遗患的典故典故出自《左传·宣公二年》,春秋时期,楚国为了抵御晋国的进攻,在楚庄王的支持下,令尹斗越公养了一只老虎。后来,晋国果然进攻楚国,但因为斗越公所养的老虎被放出并咬伤了晋国将士,晋军大败而归。然而,这只老虎后来也反过来威胁了楚国,成为了楚国的隐患。这个故事便逐渐演变成了“养虎自遗患”这个成语。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典故和出处,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
蠹啄剖梁柱
本文介绍了成语“蠹啄剖梁柱”的读音、含义、来源、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该成语指微小的力量也能对大事物造成破坏或损害,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其近义词包括积劳成疾、积少成多、滴水穿石等,反义词为坚不可摧、稳如泰山、一举成功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子展示了该成语的应用,并强调了重视小问题的重要性,避免将其用错场合或误用为其他意思相近但语境不同的词语。
养痈贻患是什么意思
养痈贻患的读音养痈贻患的读音为:yǎng yōng yí huàn。养痈贻患的含义养痈贻患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养育了毒疮,遗留了祸患。它用来形容纵容、姑息养奸,最终导致祸患的行为。具体来说,它指的是对一些不良的、有害的事物或行为不加制止或纠正,任其发展,最终导致更大的危害或灾难。养痈贻患的典故养痈贻患的典故源于战国时期,楚庄王对臣子们说:“养虎自遗患。”意思就是养虎为患。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养痈贻患。这个成语的典故也常被用来比喻姑息养奸、放任自流,最终导致祸患的行为。养痈贻患的近义词姑息养奸:指对坏人坏事放纵、姑息,任其发展下去,最终导致祸患。助纣为虐:指帮助坏人做坏事,使其更加肆无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