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缣寸纸

断缣寸纸:残篇断简中的文化余韵

读音

duàn jiān cùn zhǐ
(断:截断;缣:细绢;寸:微小单位;纸:书写材料)

含义

  • 断缣:残破的绢帛,古代常用于书写或绘画
  • 寸纸:零碎的纸片,代指残缺的文字记录
  • 整体含义:指残缺不全的书画、文稿或文献,比喻零散但珍贵的文化遗存。

典故

  1. 《南史·刘孝标传》
    南朝刘孝标注释《世说新语》时,曾收集”断缣残纸,罔不毕录”,形容他连破碎的文献都仔细整理。
  2. 宋代文人雅趣
    米芾《书史》记载文人收藏”断缣寸楮(纸)”,将残片装裱成册,体现对残缺美学的追求。
  3. 敦煌遗书发现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残卷,正是”断缣寸纸”的实物例证,虽残缺却填补了历史空白。

近义词

  1. 断简残编:侧重指古籍的残缺
  2. 吉光片羽:强调珍贵事物的零星留存
  3. 残篇断简:与”断缣寸纸”几乎同义
  4. 零圭断璧:比喻残存的精华

反义词

  1. 完帙巨著:完整的大部头著作
  2. 鸿篇巨制:规模宏大的完整作品
  3. 全须全尾:北方方言,形容事物完整无缺

例句

小学阶段

  1. 爷爷的旧书箱里藏着些断缣寸纸,上面有他年轻时的笔记。
  2. 考古队员在古墓中发现了几片断缣寸纸,拼起来竟是首古诗。

中学阶段

  1. 这部失传的医书仅存断缣寸纸,专家正尝试复原其内容。
  2. 敦煌藏经洞的断缣寸纸,让我们窥见了唐代的日常生活。

大学及以上

  1. 宋代文人将断缣寸纸装裱成”蝴蝶册”,开创了独特的文献保存方式。
  2. 这些出土的断缣寸纸虽不足百字,却改写了先秦思想史的研究框架。

文学创作

  1. 岁月把她留下的信笺化作断缣寸纸,每一片都承载着未说完的话。
  2. 古玩店的角落里,那些断缣寸纸正在无声地讲述三百年前的文人雅集。

错误用法

  1. 形容现代完整资料
    × “这套百科全书是断缣寸纸”(应形容残缺文献)
  2. 指代电子文件
    × “硬盘损坏导致文档变成断缣寸纸”(成语特指实体残片)
  3. 误用为消极含义
    × “他的报告写得像断缣寸纸”(本含珍贵之意,非贬义)
  4. 混淆书写材料
    × “羊皮卷的断缣寸纸”(”缣”特指绢帛,不适用于其他材质)

这个承载千年文脉的成语,提醒我们:文明的传承往往始于珍视那些看似破碎的遗存。就像故宫修复师对待文物残片的态度——方寸之间,自有乾坤。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敦煌诗词

关于敦煌诗词(第1篇)关于敦煌诗词一、敦煌诗词概述敦煌,这座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孕育了丰富的诗词文化。敦煌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古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将通过几首典型的敦煌诗词,带您领略其魅力。二、敦煌诗词精选及解析1.《敦煌春晓》作者:佚名(唐代)原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解析:此诗描绘了春日的美景,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景象,既体现了春天的热烈与奔放,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2.《敦煌夜月》作者:佚名(唐代)原文:月色朦胧照敦煌,清风吹拂夜更长。古道尘沙无尽处,孤灯

断缣尺楮

“断缣尺楮”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书画作品被分割或残缺不全的状态。该成语源于古代书画作品的损坏和残缺。文章详细解释了其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并给出了例句。同时,也指出了在日常使用和书写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用法。该成语在形容书画作品的残缺状态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描写阮籍的诗词

阮籍,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才和深邃的思想成为了后世所敬仰的对象。他的诗词作品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魅力与文化价值。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阮籍的诗词与文化魅力。首先,通过几首不同的诗词来展现阮籍的文学魅力。这些诗词描绘了阮籍在不同情境下的心境和情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洞察。同时,这些诗词也展现了阮籍的个性和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使人们对他的才情和志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次,阮籍的文化魅力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更体现在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深度上。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阮籍的人生观和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

断壁残璋

“断壁残璋”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建筑物或器物残破不堪。其含义是形容事物因各种原因变得残破不全,失去原有的价值和美感。该成语出自《汉书·贾山传》,典故源于对古代建筑和器物破坏后景象的描述。它的近义词有破败不堪、残垣断壁等,反义词有完好无损、焕然一新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该成语通常用于形容建筑物或器物的破旧和残破状态,不适合用于其他场合,并且不能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古代诗词中描写潘安的10首经典作品及其文化解析

本文描述了潘安在古代文学中的形象及其在诗词中的多维展现。潘安作为古代文人雅士,其形象在诗词中得以多次呈现,从不同角度和风格勾勒出潘安的形貌与风骨。诗词中展现了他的俊朗外表、卓越才情、深邃内心世界和独特文人情怀。这些诗词不仅是对潘安个人的赞美和怀念,更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价值追求和审美追求。通过欣赏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和内涵。

残编断简

残编断简是一个成语,形容书籍残缺不全或文献资料不完整。其来源于古代书籍的保存和传承,常用来形容历史文献的珍贵。近义词包括残篇断章、断章残篇和零篇断简等。反义词则是完整无缺和齐备无遗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该成语提醒人们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残圭断璧

残圭断璧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án kuī duàn bì。它用来形容物品或事物的残破、不完整状态,并常用来比喻某种事物或景象的残余、遗留部分,表达一种凄凉、衰败的意境。该成语源于古代祭祀活动结束后遗留在庙堂或祭坛上的残破礼器。除此之外,它的近义词包括残缺不全、支离破碎等,反义词则是完好无损、完好如初等。在战争或灾难后的场景中,经常可以看到使用残圭断璧来形容一片凄凉破败的景象。然而,错误地使用该成语,如在描述完整无缺的物品或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可能会显得不贴切。因此,应保持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来使用。

断管残渖

本文介绍了成语“断管残渖”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遗留下来的墨迹或书信等物品因年代久远或遗失不全而显得残缺不全。典故涉及古代文人墨客的遗物,如残篇断简、断管残墨等。近义词包括断章残句、遗文逸事等,反义词为完整无缺、完好如初。文章通过多个典故和例句展示了断管残渖的应用场景,同时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

描写珍重的古诗词

本文欣赏了多首描写珍重的古诗词,探讨了珍重这一情感在古诗词中的表达。这些诗词通过描述永恒的爱情、珍贵的友情、对生命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展现了人们对事物、情感、人际关系的珍视与尊重。每首诗词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用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寓意来表达珍重之情。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也应该传承和弘扬这份珍重的价值观念,珍惜身边的亲朋好友、善待万物生灵、关爱社会和谐稳定等美好事物,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关于公子的诗词

关于公子的诗词(第1篇)关于公子的诗词,自古以来便在诗海中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篇章。这些诗词或描绘公子的风度翩翩,或赞美公子的才情横溢,或抒发对公子深深的敬仰与爱慕之情。以下便是关于公子的部分古诗词,包括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诗词原文及解析《子夜歌四首·其三》作者:南朝乐府民歌解析:此诗以女子口吻,描述了公子风度翩翩的形象,以及女子对公子的爱慕之情。原文:始欲识郎时,蹙眉如细颦。今见公子面,如花似玉人。《长恨歌》作者:白居易(唐代)解析:此诗中描绘了公子(即唐明皇)的英俊风姿与对杨贵妃的深情厚意。原文:玉树临风满目秋,香衾抱暖度寒宵。不须惆怅惜花阴,君看今朝几春人?《公无渡河》作者:白居易(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