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发药
读音
duì zhèng fā yào
含义
- 对:针对、对应。
- 症:病症、问题。
- 发:开出、给予。
- 药:药物、解决方法。
整体含义:针对具体的问题或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喻处理问题时要有针对性,不能一概而论。
典故
-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擅长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开药。有一次,两个病人同时头痛发热,华佗却给一人开了泻药,另一人开了发汗药。旁人疑惑不解,华佗解释说:“一人是内热,需泻火;另一人是外感风寒,需发汗。”果然,两人服药后都痊愈了。 - 《朱子语类》
宋代朱熹在讲学时提到:“读书如治病,须是对症发药。”强调学习要根据个人情况调整方法,不能死板照搬。 -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贾宝玉因黛玉病重而焦虑,薛宝钗劝道:“凡事须得对症发药,你只管胡乱着急,反倒误事。”
近义词
- 有的放矢:比喻行动有明确目标。
-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措施。
-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
- 量体裁衣: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反义词
- 无的放矢:行动没有目标,盲目行事。
- 一刀切:不区分具体情况,用同一方法处理所有问题。
- 刻舟求剑:比喻拘泥成法,不知变通。
- 胶柱鼓瑟:固执己见,不懂灵活变通。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发现小明写字慢,就教他握笔姿势,真是对症发药!
- 小学高年级:数学老师根据每个同学的错题类型布置不同的练习题,这就是对症发药。
- 初中:教练发现队员体力不足,调整了训练计划,果然对症发药,成绩提高了。
- 高中:心理咨询师针对学生的焦虑原因提出具体建议,真正做到对症发药。
- 职场:经理发现团队效率低的原因是沟通不畅,于是引入协作工具,可谓对症发药。
- 医疗:医生根据患者的体质开药,而不是照搬通用药方,这才叫对症发药。
- 教育:家长发现孩子不爱读书,便从兴趣入手选书,果然对症发药。
- 农业:农技员发现土壤缺氮,建议增施氮肥,这就是对症发药。
- 企业管理:公司针对市场反馈调整产品设计,做到了对症发药。
- 写作:编辑指出文章结构松散的问题,作者修改后更流畅,真是对症发药。
- 健身:教练根据学员的柔韧性差安排拉伸训练,果然对症发药。
- 烹饪:厨师发现汤太咸,加土豆吸盐,这就是对症发药。
- 环保:政府针对空气污染主要来源限制工业排放,可谓对症发药。
- 人际交往:朋友心情不好,我陪他散步聊天,而不是讲大道理,这才叫对症发药。
- 投资:理财师根据客户风险承受能力推荐产品,真正做到对症发药。
- 法律:律师分析案件细节后提出针对性辩护策略,这就是对症发药。
- 科技:工程师针对系统卡顿问题优化代码,果然对症发药。
- 艺术:老师指出学生绘画透视问题并专项训练,可谓对症发药。
- 交通:交警在拥堵路段增设信号灯,这就是对症发药。
- 生活:发现冰箱异味后放活性炭除味,这才叫对症发药。
错误用法
-
场景:盲目套用方法
- 错误:所有学生作业都一样,还说“这是对症发药”。
- 正确:应根据学生水平布置不同作业。
-
场景:忽视个体差异
- 错误:给所有感冒患者开同一种药,声称“对症发药”。
- 正确:需区分风寒、风热等类型。
-
场景:误解问题本质
- 错误:员工因工资低离职,老板却组织团建,还说是“对症发药”。
- 正确:应提高薪资待遇。
-
场景:滥用成语
- 错误:随便给建议就说自己“对症发药”。
- 正确:需真正分析问题根源。
-
场景:形式主义
- 错误:文件要求“对症发药”,实际执行却一刀切。
- 正确:政策应结合实际灵活调整。
总结:“对症发药”强调针对性,切忌生搬硬套。只有找准问题根源,才能有效解决!
你可能感兴趣
对证下药
对证下药是一种针对不同病情或问题,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或药物的策略。其来源于古代中医的治疗方法,强调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证下药的近义词包括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反义词为一刀切、笼统治疗和无的放矢。在使用对证下药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否则可能效果不佳或产生副作用。同时,要避免将“对证”误解为“对照”或“比较”,真正做对证下药需要详细诊断和检查病情。在各个领域,如医疗、教育、工作和企业管理等,对证下药都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和方法。
因人制宜是什么意思
因人制宜的读音因人制宜的拼音是:yīn rén zhì yí。因人制宜的含义因人制宜,指根据人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或措施。这个成语强调了针对不同的人或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或方法的重要性。它意味着在处理问题时,要考虑到人的个性、能力、需求等差异,从而制定出符合个体特点的解决方案。因人制宜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理解为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根据不同人的特性和需求来制定相应的策略或措施。例如,在农业领域,农民会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气候条件等因素来选择适合的农作物种植方法。这种根据不同条件制定不同策略的做法,可以看作是因人制宜的早期体现。因人制宜的近义词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的条件来制
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是什么意思
头痛灸头,脚痛灸脚的读音该成语的读音为 "tóu tòng jiǔ tóu,jiǎo tòng jiǔ jiǎo",其中每个字的发音都较为清晰,整体上读起来流畅。头痛灸头,脚痛灸脚的含义“头痛灸头,脚痛灸脚”的含义是指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具体措施,即哪里有问题就解决哪里,不拖延、不泛化。这个成语强调了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头痛灸头,脚痛灸脚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没有特定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与之相关联。但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被视为一种智慧的表达。头痛灸头,脚痛灸脚的近义词对症下药:指针对病症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有的放矢:指做事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直击要害:指
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指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解决办法或措施。其源自古代中医治疗方法,强调针对问题的本质和原因进行治疗。近义词包括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切中要害等。反义词为笼统对待、一刀切、无的放矢等。在使用时,需避免误解其含义,例如滥用药物或不分析问题就盲目行动。正确运用“对症下药”,能帮助医生治疗疾病、老师教育学生、企业家管理企业等,取得良好效果。
因事制宜是什么意思
因事制宜的读音因事制宜的拼音是:yīn shì zhì yí。因事制宜的含义因事制宜是指根据不同的事情或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或方法。它强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应对,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因事制宜的典故因事制宜这一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它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智慧和经验。在古代,人们常常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条件,灵活地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这种思想逐渐形成了因事制宜的成语。因事制宜的近义词随机应变:指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应对。见机行事:指看到时机就采取行动。量体裁衣: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依情施策:指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策略。因事制宜的反义词一成不变:指事物保持原样不变。刻板教条:指
随事制宜是什么意思
随事制宜的读音读音:suí shì zhì yí。随事制宜的含义“随事制宜”是一个成语,意为根据不同事物或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或措施。其中,“随”是随着的意思,“事”是指事物或情况,“制”是制定或采取措施,“宜”则是指合适或适当的。因此,“随事制宜”就是指在面对不同事物或情况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合适、最适当的措施或方法。随事制宜的典故该成语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孙吴子》的记载,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就强调了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和战术,以适应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面。在历史的长河中,“随事制宜”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各种场合,特别是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强调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随事
深厉浅揭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深厉浅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如随机应变、见机行事等,以及反义词如一成不变、刻舟求剑等。该成语比喻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灵活应对。文章还提供了相关例句,强调在实际应用时不能随意滥用或误用,需符合该成语的语境和含义。
因人而异是什么意思
因人而异的读音拼音:yīn ér yì yī注音:yīn /ér/ yì/yī因人而异的含义“因人而异”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根据不同人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或区别对待。这个成语强调了针对不同个体进行区别对待的必要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具体来说,这个成语中的“因”表示根据、依据的意思,“而”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异”则表示不同、有差异。因此,“因人而异”的含义就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或态度。因人而异的典故“因人而异”这个成语并没有特定的典故出处,但它的使用在古代文献中已经相当普遍。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个体差异性的认识和尊重,也体现了因人施教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这个
对症之药
“对症之药”是指针对某种病症或问题的有效治疗方法或措施,源自古代中医的治疗方法。该成语强调了治疗方法的针对性和效果性。其近义词包括有效良方、灵丹妙药、恰到好处和对症下药等。反义词为乱投医、无的放矢和治标不治本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药物、盲目跟风及只治标不治本的错误用法。该成语常被用来形容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医生根据病情开出对症之药是常见的应用场合。
因地制宜是什么意思
因地制宜的读音因(yīn)地(dì)制(zhì)宜(yí)因地制宜的含义“因地制宜”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根据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或安排事物。其中,“因”表示根据、按照;“地”指地域、环境;“制”是制定、安排的意思;“宜”则表示适宜、合适。因地制宜的典故“因地制宜”这一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农业实践。在古代,农民们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采取不同的耕作方式和农作物种植,以获得更好的收成。这种根据地域特点进行合理安排的做法,逐渐形成了“因地制宜”的成语。典故中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书和文献,如《汉书》等,都有相关记载。此外,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在治理地方、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