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下留人
读音
dāo xià liú rén
含义
- 刀下:指即将被处决的危急时刻。
 - 留人:请求或命令停止行刑,保全性命。  
整体含义:在紧急关头,请求或采取措施阻止执行死刑或伤害他人,强调及时挽救生命。 
典故
- 《史记·酷吏列传》:汉代酷吏张汤执法严苛,一次判人死刑,其母哭诉求情,最终皇帝下令“刀下留人”,成为成语雏形。
 - 《水浒传》:梁山好汉劫法场时,常高喊“刀下留人”,生动体现江湖义气。
 - 元代杂剧《窦娥冤》:窦娥临刑前,其父窦天章赶到喊出“刀下留人”,虽未成功,但凸显戏剧张力。
 
近义词
- 网开一面:比喻宽大处理,给人改过机会。
 - 手下留情:请求对方宽容,不施加严厉惩罚。
 - 高抬贵手:恳请对方放宽条件或免除责罚。
 
反义词
- 格杀勿论:命令直接击杀,不留余地。
 - 斩草除根:彻底消灭,不留后患。
 - 赶尽杀绝:形容手段狠毒,不留活口。
 
例句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警察叔叔及时赶到,对坏人喊:“刀下留人!”
 - 动画片里,英雄总在最后关头说:“刀下留人!”救下朋友。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法官看完新证据,立刻下令:“刀下留人,重审此案!”
 - 历史故事中,包拯常因发现冤情而“刀下留人”。
 
初中:
- 刑场上,使者快马加鞭高呼:“圣旨到,刀下留人!”
 - 若非律师提交关键证据,恐怕无法“刀下留人”。
 
高中及以上:
- 法律程序中的“刀下留人”,体现了司法的人道主义精神。
 - 古代“刀下留人”多依赖权力干预,现代则依靠制度保障。
 
错误用法
- 
场景混淆:
- 错误:比赛时裁判喊“刀下留人”(应为“暂停”)。
 - 正确:仅用于生死攸关的紧急挽救。
 
 - 
对象错误:
- 错误:“妈妈刀下留人,别扔我的玩具!”(非性命相关)。
 - 正确:适用于人命或重大伤害的阻止。
 
 - 
过度夸张:
- 错误:“再迟到老板就要‘刀下留人’了!”(滥用比喻)。
 - 正确:需符合严肃语境。
 
 
总结:成语“刀下留人”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与急智救援的深意,使用时需紧扣其历史渊源和严肃性,避免泛化或娱乐化。
你可能感兴趣
不寒而栗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寒而栗”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在没有受到寒冷的情况下,却感到非常害怕和颤抖的心理状态。其典故源于古代的两个故事。此外,还介绍了与其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具体例句展示了其用法。同时,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的错误用法。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导以取保
导以取保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o yǐ qǔ bǎo,意思是通过某种方式或方法引导、帮助他人取得保全或保障。这个成语强调了引导和帮助的积极意义,并突出了取得保障的最终目的。导以取保没有特定的典故或出处,但可以从其字面意义理解。它的近义词包括引导保障、指引保全等,反义词为误导风险或误导失保。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例如导师们导以取保,让学生在困难时期安然无恙;医生确保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安心等。需要注意的是,导以取保不应被误用为引导失败,应根据具体语境正确运用该成语。
不见棺材不下泪
“不见棺材不下泪”是一句中国俗语,比喻人不到绝境不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其含义是形容人的固执、迟钝或对事情漠然的态度。这个俗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现象理解其含义。该俗语的错误用法应避免,需注意根据语境正确使用,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文章还提到了该俗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语,并给出了相关例句。
秕言谬说
本文介绍了成语“秕言谬说”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秕言谬说指的是无根据、不合情理的言语和说法,源于古代文献中对荒诞无稽、不合常理的言论的批判和警示。本文还列举了一些秕言谬说的例句,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同时,也提醒读者要保持警惕,避免相信无根据、不合逻辑的言论,尤其是在正式或严肃的场合中。
迷途知反是什么意思
迷途知反是一个成语,发音为mí tú zhī fǎn,指在迷失道路或误入歧途后能够认识到错误并改正。该成语强调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的重要性,典故源自古代文献。迷途知反的近义词有迷途知返、改过自新和悔过自新等,反义词有一错再错和执迷不悟等。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常被误用,应注意正确使用。文章还包含了迷途知反的例句和其他相关信息。
涤秽荡瑕
涤秽荡瑕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í huì dàng xiá。它意指洗去污秽、清除瑕疵,比喻彻底清除事物中的不良或错误元素,使事物恢复纯净完美的状态。该成语反映了古人对完美和纯净的追求。文章详细阐述了涤秽荡瑕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通过了解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语中的丰富表达。
耳闻目击
本文介绍了“耳闻目击”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示例和解释。耳闻目击指的是亲自听到和亲眼看到,用以形容对事情经过或真相的直接清晰了解。最早出自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如《左传》。使用时应确保描述的是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的情况,避免使用在听说或间接了解的情况上。
十二金牌是什么意思
十二金牌的读音十二金牌的读音为:shí èr jīn pái,其中“十二”表示数量,“金牌”指的是古代朝廷颁发的金牌令箭,是传达紧急命令的信物。十二金牌的含义“十二金牌”的含义是指古代朝廷连续发出的十二道金牌令箭,用来传达紧急的命令或召回某人的命令。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情况紧急、重要,需要立刻采取行动的场合。十二金牌的典故“十二金牌”的典故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据传,南宋时期,金军南下攻打南宋,当时南宋将领岳飞率领军队奋勇抵抗。然而,南宋朝廷内部有人主张议和,于是连续发出十二道金牌令箭,召回岳飞。这十二道金牌令箭传达了朝廷的紧急命令,要求岳飞立刻返回朝廷。这个典故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和军事形势
持正不阿
持正不阿是一个成语,意思为坚持正义,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向邪恶势力屈服。该成语源于战国时期蔺相如的故事,形容人正直无私、刚强不屈。其近义词有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等,反义词包括偏袒护短、徇私舞弊等。持正不阿的人在工作中能坚守正义立场,不畏权势,确保公正和透明,赢得尊重和信任。但需注意避免将其用于形容过于刻板、不知变通的情况。
迷而知反是什么意思
成语“迷而知反”的读音为mí ér zhī fǎn,表示在经历错误或迷失方向后能够自我反省并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强调了反省和改正的智慧和勇气。其典故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或历史事件。近义词包括知错能改、幡然醒悟和改过自新等,反义词则包括一错再错、执迷不悟和怙恶不悛等。该成语可以在表达人生中的错误和反思时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不当场合使用、滥用语境和与其他词语混用等错误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