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马虎眼
读音
dǎ mǎ hu yǎn
含义
“打马虎眼”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由“打”“马”“虎”“眼”四个字组成。
- 打:在这里表示“做、装”的意思。
- 马:指“马虎”,即粗心、不认真。
- 虎:同样指“马虎”,强调敷衍的态度。
- 眼:指“眼睛”,引申为“表面功夫”。
整体含义:指故意装糊涂、敷衍了事,或者用含糊其辞的方式蒙混过关,不认真对待问题。
典故
- 民间俗语演变:
“打马虎眼”最早源于民间口语,形容人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后来逐渐演变成成语,用来批评那些故意装糊涂、逃避责任的行为。 - 《红楼梦》中的类似表达:
虽然《红楼梦》中没有直接使用“打马虎眼”这个词,但书中许多人物(如贾琏、王熙凤)常常用含糊其辞的方式应付他人,这种行为和“打马虎眼”的含义十分相似。 - 现代用法:
在当代社会,“打马虎眼”常用于批评某些人在工作中敷衍塞责,或者用模糊的语言逃避问题。
近义词
- 敷衍了事:做事不认真,随便应付。
- 装聋作哑:假装不知道,不回应。
- 含糊其辞:说话模棱两可,不明确表态。
- 蒙混过关:用欺骗或敷衍的方式逃避责任。
- 避重就轻:回避关键问题,只谈无关紧要的事情。
反义词
- 认真负责:做事严谨,不敷衍。
- 直言不讳:说话直率,不拐弯抹角。
- 实事求是:根据事实说话,不弄虚作假。
- 一丝不苟:做事细致,不马虎。
- 开诚布公:坦诚相待,不隐瞒。
例句
以下是不同年级适用的例句: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老师问作业为什么没写,小明打马虎眼说:“我忘记带了。”
- 妈妈问谁吃了糖果,弟弟打马虎眼说:“可能是小猫吃的。”
- 上课时,老师问问题,小华打马虎眼假装没听见。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考试没复习,小强打马虎眼说:“题目太难了,我不会。”
- 班长问谁没打扫卫生,小丽打马虎眼说:“大家都做了吧?”
- 爸爸问谁弄坏了玩具,小刚打马虎眼说:“可能是它自己坏的。”
初中
- 老师问为什么迟到,小张打马虎眼说:“路上堵车了。”
- 小组讨论时,小王不想发言,就打马虎眼说:“我还没想好。”
- 妈妈问零花钱花哪儿了,小李打马虎眼说:“买学习用品了。”
高中
- 老板问项目进度,员工打马虎眼说:“正在推进中。”
- 老师问论文为什么没交,学生打马虎眼说:“电脑坏了。”
- 朋友问借钱的事,小陈打马虎眼说:“最近手头紧。”
成人/职场
- 领导问为什么没完成任务,员工打马虎眼说:“资源不足。”
- 客户问产品质量问题,销售打马虎眼说:“可能是运输过程中出的问题。”
- 同事问会议记录,小刘打马虎眼说:“我还没来得及整理。”
其他场景
- 警察问嫌疑人行踪,他打马虎眼说:“我不记得了。”
- 记者问敏感问题,发言人打马虎眼说:“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朋友问约会为什么迟到,小赵打马虎眼说:“手机没电了。”
- 家长问孩子考试成绩,孩子打马虎眼说:“卷子还没发。”
- 医生问病人是否按时吃药,病人打马虎眼说:“大概吃了吧。”
错误用法
-
误用为“马虎”:
- ❌ 他做事总是打马虎眼,所以经常出错。(正确应为“他做事马虎”)
- ✅ 他做事打马虎眼,故意不认真。(正确用法)
-
误用为“装傻”:
- ❌ 他打马虎眼说自己不知道这件事。(正确应为“他装傻说自己不知道”)
- ✅ 他打马虎眼,假装没听懂问题。(正确用法)
-
误用为“敷衍”:
- ❌ 老板打马虎眼了我的建议。(正确应为“老板敷衍了我的建议”)
- ✅ 老板打马虎眼,不正面回答我的问题。(正确用法)
-
误用为“欺骗”:
- ❌ 他打马虎眼了我100块钱。(正确应为“他骗了我100块钱”)
- ✅ 他打马虎眼,想蒙混过关。(正确用法)
-
误用为“开玩笑”:
- ❌ 别打马虎眼了,快说真话!(正确应为“别开玩笑了,快说真话!”)
- ✅ 他打马虎眼,不想认真讨论。(正确用法)
“打马虎眼”强调的是“故意装糊涂”或“敷衍”,而不是单纯的马虎、欺骗或开玩笑,使用时要注意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点指画字
点指画字的读音为“diǎn zhǐ huà zì”,是一个成语,意思为用手指点着字句来读或解释,强调逐字逐句地阅读或讲解。该成语源于古代读书人为了准确理解书籍内容而采用的方法。点指画字含有仔细阅读、推敲字句的意思,其近义词包括逐字逐句细读、深思等,反义词为一目十行、泛泛而谈等。使用点指画字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的适宜性,避免过度使用或与其他近义词混淆。
粗枝大叶
粗枝大叶是一个形容词短语,拼音为cū zhī dà yè,用来形容人粗心大意,不注重细节。其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大而化之等,反义词则是细心周到、精雕细刻、一丝不苟等。在使用上,粗枝大叶可能导致的错误用法包括在文学创作中的过度简化,以及在工作或学习中的不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等闲视之
等闲视之的读音为děng xián shì zhī,表示对事情不重视、不认真对待的态度。源于古代文人墨客的描述,逐渐在日常中广泛应用。等闲视之的近义词有轻视、漠视、疏忽、忽视,反义词则包括郑重其事、慎重其事、重视、严肃对待。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选择,避免在庄重场合误用,并需区分与其他词语的细微差别。例句展示了等闲视之的错误和正确用法。
大题小做
大题小做一个成语,形容对重要的事情处理得过于简单或轻视。源于古代文人墨客的夸张描述手法。近义词包括轻描淡写、小题大做等,反义词为郑重其事、举足轻重等。该成语错误用法指在某些场合下将问题处理不当,如将不重要的事情处理得过于复杂或过于轻视,缺乏判断力等。文章提供了大题小做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及例句等内容,以供参考和应用。
鞭辟近里
本文介绍了成语“鞭辟近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给出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该成语形容分析透彻、深入浅出,能触及事物本质。运用时需注意避免用词不当、理解肤浅和误用场合等错误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除疾遗类
除疾遗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ú jí yí lèi,意指处理问题不彻底,留下潜在危害。其典故可能源于古代治理疾病或问题的思考。近义词有治标不治本等,反义词如斩草除根。在多种场合如环境保护、交通治理、教育、城市规划等方面,需避免除疾遗类的错误用法,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留下后患。错误用法包括用于形容完全无害的情况或过于严厉的处理方式。
登坛拜将
登坛拜将是一种古代仪式,表示对某人的尊敬和信任,任命其为将领。该成语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含有对某人重要任命或奖励的意思。登坛拜将涉及多个近义词,如拜将封侯、授印挂帅等。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包括在非正式场合使用、滥用以及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在公司或战争中,常有登坛拜将的仪式,以表彰某人出色的表现或领导能力。
对症发药
“对症发药”是一个成语,意为针对病情或问题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或措施。其来源于古代中医的辨证施治,强调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医生根据病人的症状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的方法。其近义词包括针对治疗、有的放矢等,反义词则包括乱投医、治标不治本等。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发药,才能有效解决问题。错误的使用方式包括滥用药物、只治标不治本以及忽视个体差异。例如,医生根据病人病情对症发药,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在工作中,需要冷静分析并找出问题根源,然后对症发药。
道长论短
道长论短是一个成语,指人们因知识、经验、立场不同,对事物或问题进行长时间的争论或讨论,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探讨其本质或真正解决问题。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其含义。道长论短的近义词包括争长论短、斤斤计较、争执不休等,反义词为虚怀若谷、豁达大度等。使用道长论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语气,避免歧义和不恰当的批评或指责。
独出心裁
独出心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ú chū xīn cái",意指在创作或设计中独立思考,不局限于传统或常规,展现出独特的创意和设计。该成语体现了对创新和独特性的追求,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近义词包括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独树一帜、独辟蹊径等。反义词则是千篇一律、墨守成规等。使用时应结合具体语境,避免与“刻意求新”混淆使用或滥用。例如,某电影导演在剧情构思上独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