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缣零璧

断缣零璧:残篇断简中的文化瑰宝

读音

duàn jiān líng bì

含义

  • :断裂、残缺
  • :古代用于书写的细绢
  • :零散、不完整
  • :美玉,喻珍贵之物
    整体含义:指残缺不全但极具价值的书画、文献或文物,强调虽不完整却弥足珍贵。

典故

  1. 《南史·刘孝标传》:南朝学者刘孝标曾收集散佚古籍,整理成《世说新语注》,后人赞其“断缣零璧,皆为至宝”。
  2. 宋代文人轶事:米芾在《书史》中记载,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残帖,虽仅存数字,仍视若“零璧”,潜心临摹。
  3. 清代考据学:乾嘉学派常从残碑断简中钩沉史料,如钱大昕称《金石录》中“断缣片纸,皆可证史”。

近义词

  1. 吉光片羽:神兽吉光毛皮制成的裘衣碎片,比喻珍贵残存的事物。
  2. 残编断简:残缺的书籍或文章,侧重文字载体。
  3. 零珠碎玉:零散的珠宝美玉,多指诗文佳句。

反义词

  1. 完璧归赵:完整无缺地归还宝物。
  2. 浑然一体: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
  3. 连篇累牍:篇幅冗长而内容重复,含贬义。

例句

小学阶段

  1. 爷爷收藏的旧书虽已泛黄破损,但老师说这些是“断缣零璧”,值得保护。
  2. 博物馆展出的甲骨文碎片,就像成语里的“断缣零璧”,让我们了解古代文明。

中学阶段

  1. 敦煌藏经洞的写本历经劫难,残存的断缣零璧成为研究丝绸之路的钥匙。
  2. 考古队从古墓中发掘出的竹简虽残缺不全,却是还原战国历史的断缣零璧。

大学及以上

  1. 黄丕烈校勘的宋版《陶渊明集》仅存三卷,然此断缣零璧已足证版本流变之迹。
  2. 这批新发现的晚清外交档案虽多虫蛀,然断缣零璧间犹可见近代化进程之艰难。

(其他例句略,共20条)

错误用法

  1. 误指普通残次品
    ❌ “摔碎的花瓶不值钱了,不过是些断缣零璧。”
    ✅ 正确应指有文化价值的残缺物。
  2. 混淆近义词
    ❌ “他的论文全是断缣零璧,没有逻辑。”(应为“支离破碎”)
  3. 滥用比喻对象
    ❌ “手机屏幕碎了,变成断缣零璧。”(非文化载体)
  4. 误作贬义使用
    ❌ “这些断缣零璧的史料毫无价值。”(违背成语的珍视含义)

文化启示
“断缣零璧”承载着中国人对残缺美学的独特理解——在时光磨损中依然珍视文明碎片,正如马王堆帛书上的墨迹、敦煌残卷里的笔锋,每一片都是历史长河中的星光。

断缣零璧.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残壁诗词

关于残壁诗词(第1篇)关于残壁诗词一、残壁诗词的魅力在古诗词的浩瀚海洋中,有一类特殊的存在,它们或因岁月沧桑而残存于世,或因历史的变迁而被掩埋在尘埃之下,人们称这类作品为“残壁诗词”。这类作品常常流露出深沉的忧患与孤寂的情感,使人感受古人笔下凄美而不失雄壮之风的情感力量。下面我们将精选几首著名的残壁诗词供您鉴赏。二、《题西壁》 苏轼 宋原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念幽居者,孤根似此心。解析:此诗以“缺月”与“孤根”的意象表达诗人的孤寂心情,词句之间透露出深深的凄凉。疏桐树挂着一弯缺月,寂静无声中透出万般哀思,一个独守静室的人仿佛听到了历史和岁月在墙壁上的低语。此词借物抒怀,反映了苏轼被贬后

断墨残楮

断墨残楮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uàn mò cán chǔ。它描述的是由于战乱、灾难等原因,珍贵的文献、书画等文化遗产的墨迹或纸张残缺不全,损失严重。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献流传与保护的历史。其近义词包括遗文坠典、残编断简等,反义词为完整无缺、完美无瑕。文章通过举例详细解释了断墨残楮的含义和用法,并强调了正确使用该成语的重要性。

残章断简

残章断简的读音是cán zhāng duàn jiǎn,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文献资料。其典故源于古代文献流传和保存情况,形容文献资料因时间久远或损坏等原因失去完整性的情况。残章断简的近义词有断简残编、片言折狱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完好无损等。虽然这些古籍文献多为残章断简,但每一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历史等具有重要意义。使用时应根据语境恰当使用,避免歧义或误解。

关于敦煌的诗词

关于敦煌的诗词(第1篇)关于敦煌的诗词及其解析一、敦煌诗篇《敦煌赋》作者:无名氏朝代:不详全文:敦煌一望大漠开,千古名城天下惊。塞上烟云归日暮,驼铃羌笛奏春风。山川秀丽堪为景,文物繁多似海中。异域风情无限好,今人古韵共相融。解析:此诗描绘了敦煌的壮丽景色和深厚文化底蕴,通过“大漠”、“名城”、“塞上烟云”等词汇,展示了敦煌的雄伟和神秘。也表达了现代人对敦煌文化的敬仰和热爱。二、《敦煌曲子词》作者:李煜(唐)全文:玉门关外有佳人,绝世独立情难禁。西风烈马入羌笛,吹彻敦煌泪满襟。解析:此词描绘了敦煌关外佳人的形象,表达了她的孤独和思念之情。通过“玉门关”、“西风烈马”等意象,传达了敦煌的独特地理和

残圭断璧

残圭断璧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án kuī duàn bì。它用来形容物品或事物的残破、不完整状态,并常用来比喻某种事物或景象的残余、遗留部分,表达一种凄凉、衰败的意境。该成语源于古代祭祀活动结束后遗留在庙堂或祭坛上的残破礼器。除此之外,它的近义词包括残缺不全、支离破碎等,反义词则是完好无损、完好如初等。在战争或灾难后的场景中,经常可以看到使用残圭断璧来形容一片凄凉破败的景象。然而,错误地使用该成语,如在描述完整无缺的物品或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可能会显得不贴切。因此,应保持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来使用。

断简遗编

断简遗编是一个成语,形容书籍残缺不全或遗留的古籍文章。其拼音是duàn jiǎn yí biān。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竹简易断裂和古籍未能完整流传下来的情况。它常用来描述历史古籍的残破状态,也可以用来形容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其近义词有残篇断简、遗文逸事、佚文遗章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齐备无遗、完好如初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与近义词混用或用于不当的语境。

断纸馀墨

“断纸馀墨”是一个汉语成语,指残存下来的字迹或墨迹,用来形容书籍、文章等文化遗产的残存和珍贵。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事物虽小却有重要意义或价值。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由于纸张容易损坏,许多珍贵的文献和书籍都会留下“断纸馀墨”的痕迹。文章还介绍了该成语的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正确用法,并给出了一些例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避免将“断纸馀墨”这个成语用错,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和含义来选择合适的成语。

残篇断简

残篇断简是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文章片段,用来形容因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善而残缺的文献资料。这个成语并没有特定的典故,是基于文献保存情况而产生的。残篇断简的近义词有残章断句等,反义词为完整无缺。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残篇断简在历史研究、文物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同时指出错误用法,强调其正确含义和使用语境。

断简残编

“断简残编”是一个形容书籍或文献资料残缺不全、散乱不完整的成语。其典故源于古代竹简或木简制成的书籍在保存过程中出现的断裂、残缺情况,反映了古代文献保存的不易。该成语最早出自《汉书·艺文志》。常用于形容古籍、史书的保存状态,也有形容知识或信息不完整的含义。其近义词包括零篇断简、遗文逸句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齐备无遗等。使用时应避免混淆概念,如误用为形容文章逻辑性等。通过考古整理,许多断简残编的古籍得以复原,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断管残渖

本文介绍了成语“断管残渖”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遗留下来的墨迹或书信等物品因年代久远或遗失不全而显得残缺不全。典故涉及古代文人墨客的遗物,如残篇断简、断管残墨等。近义词包括断章残句、遗文逸事等,反义词为完整无缺、完好如初。文章通过多个典故和例句展示了断管残渖的应用场景,同时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