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正不阿:坚守正义,不偏不倚
读音
chí zhèng bù ē
含义
“持”意为坚持、保持;”正”指正直、公正;”不”表示否定;”阿”原指曲从、迎合,引申为偏袒、讨好。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坚持正道,不偏袒、不迎合,形容人正直无私,不徇私情。
典故
- 《后汉书·陈宠传》记载:”宠持正不阿,朝廷惮之。”说的是东汉官员陈宠为官正直,不畏权贵,连朝廷都对他有所忌惮。
- 《宋史·包拯传》中记载:”拯性峭直,持正不阿。”描述了包拯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这也是”包青天”形象的由来。
-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有:”那知县持正不阿,不肯徇私。”描绘了一位不徇私情的清官形象。
近义词
- 刚正不阿:形容人刚强正直,不阿谀奉承。
-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 公正廉明:形容办事公正,廉洁清明。
- 不偏不倚:形容态度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 执法如山:形容执行法律坚定不动摇。
反义词
- 阿谀奉承:曲意逢迎,讨好别人。
- 徇私舞弊:为了私情而做违法乱纪的事。
- 趋炎附势:巴结权贵,依附有权势的人。
- 见风使舵: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 同流合污:跟着坏人一起做坏事。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持正不阿,对每个同学都很公平。(一年级)
- 小学低年级:爸爸说做人要持正不阿,不能说谎。(二年级)
- 小学中年级:这位法官持正不阿,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三年级)
- 小学中年级:班长持正不阿,从不偏袒自己的好朋友。(四年级)
- 小学高年级:历史书上记载的包拯是一位持正不阿的清官。(五年级)
- 小学高年级:老师教育我们要持正不阿,坚持做正确的事。(六年级)
- 初中:这位检察官持正不阿,即使面对权贵也毫不畏惧。(初一)
- 初中:在利益面前,他依然持正不阿,保持了自己的原则。(初二)
- 初中:持正不阿的品质让他在职场中赢得了同事的信任。(初三)
- 高中:这位学者持正不阿,从不为了名利而改变自己的学术观点。(高一)
- 高中:在舆论压力下,他依然持正不阿,坚持报道事实真相。(高二)
- 高中:持正不阿的品格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高三)
- 大学及以上:这位法官持正不阿的判决树立了司法公正的典范。(大学)
- 大学及以上:在学术研究中,持正不阿的精神至关重要。(研究生)
- 职场:作为HR,她持正不阿,确保招聘过程的公平公正。
- 职场:项目经理持正不阿,严格按照标准验收工程质量。
- 社会:媒体持正不阿的报道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社会:持正不阿的监管机构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
- 历史:历史上那些持正不阿的清官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 个人修养:培养持正不阿的品格需要长期的自我修养和坚持。
错误用法
-
错误场景:用于描述技术设备的性能
- 错误例句:这台机器持正不阿,从不出现故障。
- 正确用法:应使用”性能稳定”等词语。
-
错误场景:用于描述自然现象
- 错误例句:四季更替持正不阿,从不紊乱。
- 正确用法:应使用”规律有序”等词语。
-
错误场景:用于描述动物行为
- 错误例句:这只导盲犬持正不阿,总是正确引导主人。
- 正确用法:应使用”训练有素”等词语。
-
错误场景:用于描述无生命物体的特性
- 错误例句:这把尺子持正不阿,测量非常准确。
- 正确用法:应使用”精确无误”等词语。
-
错误场景:用于描述非道德判断的情境
- 错误例句:他的数学答案持正不阿,全部正确。
- 正确用法:应使用”准确无误”等词语。
你可能感兴趣
砥廉峻隅
砥廉峻隅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ǐ lián jùn yú。该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或事物意志坚定、品行方正、操守高洁。它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与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君子形象相契合。近义词包括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等,反义词为软弱无能、见风使舵等。该成语可用于描述人的品性、精神或事物的特点。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语调,避免误用。
秉公任直
秉公任直是一个成语,意为公正无私,正直不阿。源于古代官场文化,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公正和正直的追求。其近义词包括公正无私、刚正不阿等,反义词为偏袒不公、徇私舞弊等。该成语强调在处理事情时要秉持公正态度,不受私利影响,坚持正直立场。错误使用可能导致误解。文章详细解释了秉公任直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用法及注意事项。
公正不阿
“公正不阿”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ōng zhèng bù ā。其含义为为人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向权势低头,不屈服于权势或利益诱惑,强调了人的道德品质和正义感。该成语的出处可追溯至古代,如古代官员处理案件时要求公正不阿。历史人物包拯和海瑞因公正不阿的品质而著名。其近义词包括公平无私、正直无邪、大公无私等,反义词为偏袒包庇、徇私舞弊、假公济私等。在实际运用中,应保持公正不阿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赢得他人尊重和信任。然而,滥用该词以及在处理私人事务时表现出偏袒、偏心则与“公正不阿”相悖。
砥砺风节
砥砺风节的正确读音为“dǐ lì fēng jié”,意指一个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通过不断磨炼和锻炼,保持品行高洁、节操坚定。该成语强调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风度与气节。其典故源于古代文人墨客的品德追求。近义词有磨砺节操、锤炼风骨、砥节砺行等。反义词包括卑躬屈膝、腐化堕落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恰当性,避免与消极、负面的情境或轻浮的行为混淆。文章详细阐述了砥砺风节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及错误用法注意事项。
法不徇情
法不徇情是一个成语,指在执行法律时不偏袒、不偏心,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其发音为fǎ bù xùn qíng,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法治思想,强调法律不应偏袒权贵,而应公正无私地对待所有人。法不徇情的近义词包括公正无私、铁面无私等,反义词包括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在使用中需注意避免将其误解为只针对特定群体或情境,或将其与个人情感混为一谈。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法不徇情有助于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发隐擿伏
“发隐擿伏”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ā yǐn tī fù,含义是揭露隐藏的坏人坏事。该成语出自《汉书·赵广汉传》,用来形容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发现并揭露隐藏的坏人坏事。其近义词有拨云见日、探赜索隐等,反义词有掩恶扬善、避重就轻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不当场合或语境,以及避免与反义词混淆使用。
法无二门
法无二门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ǎ wú èr mén,意为法理、教义或规则都是唯一的,没有其他门路或选择。它强调事物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常用来形容某种规则或道理的严格性。这一成语来源于佛教,强调佛法修行中只有一条正确的道路。法无二门强调了修行佛法必须遵循正确的道路和规则。在日常应用中,法无二门的含义具有多样性,并且在特定语境中有近义词和反义词的使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中不应将法无二门误解为只有一种方法可行或绝对正确的观点,忽略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法无二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循规则与道理。
道不掇遗
本文介绍了成语“道不掇遗”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道德高尚,不会贪图他人财物,强调了人们对于他人财物的尊重和自我约束。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社会,道德风尚高尚的人们对于他人财物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近义词包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拾金不昧”等。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并正确使用这一成语。
多闻强记
多闻强记是一个成语,形容学识渊博、记忆力强的人。其来源于《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强调多听多看,对知识进行思考和筛选。多闻强记的近义词包括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等,反义词为孤陋寡闻、见闻浅薄等。该成语在形容学者的学识和记忆力方面非常贴切,也能展示其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要注意避免误用该成语。正确理解和使用多闻强记,才能更好地表达一个人的学识和素养。
耳闻目击
本文介绍了“耳闻目击”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示例和解释。耳闻目击指的是亲自听到和亲眼看到,用以形容对事情经过或真相的直接清晰了解。最早出自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如《左传》。使用时应确保描述的是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的情况,避免使用在听说或间接了解的情况上。