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殍枕藉

饿殍枕藉

读音

è piǎo zhěn jí

含义

  • 饿:饥饿,没有食物。
  • :饿死的人。
  • :头枕着。
  • :垫着,堆积。

整体含义:形容因饥荒或战乱导致大量饿死的人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景象极其悲惨。

典故

  1.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晋国大饥荒时,“饿殍相望”,形容灾民遍地。
  2. 《资治通鉴·唐纪》:描述唐朝末年战乱时,“饿殍枕藉,白骨蔽野”,展现社会动荡的惨状。
  3. 《明史·灾异志》:明朝多次大旱,导致“饿殍枕藉,民不聊生”,反映古代自然灾害的残酷。

近义词

  1. 哀鸿遍野:比喻灾民流离失所,四处哀鸣。
  2. 尸横遍野:形容战场上或灾难后尸体遍布的景象。
  3. 民不聊生:指人民生活困苦,无法生存。
  4. 十室九空:形容因战乱或灾害导致人口锐减。

反义词

  1. 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足,衣食无忧。
  2. 安居乐业:指人民生活安定,事业有成。
  3. 国泰民安:国家太平,百姓安乐。
  4. 五谷丰登:形容粮食丰收,生活富足。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古代发生饥荒时,饿殍枕藉,很多人没有饭吃。(简单解释)
    • 战争让很多地方饿殍枕藉,人们生活很苦。(情感引导)
  2. 小学高年级

    • 历史书上说,唐朝末年战乱不断,饿殍枕藉,百姓苦不堪言。(结合历史)
    • 大旱三年,田地颗粒无收,饿殍枕藉的景象让人心痛。(自然灾害场景)
  3. 初中

    •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前,连年灾荒,饿殍枕藉,社会矛盾激化。(历史分析)
    • 这幅画描绘了饥荒年代饿殍枕藉的悲惨场景,令人震撼。(艺术鉴赏)
  4. 高中及以上

    • 在极端气候影响下,古代社会常出现饿殍枕藉的惨剧,警示我们珍惜粮食。(社会反思)
    • 杜甫的诗歌记录了安史之乱后“饿殍相枕藉”的凄凉景象,体现诗人的悲悯情怀。(文学赏析)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饿殍遍地”:虽然意思相近,但“饿殍枕藉”更强调尸体堆积的惨状,而非单纯形容灾民多。

    • ❌ 错误:这场旱灾导致饿殍遍地,人们流离失所。(宜用“哀鸿遍野”)
    • ✅ 正确:饥荒过后,路边饿殍枕藉,无人收殓。
  2. 用于非灾难场景:不能用于形容普通贫困或少量饥饿现象。

    • ❌ 错误:这个贫困山村饿殍枕藉,需要援助。(夸大其词)
    • ✅ 正确:这个贫困山村缺衣少食,但尚未到饿殍枕藉的程度。
  3. 混淆“饿殍”与“饥民”:“饿殍”特指饿死的人,不能指活着的灾民。

    • ❌ 错误:政府发放粮食救济饿殍。(逻辑错误)
    • ✅ 正确:政府发放粮食,避免灾民成为饿殍。
  4. 过度夸张使用:不宜用于轻微饥饿或比喻性描述。

    • ❌ 错误:减肥节食几天,感觉快饿殍枕藉了。(不合语境)
    • ✅ 正确:大饥荒时期,饿殍枕藉的景象触目惊心。

通过正确理解和使用“饿殍枕藉”,我们能更准确地描述历史或灾难中的悲惨场景,同时避免误用带来的歧义。

饿殍枕藉.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饿殍满道

"饿殍满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è piǎo mǎn dào,用来描述因极度饥饿和贫困导致路上到处都是饿死者的尸体的悲惨景象。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贫困和灾难的严重程度。典故源于古代战争、灾荒等社会动荡导致的民众困苦和饿死场景。其近义词如饿殍遍野、饥寒交迫等,都描述了类似的悲惨状况。反义词如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等,则表达了社会稳定、人民富裕的生活状态。使用该成语时需谨慎,避免误用在非饥饿或贫困相关的场景,以及在不了解背景含义的情况下随意使用。例如,"在那场大旱灾过后,道路上饿殍满道,景象惨不忍睹。" 等例句,都体现了这一成语的恰当用法。

饿殍载道

“饿殍载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è piǎo zài dào,用来形容极度饥饿和灾荒的严重情况。该成语源自古代文献中关于灾荒和饥荒的描述,描述了因饥饿而死的尸体堆积在道路上的惨状。其典故和具体例子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近义词如“饿殍遍野”等,都表达了因饥饿导致的灾难和死亡。反义词则表达了丰衣足食的富裕生活。但在使用时需注意,该成语不适用于非灾难或非饥荒情境,应合理运用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殍怎么读

本文介绍了“殍”字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含义。该字从歹部,声为孚,本义为饿死后无人收尸的人。同时,也提供了该字的详细解析,包括其作为名词和动词的用法。

饿莩遍野

“饿莩遍野”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由于极度饥饿和缺乏食物导致的死亡和灾难,描述因严重饥荒或灾难导致许多人因饥饿而死的悲惨景象。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或自然灾害时期,最早可追溯到《史记》等文献。其近义词有“饿殍枕藉”、“饿殍遍地”等,反义词则包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等。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饿莩遍野”的用法和含义,并强调了避免在非灾难或战争背景下以及在不恰当语境中使用该成语的重要性。

道殣相望

"道殣相望"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jiàn xiāng wàng",用来描述由于战争、灾荒等导致的百姓流离失所、饿死或病死的悲惨景象。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灾荒时期。它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古代文献,常用于形容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极度困苦的情况。该成语的近义词有"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以免引起误解或不当联想。

饿殍遍野

“饿殍遍野”是一个用于形容极度饥饿和贫困导致的广泛死亡的成语。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战争或自然灾害时期,典故惨痛。它的拼音是è piǎo biàn yě。该成语描述的是因饥饿而死亡的人遍布田野的悲惨景象。近义词包括“饿莩遍野”等,反义词则是“丰衣足食”。文章还提到了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适合用于描述非极端情况或用于不合适的语境。例如战争、饥荒等导致的悲惨景象可以用此成语来形容。

饿莩载道

“饿莩载道”是一个形容灾荒或战乱时期悲惨景象的成语,指因饥饿而死的人很多,遍地都是。其最早可追溯到《史记》等古籍。该成语的近义词有饿殍遍野、饥民如潮等,反义词则有丰衣足食、国泰民安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不当使用场合、用词不当、滥用成语以及不合逻辑的搭配等错误用法。这个成语描绘了社会动荡时期人民因饥饿而死的悲惨情景。

道殣相枕

道殣相枕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ào jiàn xiāng zhěn,用来描述因灾荒、战乱等社会动荡时期,人民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的惨状。该成语最早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描述了秦朝末年社会动荡的情形。道殣相枕的近义词有饿殍遍野、饿殍枕藉等,反义词则是安居乐业、繁荣昌盛等。运用道殣相枕成语时需注意避免滥用、误用语境、搭配不当及轻描淡写等错误用法。文章中对道殣相枕的解释和示例详细阐述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道殣相属

道殣相属是一个描述社会灾难或战争造成的百姓死亡众多、生活困苦的成语。其含义是道路上饿死或饿得半死的人接连不断,形容灾难严重。该成语源于《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和古代战争时期的悲惨情景。道殣相属的近义词如饿殍遍野、死亡无数等,反义词则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等。该成语用于描述严重灾难后的惨状,不应随意用于其他场合,需避免夸大其词或不当语境。

创钜痛仍

创钜痛仍是一个成语,形容遭受重大损失或痛苦后仍需努力承受更多痛苦的情况。该成语源于古代历史故事,描述了一位英勇将领在遭受重大创伤后依然坚持战斗的精神。其近义词包括艰苦卓绝、忍辱负重等,反义词为半途而废等。在运用时需避免滥用或误用,保持恰当的语境。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创钜痛仍的具体用法和精神内涵。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