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口白舌:一个充满火药味的成语
读音
chì kǒu bái shé
含义
“赤”指红色,象征激烈;”口”指嘴巴;”白”指直白、不加掩饰;”舌”指舌头,代指言语。整个成语形容言辞激烈、刻薄,说话毫不留情面,带有攻击性。
具体含义是指说话尖酸刻薄,言辞锋利如刀,让人听了感到刺痛难忍。这种言语往往带有恶意攻击或激烈争辩的性质,容易引发冲突和矛盾。
典故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赤其口,白其舌”,形容争辩时言辞激烈、面红耳赤的样子。这是成语最早的出处。
- 《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东方朔劝谏汉武帝时曾说:”臣非敢赤口白舌以犯龙颜”,意思是说自己不敢用激烈言辞冒犯皇帝。
- 宋代苏轼《与李公择书》中有”赤口烧城,白舌杀人”的说法,形容恶毒言语的危害性堪比战火。
-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多次使用此成语描写市井争吵场景,如”两下里赤口白舌,争得面红耳赤”。
近义词
- 恶语伤人:用恶毒的话伤害别人
- 唇枪舌剑:形容辩论激烈,言辞锋利
- 尖酸刻薄:说话带刺,使人难受
- 出言不逊: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 冷嘲热讽:用尖刻的话讥笑讽刺
反义词
- 和颜悦色:态度温和,面带笑容
- 温言软语:说话温和体贴
- 婉言相劝:用委婉的话劝说
-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情意深长
- 口吐莲花:形容说话文雅动听
例句
小学阶段例句
- 小明和小华因为玩具争吵起来,两人赤口白舌地互相指责。
- 老师告诉我们,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不要赤口白舌地吵架。
- 看到两个小朋友赤口白舌地争论谁跑得快,老师赶紧过来调解。
- 妈妈说用赤口白舌的方式说话会伤害别人的感情。
- 我们不应该对同学赤口白舌,要学会好好说话。
初中阶段例句
- 辩论赛上,双方辩手虽然争得赤口白舌,但结束后依然友好握手。
- 网络上的键盘侠常常赤口白舌地攻击他人,这种行为很不文明。
- 两位邻居因为停车位问题赤口白舌地吵了起来,差点动手。
- 面对不实指控,他一改往日的温和,赤口白舌地反驳了对方的诽谤。
- 社交媒体上,粉丝之间的骂战往往赤口白舌,毫无理性可言。
高中阶段例句
- 政客们在电视辩论中赤口白舌地互相攻击,却很少谈及实质政策。
- 文学批评应当客观理性,而非赤口白舌地贬低他人作品。
- 两位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赤口白舌地争论理论问题,场面一度十分紧张。
- 她平时温文尔雅,但一旦被触及底线,也会赤口白舌地反击。
- 这场商业谈判最终演变成了赤口白舌的互相指责,合作机会就此丧失。
大学及以上阶段例句
- 在法庭辩论中,律师们虽然赤口白舌地交锋,但都严格遵守职业规范。
- 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常常使国际谈判陷入赤口白舌的僵局。
- 学术界的派系之争有时会演变为赤口白舌的人身攻击,背离了求真初衷。
- 社交媒体放大了人们表达意见的冲动,导致公共讨论常常赤口白舌而非理性交流。
- 外交场合需要谨慎措辞,即使面对挑衅也应避免赤口白舌的反应。
错误用法
- 形容正常辩论:将学术或工作中的正常观点交锋描述为”赤口白舌”是不恰当的,这个成语特指带有恶意攻击性质的言辞。
- 用于赞美:有人误以为”赤口白舌”可以形容口才好、辩论能力强,实际上这是个贬义词。
- 形容自言自语:一个人独自抱怨或发牢骚不能称为”赤口白舌”,必须是有对象的言语攻击。
- 用于书面语: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口头争吵,不适用于形容书面批评或评论。
- 轻微争执:同学间的小摩擦或朋友间的玩笑话被夸大为”赤口白舌”是不准确的。
- 单方面攻击:只有一方言辞激烈不能算”赤口白舌”,必须是双方互相激烈争辩的场景。
- 形容演讲激情:政治家或演讲者的激情演说不能用”赤口白舌”形容,除非内容确实带有恶意攻击。
你可能感兴趣
青口白舌是什么意思
青口白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qīng kǒu bái shé。它表示说话或写文章时言辞直接、坦率,不带有任何掩饰或虚假成分。这个成语用于形容一个人坦诚、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它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逐渐被人们用来形容说话坦率的特点。青口白舌的近义词包括直言不讳、直抒己见和坦诚相待等,反义词有拐弯抹角、遮遮掩掩和虚情假意等。然而,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造成负面效果。
恶语相加
“恶语相加”是一个成语,用来描述用恶毒、不友善的语言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语冲突和不良行为,被广泛使用。它的近义词包括恶言恶语、詈言詈语等。反义词则为善言善语、温言软语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轻描淡写地描述语言冲突、使用场合不当以及滥用该成语。例句展示了在公共场合、夫妻间等不同场合中恶语相加的不良影响。
舌剑唇枪是什么意思
舌剑唇枪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两人在辩论或争论时言辞犀利、激烈。其源自古代的武侠小说或历史故事,形容两个武士或英雄之间的激烈争论。该成语的近义词有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唇战犹酣等。反义词包括和颜悦色、平心静气、温文尔雅等。在辩论、争论等场合,可以使用该成语形容激烈的言辞交锋。但在使用时应根据语境恰当使用,避免造成误解或滥用。
唇枪舌剑
本文介绍了成语“唇枪舌剑”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近义词反义词等。该成语形容言辞犀利、激烈争辩的情景,常用于描述争论或辩论的场面。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用于非言语冲突或轻松愉快的交流。同时,也给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示。文章内容丰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斗牙拌齿
斗牙拌齿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人的牙齿尖锐或言辞激烈。其读音为dòu yá bàn chǐ。这个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它常被用来形容人性格或言辞的尖锐程度。近义词包括尖嘴利牙、唇枪舌剑、牙尖嘴利。反义词为和颜悦色、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词的恰当性,避免滥用或误用。
狗血喷头
“狗血喷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ǒu xuè pēn tóu,形容骂人骂得极其厉害,使人感到十分难堪。它可能源于古代的民间故事或传说,其中“狗血”象征驱邪避凶。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言辞激烈、恶毒的责骂,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体验。其近义词包括破口大骂、声色俱厉、大发雷霆等,反义词有温言细语、柔声细语、和颜悦色等。在日常交往和写作中,应正确使用这个成语,避免伤害他人感情和自尊心,用温和、善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以促进和谐交流。
斗唇合舌
斗唇合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òu chún hé shé,意指人们因言语争斗或搬弄是非而产生矛盾和冲突。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中的口角现象和争斗行为。典故可追溯至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及古代戏剧中。近义词包括搬弄口舌、争吵不休和争执不休等,反义词则是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和和平共处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搭配,避免误用和滥用。
短兵相接
“短兵相接”是一个成语,形容近距离交战或激烈竞争。源自古代战争中的近战,现也用于描述其他领域的竞争和冲突。该成语的读音为duǎn bīng xiāng jiē。典故来自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的战斗。近义词有刀光血影、剑拔弩张等。反义词有隔岸观火、远交近攻等。短兵相接的误用是不适用于所有场合,并可能被误解为只有直接冲突。该成语强调了竞争中的合作与策略同样重要。
此问彼难
此问彼难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ǐ wèn bǐ nán,用来形容在面对问题时,由于种种原因而难以找到答案或解决困难的情况。它反映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的难以克服性。此问彼难并没有明确的典故或出处,但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常常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其近义词包括难题重重、疑惑不解等,反义词为易如反掌、迎刃而解等。在使用此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为其他含义、使用不当的语境以及滥用此成语。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来展示此问彼难的使用场景。
唇敝舌腐
本文介绍了形容词短语“唇敝舌腐”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唇敝舌腐形容说话费尽口舌,言辞激烈,嘴唇受损、变得干敝,舌头感到麻木和腐烂。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某人极力争辩、辩论或劝说的情景。其出处难以详考,但可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或历史记载。唇敝舌腐的近义词如唇焦舌敝等,反义词如沉默寡言等。使用时应避免误用为贬义语境中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